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规范之首航,学术研究之良伴
——评《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规范与方法论》①
2023-01-05李会芳
李会芳
河北师范大学
引言
基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以下简称外语学科)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实用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注重语言技能培训而忽视学术素养培养,虽然为国家输送了大量外语人才,但与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相比,外语人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意识相对薄弱。尽管他们从语言上距离国际学术最近,但却鲜有能真正参与国际对话的学术论著产出,这实在是一种遗憾。近年来,随着外语学科逐渐走向成熟、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以及多场关于外语学科定位的大讨论,外语学科的学术内涵开始受到重视。这种情况下,对外语学科的师生进行必要的学术规范和方法论普及势在必行。2020年,由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杨金才教授主编的《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规范与方法论研究》(以下简称《外语学术规范》)应时而生,开启研制外语学科学术规范和方法论之先河。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重大课题“学术规范和方法论研究”(11JDXF001)子课题,以及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大课题(JGZD19-003)的研究成果,《外语学术规范》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外语学科在学术规范制定和学术方法论研究上的空白,标志着中国外语学科加强学术规范教育的开始,也为我国的外语学科学术创新划定了新时期的起跑线。此书立足于当下中国的国际学术语境以及外语学科的最新变革,占位高、思路广、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既是一部专门针对外语学科研究者的指导手册,也是外语学科进行学术规范教学的优选教材。以笔者愚见,这本书的可圈可点之处至少有三: 一是其完备性,二是其实用性,三是其本土意识。
1. 立足新文科定位,建构完备规范体系
自从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颁布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以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外国语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五大方向得到确认,这不但意味着外语学科变身大学科的事实,也意味着这个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也需要重新加以调整。《外语学术规范》立足于当下外语学科的新文科定位,明确了这个学科的研究领域,确立了其知识体系、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外语学术规范》全书共分9章,第1章“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概述”,主要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进行界定,并划定其研究范畴;第2章着力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总体研究途径,讨论外国语言文学重要研究领域的途径规范;第3章和第4章是以外国文学研究为例的具体研究规范,包括外国文学的研究途径和写作规范;第5章是外国语言文学的引文和注释规范,内容包括引文的基本概念,操作方法与原则,以及引文使用的学术规范;第6章是外国语言文学的理论方法;第7至8章分别聚焦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评价机制和创新机制,包括基本概念和方法及原则;第9章是外国语言学术成果发表规范,包括学术成果、发表与出版等基本概念,以及外国语言文学投稿规范。可以看到,《外语学术规范》以外语学科为中心,分别从学科认识、学术研究、学术评价、学术创新以及成果发表等各个方面,对外语学科的学术规范和方法论做了深入、细致而又全面的考察,建构了以基本概念、基本途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规范和方法论体系。
《外语学术规范》建立的这个学术规范与方法论体系与西方的同类书籍的视野相比也有所突破。国外现有的学术规范书籍,如《芝加哥文体手册: 作者、编者和出版必备指南(第16版)》、《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LA)文体手册和学术出版指南(第3版)》,主要关注写作文体规范,即便是国外编制的各学科规范也“主要是写作、用词、引文等技术规范”。(叶继元,2020: 5)相比较而言,《外语学术规范》既有总体、宏观的学科认识规范,也有具体的、微观的研究技术规范;既有关于外国语言文学的选题和写作的“学术研究内部”规范,也有关于学术评价、学术创新、成果发表等“学术研究外部”规范,其内容系统、完备,兼具学科针对性和综合性。
2. 立足实践,实用性强
作为国内第一部外语学科学术规范和方法论研究的入门著作,《外语学术规范》以读者为导向,极具服务意识和务实精神。它内容全面,结构清晰,语言平实易懂,论证深入浅出,它不仅是一个外语学科学术规范和方法论的认知体系,而且在其知识布局、学科理论梳理以及问题剖析等方面尽量贴近师生的实际需要,是一本从事外语学术研究的实用指南。
就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和方法而言,《外语学术规范》的总体布局与实际学术研究过程相对应,讨论内容也与之环环相扣,整体形成了一个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实际操作指导。众所周知,实际的研究开始于研究问题的发现,经过选题、论证等过程直至学术成果的发表,《外语学术规范》正是按照这个步骤进行设计和讨论的。从研究问题的发现到学术成果的发表,它探讨了每个步骤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标准和方法等重要规范,其中包括研究问题的发现和机制,选题的基本原则,文献综述的要素,论证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引文和注释的基本概念,以及投稿注意事项等等。更重要的是,对它们的讨论也是结合实际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案例进行。例如“研究问题的发现”这个起始步骤,不仅讨论了什么是真正的“问题”及其生发机制,并且根据阅读《黄色墙纸》和《加州人的故事》两部短篇小说的经验具体示范了如何找到最佳问题。再如学术成果的发表,《外语学术规范》不仅介绍了外国语言文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讨论了投稿规范,而且针对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的使用等问题进行了指导。这些实例建立起了规范与实际研究的桥梁,强化了规范的实用性。
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理论的梳理和反思也体现了《外语学术规范》对实践的重视。学术研究离不开理论,“理论方法是展开任何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杨金才,2020: 75),《外语学术规范》专门用一章概括了那些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其中包括文学领域的生平研究、历史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读者反应批评等经典文学批评范式,以及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研究、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等后经典批评范式;语言学领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等各种流派和理论等等。虽然篇幅有限,但它总结和概括了这些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反映了理论的更新与研究范式更迭的关系。《外语学术规范》其他一些章节也涉及外国语言文学理论,它们多是处于运用中的具体理论,例如“问题意识”和“选题意识”小节里的女性主义,以及“标题的科学性”里涉及的“杂糅”和“隐喻”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具有运用充分体现了理论对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外语学术规范》还从实际出发,探讨了当下我国外语学科研究实践中易犯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比如写作中“问题”和“视角”的混淆,选题中的功利之心和盲从心理,对学术创新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学术实践中的抄袭、剽窃等行为。这些问题有的是技术层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层面的,它们影响或损坏了学术研究的质量、品质或性质,是学术研究实践中必须避免的。《外语学术规范》分析和讨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对于研究者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端正研究态度,树立良好的研究风气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3. 立足本土语境,倡导中国特色
目前,国内的学科体系已基本完备,但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还任重道远。在百年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特别需要中国学者从中国经验出发,为世界贡献自己的学术智慧,“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2016)这就需要突破外语学科长期以来的学外语、说外语、用外国理论来研究外国问题的狭隘学术实践,“只有积极地应变、求变,才能实现文科教育深刻而全方位的变革(吴岩,2019: 5)”。这种求变一方面需要拓宽其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一方面需要提升文化自信,把外语学科的学术研究自觉汇入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创造中。在这一点上,《外语学术规范》体现出极高的占位,它鼓励外语学科研究者立足本土学术传统,带着中国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并以自己的成果实现国际对话,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学术地位。
外语学科看似与中国学术传统互不相干,但钱钟书、朱光潜、王佐良、冯友兰等前辈学者的经验证明,立足中国当下,重视本土理论及本土经验,借鉴中国传统学术眼光和方法进行外语研究恰恰可能是实现中国学者在世界发声的唯一路径。《外语学术规范》编者重视中国的学术传统,用《淮南子·原道训》中的“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阐发评价与认知的关系,借《中庸》的学问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探讨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思想。在对“学术”一词的探讨中,借用了梁启超的“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以及严复的“学主知”“术主行”等概念。这种把中国学术传统与西方学术传统并置对话的态度尤为可贵,也为外语学科的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
同时,《外语学术规范》还大力褒扬中国学者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创新和理论贡献。例如“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一章在对西方的重要理论和批评范式加以介绍之外,更对中国特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加以肯定和褒奖,如在翻译领域专门强调了“形似论”和“神似论”,以及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音美、形美、意美的“三美翻译”原则等等;在外国文学史研究方面,高度评价了王佐良先生提出的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史概念,呼吁学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利用中国的文化资源,体现中国的学术特点和中国立场,撰写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
此外,《外语学术规范》指出做中国特色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针对我国外语教材的问题,主张建构“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体系”;对于文学理论大都来自欧美国家,缺乏本土原创性文学理论的现状,强调“如何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发出中国之声,这是我国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杨金才,2020: 77);针对外国语言学研究的问题,指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为中国的语言建设服务,因此,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中国研究者,应当关注外国语言与含义的差异,结合中国的需要和汉语的实际,将引进的外国语言学理论本土化,为语言学理论中国学派的创建助力。”(杨金才,2020: 18)
《外语学术规范》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正是学术研究的本土立场和中国情怀的体现。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要服务于我国发展战略的需求,就要求研究者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本土意识,既要关注那些与中国现实息息相关的真问题,也要提出中国特色的理论构想和解决方案,“发展出既具民族性又具世界性的思想和知识创新成果”。(宁琦,2021: 17)《外语学术规范》对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的强调对鼓励外语学科的研究者和青年学人学术研究的家国情怀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结语
当然,作为国内第一部外语学科学术规范和方法论教材,《外语学术规范》也难免瑕疵,例如就外语学科所包括的五大方向而言,《外语学术规范》对外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的讨论较为充分,而对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和国别与区域研究的讨论稍显不足。总体而言,《学术规范与方法论》立足于外语学科的新发展,以简明、规范的语言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体现了较强的学科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它的出版对于国内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实践、外语学科建设、外语学术规范的培养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非常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