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调查研究思想
2023-01-05唐正芒韦艳雪
唐正芒,韦艳雪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1]。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积极倡导并践行调查研究,对制定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起了关键作用,且在调查研究的实践基础上,系统归纳总结了调查研究的思想理论和态度方法,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不仅包含在他的著作、文稿中,而且在他的日常谈话中也多有体现。以往学界主要是从各类公开出版的毛泽东著作、文稿出发研究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而鲜有从毛泽东日常谈话出发研究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成果。毛泽东日常谈话系指没有收进毛泽东本人已出版发表的各种著作文稿中的、在各种场合与各方面人士的谈话、讲话等。本文拟从毛泽东大量日常谈话中解读与分析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没有调查就不能解决问题
毛泽东历来重视调查研究,认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他在其日常谈话中不仅论述了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决策、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而且还论述了调查研究是克服主观主义的重要方法。
(一)“没有调查就没有政策,没有政策就不能解决问题”
毛泽东认为系统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唯有经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实际情况,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进而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1955 年12 月23 日,毛泽东在中南局招待所召开的有省市委书记、市长和几个地委书记参加的座谈会上说:“制定政策、计划,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正确方针、政策,来源于正确地分析形势和调查研究”[2]214。1962 年2 月16 日,毛泽东在上海接见毛华初、韩瑾行夫妇时说:“你们不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听从组织安排,服从党的需要,我不干预!在工作中,要注意深入调查研究。只有认真调查研究,才能了解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制定正确的政策”[3]346。正因如此,毛泽东多次要求全党同志学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运用调查研究这个武器,分析问题,制定政策。
相反,在毛泽东看来,不通过调查研究而决定的方针、政策则是不可靠的,危险的。1960 年12 月24 日至1961 年1 月13 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倡调查研究时说:“实行方针政策,要有一种方法。你们有很好的方针、政策,而情况不明,决心不大,方法不对,就等于没有”[4]。而要“情况明”就须加强调查研究。1961 年1 月26日毛泽东到天津,在专列上同中共河北省委负责人刘子厚、阎达开、万晓塘、王路明等谈话强调:“今年这一年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没有调查研究就决定政策相当危险”[5]。他认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都是没有深入调查研究而在决策中出现的重大失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挫折,使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弯路。
毛泽东一直强调,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1961 年3 月在广州会议上,毛泽东给大家讲了一段他在作战中调查的故事。他说:“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打仗也是这样,凡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6]。会议结束那天,毛泽东在会上又谈了调查研究问题:“我们是共产主义者,应该做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政策,没有政策就不能解决问题”[7]143。历史也表明,调查研究对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各项问题的解决,的确有重要作用甚至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不调查要犯主观主义”
在我党的历史上,主观主义曾几次给党带来过不同程度的危害,使党的事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对此,毛泽东多次指出了主观主义的危害性,还领导全党开展反对主观主义的斗争。
毛泽东把倡导调查研究同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密切结合起来。1941 年11 月,中央机关召开经过精简后的第一次全体干部大会。毛主席在会上谈到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的问题。他要求,中央机关的干部办事情都要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以避免主观主义。毛泽东说:“你们可不要小看主观主义,主观主义也是个主义呢!过去,我们湖南人看到外国人手里提个文明棍,穿的裤子裤缝都是直的,于是断定外国人的腿不会打弯儿,要不为什么裤缝是直的,走路还要拿棍子呢?”[8]319毛主席通过深入浅出的解释,深刻地阐明了主观主义的危害之大。最后他还指出:“中央机关的任务就是要了解真实情况,制定正确政策。主观臆断不能了解真实情况。不能了解真实情况,怎么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呢?必须反对主观主义,深入进行调查研究”[8]319。1942 年2 月,全党开始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主张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作为主要任务,要求党员干部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调查方法系统地研究周围的状况,使主观主义有很大程度的克服。后来他又在一次会议上提到,“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受主观主义的危害时间很长,受了很大的惩罚,根据地差不多丧失干净,革命力量丧失百分之九十以上......经过延安整风,着重调查研究,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仍然面临着主观主义的考验。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毛泽东同样教导党内要重视调查研究。1953 年毛泽东在南京期间,同中共江苏省委负责人谈话时多次说到:“领导要抓三条:第一条调查,把情况搞清楚。第二条指导,包括方针政策、任务、部署在内。第三条检查,检查要直接和下级干部见面,了解情况一起商量,他们觉得有困难,要提出解决办法帮助他们。指导和检查,要实事求是。不调查要犯主观主义……”[10]39-41可见,要想防止主观主义,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毛泽东关于“不调查要犯主观主义”进一步加深了党内对调查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二、调查研究要采取正确态度
毛泽东十分重视调查研究的态度问题,认为正确的调查研究态度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有效成果的前提,同时也是坚持党的阶级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在日常谈话中,毛泽东就调查态度问题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领导干部必须要多下基层亲自做调查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领导干部们能继续保持和发扬过去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更好地投入到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毛泽东以身作则,带头离京巡视调查,并多次号召各地领导干部亲自做调查研究。1953 年在南京期间,毛泽东在与中共江苏省委负责人的谈话中说:“领导人不要使大家感到莫测高深。上面的东西要经过你们过滤,筑坝。好的东西滤出来,臭水滤出去,在中央计划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查、指导、检查,从实际出发”[10]39-41。同年2 月20 日,毛泽东从九江到华东视察工作时途径安庆,21 日询问了安庆的工作状况后,毛泽东又说:“一个领导机关和一个领导干部,对上级的决定一定要很好地研究......上级的指示不一定完全正确,领导机关要经常了解下面的情况。所发的指示,一定要建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1]。毛泽东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上级的决策不一定都是正确的,领导干部应当基于亲自调查,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执行。如此才不会违背这些决策、指令的初衷。1957 年9 月7 日至9 日,毛泽东到湖南调研考察期间,也尤其关注湖南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情况。进入长沙后,他听取了省委、省军区和常德、湘潭地委的汇报,参加了两个座谈汇报会。当他得知王治国为此次调查在清溪乡整整呆了7 天时,十分赞赏地说:“领导干部必须要多下基层亲自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还询问:“湖南的干部是不是都下去搞调查研究呀?”[12]51可见毛泽东非常重视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方面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正是因毛泽东的督促、指导,各级领导干部纷纷深入基层调查、熟悉各地实际情况,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1959 年起的严重经济困难,毛泽东在1961 年1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批评前一段时间不大作调查研究的缺点,再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开展调查研究。他说:“调查研究这种事极为重要,要教会许多人;所有省委书记、常委、各部门负责人、地委、县委、公社党委,都要进行调查研究;情况不明,一切都无从谈起,这就要搞调查研究”[7]406。同年3 月在广州会议上,毛泽东说:“省委第一书记要亲自做调查研究,我也是第一书记,我只抓第一书记。其他的书记也要做调查研究,由你们负责去抓。只要省、地、县、社四级党委的第一书记都做调查研究,事情就好办了......我现在搞了几个基地,派了几个组住在几个地方。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他们会后还要回去。我们了解情况主要不能靠报表,也不能靠逐级的报告,要亲自了解基层情况”[12]153-154。由此可见,报表和书面报告也可了解一定情况,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指出:“第一书记亲身调查很重要,足以影响全局,所以今后我们必须摆脱一部分事务工作,交别人去做,领导干部最重要的是亲自作典型调查”[7]407,“听李雪峰同志讲,河北省原有152 个县,现在并为63 个县,没有一个县委书记做过典型调查。这种现象很值得注意”[13]907。这一年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组织了大批调查组,深入农村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这对认识农村所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扭转农村困难局面,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都起了重大作用。
当今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新情况、新事物和新问题不断涌现,更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扛起时代重任,亲力亲为深入基层一线从事调研,以发现和解决现实的突出问题,满足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所以说,毛泽东这一调查研究态度,对我们今天的事业仍有极大现实意义。
(二)“谦虚就可以调查出东西”
领导干部除了亲身去调查研究,还必须保持谦虚务实的态度,这是毛泽东经常强调的问题。
其一,要有放下架子、尊重群众的态度。1953年1 月30 日,毛泽东对李家骥说:“这次回家乡探亲搞调查,你是第一人,要做出好样子,给以后的同志做个榜样,今后我准备让他们都搞点调查研究。另外,回去不要对人家炫耀自己,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不要摆架子,这样就不好办了,回来以后向我汇报”[14]。1955 年5 月14 日下午,毛泽东对即将回乡搞农村调查的身边警卫人员说:“你们回到家乡,要尊重父母,尊重老百姓,尊重区乡干部,不要摆架子。我的学问不高,我向你们摆架子,你们不会高兴。团长向你们摆架子,你们也会不高兴。所以不要向群众摆架子。谦虚就可以调查出东西来”[15]73-76。在毛泽东的要求下,同志们端正调查的态度,把乡亲们看作自己的亲人,真心实意与他们沟通交流,虚心听取他们的呼声,掌握了农村不少情况,对党的政策制定起了重要作用。
其二,要有眼睛向下的态度。1957 年9 月7 日,毛泽东在武汉召集湖北省委和四个地委的负责同志开座谈会。他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更好地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强调说:“我们的干部如果没有眼睛向下、求实的工作作风,任何事也做不好”[2]298-300。1960 年5 月,毛泽东在武汉期间又召集王任重、王延春和地委书记孟筱澎、赵修、王家吉、姜一座谈人民公社问题。听完大家发言后,毛泽东又说:“你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像王延春同志那样,要深入群众中去,进行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绝不能粗枝大叶,这是党性问题。中央的精神一定要和实际结合起来,要向群众学习,到群众中寻找真理。要眼睛向下,不要看上面脸色行事。没有眼睛向下的态度,一辈子也不会把人民公社真正办好”[13]822-823。虽因种种原因这次左倾错误未能彻底纠正,但领导干部眼睛向下、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态度,无疑今天仍是要大力提倡和继续发扬的。
其三,要有甘当群众小学生的态度。1960 年代中毛泽东视察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曾对大家说:“以后干部要分别到下面去走一走,看一看,遇事多和群众商量,做群众的小学生”[16]。这样才能从群众中了解到新问题和真情况,真正找到开展工作的方法。毛泽东本人在调查时也经常将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向群众请教他不知道的一切事情。早在寻乌调查时,毛泽东就常跟群众一起劳动,与农民一起交谈,了解农民的土地分配、农村的剥削情况等。他收集材料时,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毛泽东说,他们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17]16。这次调查,大家争先恐后地向毛泽东报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特别是郭友梅和范大明几个人更是侃侃而谈,使毛泽东获得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毛泽东感激地说:“这回到寻乌,因古柏同志的介绍,找到了郭友梅和范大明两位老先生,多谢两位先生的指点。使我像小学生发蒙一样开始懂得一点城市商业情况,真是不胜欢喜”[17]56。而后他本人也多次要求自己“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18]。毛泽东正是本着这一认识和态度,才从群众中获得了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逐步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到农民、农村乃至中国社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使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三)调查要轻车简从,务求察实况得实情
毛泽东认为开展调查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去了解真实情况,有喜听喜、有忧听忧。但进城以后,有些同志不重视实际的调查研究工作了。1958年8 月上旬,毛泽东前往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农村进行调查。个别地方领导干部为了展示成绩,掩遮不足,他们提前把毛泽东的行程安排好,并把消息透露下去,让基层群众做好准备。结果让毛泽东多是看到“粉饰”的现场而未能了解到更多的真实情况,最终大办农村人民公社,使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毛泽东对此特别反感,他对自己搞不了真实的社会调查、了解不到真实情况而十分抱怨地说:“人们都认识我了,下去只给看好的,不给看坏的”“我们动静大,这里刚要迈腿,那边早就粉饰好了”[13]921。还有一次沈同向毛泽东报告地方同志希望得到他的接见。毛泽东说:“我如有事要同他们商量,是会请他们来的,我经常到各地去看一看,又行止不定,要是集合了一大群人像个代表团,事先选好了地点,要在某月某日前去参观,让老百姓老早就作好准备,等‘代表团’一到,使人家应接不暇,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那怎么能够作调查研究!”[19]此后他尽可能对自己的行动采取隐秘,以致连身边工作人员事先也不告知,以防下面“粉饰”。如有一次,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因毛泽东未告知行程而准备仓促心感不安时,毛泽东申明:“我的行动是不会事先告诉你们的!我如果先告诉你们明天要走,你们就会头一天晚上催我早睡,第二天早上又要催我早起,早吃饭,步步紧逼,来干扰我,简直麻烦得很!你们又要四处通知,八面准备,暴露我的行动,以至兴师动众,干扰四邻八舍,影响人家的工作,好像我一出门,就要招摇过市,各地要员迎送,耀武扬威,闹得大家不安......所以,我们的行动要保密,工作要争取主动”[20]。
反观今天,也有极个别党员干部生怕上面不知道他在搞调查研究,生怕下面不讲足成绩、给足面子。他的所谓调查研究,看起来也像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但却于调查前习惯给下面发通知、打招呼,其实等于暗示下面做好准备,调查时讲排场、摆架势,兴师动众,前呼后拥,喜欢听下面歌功颂德,以便凸显工作有政绩,自己“有面子”。下面则心领神会,花大力气做周密准备,以迎合领导口味。这样的调查不但不能解决以前存在的问题,还会使问题和矛盾越积越多,对党的事业前进和发展起消极作用。可见,我们的调查研究都应像毛泽东那样,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轻车简从、减少陪同,深入底层,察实情、听真话,办实事、解难题。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改进工作,真正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使调查研究真正起推动工作的作用。
三、调查研究要讲究科学方法
调查研究不仅要有正确态度,还要讲究科学方法。毛泽东在调查研究实践基础上,总结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为成功的调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毛泽东的日常谈话中,涉及调查研究科学方法的表述也占有重要地位。
(一)“在进行调查研究时,一定要把握对立统一和阶级斗争两个观点”
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是毛泽东调查研究活动的重要方法。1941 年9 月,毛泽东对中央妇委的一个工作组说:“在进行调查研究时,一定要把握对立统一和阶级斗争两个观点,要详细地占有材料,抓住要点”[21]。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减少工作中的错误。他对大家说:“一些同志不懂得分析问题,遇事笼而统之,因此就容易犯错误。掌握了马列主义的分析方法,就可以避免少犯错误”[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总是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在农村调查中,毛泽东从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出发,对当时中国的阶级状况作出正确分析、判断和决策。1933 年夏天,毛泽东在江西瑞金中央苏区主持召开八县贫农团代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还系统讲述了如何在农村划分阶级,完整地提出了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他说:“要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主张限制富农经济,但给富农以经济出路;对地主阶级进行消灭,但对地主本人则给以生活出路,让他们分得一份土地从事耕作,在劳动中改造自己”[8]235-236。他还一再强调联合中农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中农的向背,关系到土地革命的成败,不能侵犯中农的利益,要团结他们向地主作斗争。这样,就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一小撮最反动的恶霸地主”[8]235-236。毛泽东还曾对大家说:“不要平面看农村,而要立体的看农村,就是说,要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观察农村,只有用阶级的观点,才能看出农村中有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地主之分,才能认识农村封建势力就是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的基础,而人口最多、受剥削最重的贫农(包括雇农)和中农则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23]。毛泽东通过阶级分析方法正确估量农村社会的各阶级,弄清了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政治态度,确定了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应该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从而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政策和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正确分析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区分和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也主张使用阶级分析方法。1949 年10月13 日,毛泽东请毛泽连、李轲到丰泽园做客。他对李轲说:“回去要掌握阶级分析方法,分清敌我友,紧紧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搞好筹粮支前、土地改革和清匪反霸”[3]28-33。这对稳定农村社会,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新中国的长治久安发挥了积极作用。可见,阶级分析方法在毛泽东心目中是占有十分重要位置的。
(二)“不能老是走马观花,要下马观花”
“走马观花”与“下马观花”是毛泽东对调查研究方法的形象具体的描述。“走马观花”是粗略地了解面上情况的调查,尚不能达到调查研究的目的。因而毛泽东多次强调调查研究不能“走马观花”,浮于表面。1930 年,总结他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寻乌县调查的经验,毛泽东讲到:“搞调查不能走马观花,要深一些,细一些。要分析,要有结论”[15]78。同年5 月,在结束寻乌调查之后,毛泽东又在马蹄河畔召开过一次宣传会。会上他针对调查不深入现象,告诫大家:“大家到一个地方,做调查研究是好的,但调查要深入细致,走马观花,到处只问一下,是了解不到问题的深处的”[24]。1955 年,毛泽东对回乡调查的警卫强调调查研究方法时说道:“要从小事问起,哪怕小孩讲的话也好,往往在最不注意的地方最容易发现问题,了解到真实情况……不能浮在上面,走马观花,这样不好,不利于我们作出决策”[15]83-88。毛泽东用他丰富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调查研究仅是“走马观花”,不对问题进行深挖细究,就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度,就不能给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毛泽东强调调查研究必须要“下马观花”,即做深入实际、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他说:“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是下马观花。走马观花,不深入,因为有那么多的花......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25]36。在不同场合的谈话中,毛泽东类似的表述很多。如1938 年4 月28 日,毛泽东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引导大家说:“俗话说:‘走马看花不如驻马看花,驻马看花不如下马看花。’我希望你们都要下马看花”[25]36。同年5 月中旬,毛泽东再一次来到“鲁艺”,做了关于文艺问题的讲话。在谈到深入生活问题时,他指出:“要到人民生活中去,有人说是走马看花,我们说下马看花更好”[26]。充分说明“下马”是比“走马”更重要的调查方法。毛泽东还要求新闻工作者要经常下沉到地方调查,多接触和了解新鲜东西。1958 年9 月30 日,毛泽东约见吴冷西时也说道:“你们办报的应该经常下去,呼吸点新鲜空气,记者、编辑要这样做,总编辑也要这样做。”吴冷西回答说:“我在五月间去河北、河南走了一趟,很有收获。当然还只是走马观花。”这时毛泽东加重语气说:“不能老是走马观花,要下马观花”[27]。可见,毛泽东强调必须“下马观花”,也就是要深入问题的实质,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毛泽东不仅经常巡视祖国大江南北,全面细致地调查各地区各方面的情况,而且注重收集、整理和深入研究大量材料,得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结论。正如他1961 年3 月在广州会议上说的:“解放后11 年,我做过两次调查。一次为农业合作化问题,看过一百几十篇材料,每省有几篇,出了一本书,叫做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又一次是十大关系,那是经过两个月和34 个部门讨论,每天一个部或两天一个部,听他们的报告,跟他们讨论,然后得出十大关系的结论”[28]。由此展现毛泽东通过“下马观花”的调查所获得的理论研究成果。而归纳出十大关系的那次调查,更是一次时间长、规模大,因而更为深入系统的经济工作大调查。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就是在认真做大量“下马观花”的调查研究后,才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丰富思想。
今天,有的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满足于这里看看、那里瞧瞧,或者随便问问,“急急匆匆下去,慌慌忙忙上来”。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调查,劳民费财,于工作并无大益。显然,毛泽东“下马观花”的调查方法,才是正确与必须的,值得今天继续传承发扬。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然而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调查研究思想和方法却并未因此而失去光芒,反而更显熠熠生辉。我们必须学好用好毛泽东倡导并力行的调查研究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调查研究要经常化。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29]。只有这样,我们党才会有足够多的年轻干部养成良好的调查研究习惯,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尝到深入调查研究的甜头,才会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面前作出科学的决策,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而完成新时代赋予的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