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理性审视与价值旨归
2023-01-05李慧杰
李慧杰
(河南大学 教育学部,河南 开封 475004)
生命教育是人类历史上经久不衰的话题,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教育和人的个体生命联系紧密,顾明远曾说:“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1]85教育的作用在于引领个体生命更加和谐、完整,发挥出生命应有的价值,从而走向辉煌人生。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区别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人从一开始存在时,就有追求卓越的倾向,通过教育,可以促进人生命的成长,实现个体的生命追求。然而,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社会里,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科学主义等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教育也深受其熏染,逐渐远离关注生命本身、提升生命质量与价值的应然轨道,朝着功利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成为个人立足社会及更好适应社会的手段。因此,应理性审视生命教育,对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反思,并结合实际追寻生命教育的价值旨归。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生命教育的提出和实践源自于现实生活,西方国家的学者是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 (James Donald Walters)针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和无视生命的现象,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思想,并在美国创办学校,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2]72。1979年,澳大利亚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生命教育机构,即“生命教育中心”,该机构一经出现,就提出了“生命教育”这一概念。20世纪末,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开始对生命教育给予较大关注,之后这一思想传入中国大陆,引起教育学界学者的广泛关注[3]1。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了要重视生命教育,这种宏观层面的规定,使得生命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表明了国家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2]72。目前,新冠疫情严重威胁人的生命,我们更应该重视生命教育,使人们加深对生命本身的理解与思考,重新审视生命与教育的关系。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要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就要先了解一下生命和教育。首先,“生命”包含自然界的一切有生之物,不仅包括人的生命,还包括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的生命与动植物的生命息息相关,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其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人的生命相关联,旨在促进个体生命的个性化和社会化。人和其他生物不同,人不仅是一个自然生命的存在,即人是自然生理性肉体,而且还是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24这正指出了人生存于社会中,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必然会受到社会、人及环境等因素的一些影响,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生命具有社会性。同时,人还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通过接受教育,可以充实并完善个体生命。人的自然生命虽然有限,但精神生命可以不朽,人若没有了精神生命,无异于行尸走肉。帕斯卡尔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5]155人具有思想,可以能动思考,这些正是超越动植物的地方。通过教育,可以引领人们超越自然生命的有限而追求精神的无限,达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绽放出生命色彩。
生命教育不是单一的概念,它由生命和教育组成,二者呈现出不可分割的特征。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研究者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刘济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出发指出:“生命教育重视对人的生命过程给予完整性和人文性的培养,使人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超越。”[6]8-9王北生认为:“生命教育是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人的多方面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人的生命与自然界的其他事物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教育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激发人的生命活力,进而提升生命质量。”[7]38冯建军认为:“生命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主题的教育,目的是追寻生命的意义,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 ”[8]29
尽管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界定尚不统一,但他们都认为生命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生命的完整、和谐发展,进而提高生命质量。由此,可以认为生命教育是有关生命的教育、通过生命的教育和为了生命的教育。有关生命的教育是指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前提条件,教育应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生命,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生命的教育是指有生命的教育,强调教育过程是一种生命在场状态,教育不应游离于生命之外,而是应充满生命的气息;为了生命的教育是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生命的发展与完善,引导个体实现生命价值。
(二)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意义重大,不仅能促进生命认知的理解,还帮助人们掌握生存技能,更能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人们对生命认知的理解,明确生命意义。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和动物有着很大的不同,动物是生存,而人则是生活。在生活中,人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有的人无所畏惧,迎难而上,有的人却承受不住挫折,选择自杀等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校园中的暴力、欺凌等事件也时有发生,摧残甚至掠夺了生命,这些现象无不显示出对生命的不重视。由此,开展生命教育是必要的,可以帮助人们真正地认识生命,知道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自己所在的群体,要对自己及其所在的群体负责,从而真正做到热爱生命。此外,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生命是一个过程,它包括出生、成长、衰老、死亡这几个阶段,从而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唤醒人们珍惜生命的热情。生命长度是有限的,应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过好每一天,同时追求精神的无限性,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可能。生命教育不只是为了预防出现生命问题的教育,更强调是为了生命意义的教育,只有真正明确了生命的意义,才能引发对生命的热爱,从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2.帮助人们掌握生存技能,提高抗挫折能力。生命教育的兴起,源于现实中暴力事件、安全事故等问题的频发,对此,生命教育不仅包含生命安全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应注重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演练,如:消防、地震、交通等方面的安全演练。生命教育所做的一切,首先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生存,掌握必备的生存技能,以此保障身体上的安全。然而,只保障身体上的安全还远远不够,身体安全是最基本的生命保障。除此之外,在人的漫长生命旅途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人一旦陷入这些挫折中走不出来时,可能导致心理上的创伤,这种心理创伤远比身体上受伤害要严重得多。人生道路上充满坎坷,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迎难而上。生命教育可以引导人们认识到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面对困难时,应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竭尽全力解决各种困难,提高个人的抗挫折能力,以此保障心理上的健康。这种培养人身心和谐、完整的教育,才是生命教育的本真追求。
3.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提升个体生命内在品质。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生命教育更是应该这样,使生命始终贯穿教育之中,引导人们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可以使人们明白生命是一个不紧不慢的过程,没有哪个阶段能代替哪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景,一个阶段的遗憾可能成为整个生命过程的遗憾。生命的有限性提醒我们应珍惜时间、热爱生命,不要让生命在遗憾和悔恨中度过,而是最大程度地发挥出生命的价值,从而追求完满的人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是自然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追求精神的无限,使生命的宽度得以延伸。生命教育可以唤醒人的生命热情,激发人本身的生命活力,追求生命的完整性,从而提升个体生命的内在品质。
二、生命教育的理性审视:漠视生命
尽管生命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受到科技、工具理性、成人文化霸权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其实施效果不佳,现实中漠视生命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教育的“去生命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的肆虐——物化了生命教育主体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步伐,同时也使得人们对生命的认知充满信心,甚至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然而这种过度的自信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常被比喻为“生产”,学校如同工厂一般,塑造着标准化的产品,学生则成了被加工的对象,沦为死气沉沉、失去了生命色彩的“工具人”,从而使人的生命主体被物化。正如埃德蒙德·胡塞尔所说:“当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时,现代人也就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人来说真正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即探问整个人生有无意义。”[9]5-6这种唯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的做法,将学生等同于接受知识与技能的工具器物,远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学生只是成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或手段,从而忽视了人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追求。此外,当今的教育更加注重形而下的“体”,而忽视其形而上的“魂”,使得作为生命主体的人“形神分离”。然而,生命是具有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从生命的精神性来看,人是有思想和灵魂的。因此,生命教育应注重个体生命的思想性、精神性,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真正做到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二者缺一不可[10]146。
(二)工具理性的践踏——桎梏了生命教育过程
马克斯·韦伯曾提出“工具理性”这一概念,认为它指的是人们以精密计算的方式来算度可能的后果和效用,从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一工具理性卷入到教育当中,使学校教育的“育人”本质异化为“只见物”的机器工厂,学校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培养着一批批会挣钱的“工具人”,这种只重视教育的工具功能,忽视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做法,使得教师在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时,眼里只有一群待加工的相似对象,而看不到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在工具理性主宰的世界里,教师热衷于传授给学生谋生的本领,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灵塑造,导致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结果造成只见分数,不见生命,只重理性,不重感性,导致感性与理性割裂,这种教学失去了教育性,培养出来的人多是毫无情感的“工具人”。这种教育只注重培养理性,忽视了对人生命的情感关怀,是一种没有温度的教育[11]147。教育本应唤醒人的生命意识,激发人的生命热情,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完人”,然而,在工具理性的奴役下,教育变成了束缚人的枷锁,成为了个体生命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三)成人文化霸权的包围——阻抑了生命教育活力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个体生命处在成人的文化霸权之下,在教育者操纵下,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写着同样的考卷,他们所学的科目和时间被他人所安排,甚至他们的人生规划也被成人所干预。然而,那些围绕在他们身旁的成年人总是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充当他们人生主宰者的角色。殊不知,就个体生命而言,个人才是自己生命的最高主权者。在学校,教师被视为绝对的知识权威者和最高的权力统治者,教师凭借自身权威,独断地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甚至对学生产生的疑问视而不见,个体生命在他人预设的教育目的中被贬抑。教师遗忘了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神圣角色,把自己的权威凌驾于学生之上,束缚了学生的生命自由,使学生失去了生命的朝气与活力。在家里,父母更是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号,盲目与其他家庭攀比,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很满,督促孩子去上各种课外培训班。学生处在教师、家长等外界文化霸权的包围中,面对教师、家长等外界的权威时,盲目忠诚,不敢质疑甚至不会质疑。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被抹杀,生命活力逐渐消失,变成死气沉沉的“物”,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唯唯诺诺的机器和具有奴性人格的人。
(四)功利主义的追逐——扭曲了生命教育价值
当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人们日益推崇“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这种功利化的追逐使得教育领域的知识沦为经济的附庸,而学生也日益被异化为“单向度的人”,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竭尽全力成为舒尔茨口中所说的“人力资本”。在现实的教育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会权衡对教育的投入与产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成为众人口中的“佼佼者”,就连社会也是以升学率来评价教育的好坏,导致学生被分数化的竞争压得喘不过气。在这种功利主义的熏染下,教育也倒向了形而下的实用技能这一边,而忽视形而上的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实现,教育的这种一味“外求”的做法,使得追求物质世界的有用价值超越了追求个体生命的内在价值,最终使学生沦为灵魂空虚的人,成为“物质上的巨人,精神上的矮子”。倘若追寻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内心就会产生空虚,从而出现吉登斯所说的“本体论焦虑”、丹尼尔·贝尔所谓的“信仰危机”[12]67。这种一味追求功利的教育,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扭曲了生命教育的价值。
三、生命教育的价值旨归:回归生命
现实生活中,生命不断地被科技、工具理性、成人文化霸权、功利主义所侵蚀,教育中漠视生命的现象依然存在,为了让生命教育真正回归生命本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生命在场——尊重生命的主体性
教育直面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它是促进个体生命发展与完善的事业。生命教育则是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指向学生的个体生命,是生命与生命间的交流与对话。在生命教育中,应把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与完善作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个体生命的主体性,营造一个师生平等、和谐交流的氛围,从而建立起一种主体间性的师生教学关系。然而,那种只见物不见人的教育是摧残式、掠夺式的教育,无视了学生生命的存在。事实上,只有生命在场的教育,才能激发个体的生命气息与活力。学生本是鲜活的生命,他们是有形有神、有情有感、具有独特性与创造性的非“器”之人,教育就是要始终把学生作为“人”来看待,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引导他们实现生命价值。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有且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流逝不可逆转。但生命的宽度是无限的,我们可以通过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来拓宽生命的宽度。如果人们过度依赖科学技术延伸生命的长度,生命将变得迷惘与虚无;要通过拓宽生命的宽度来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完满。
(二)关怀生命——用情感温暖教育过程
教育是一项兼具理性与感性的事业,它不仅使人获得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还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育中,要承认学生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合理性,即发挥教育的工具理性功能,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追求价值理性,将工具理性功能与价值理性功能相结合,由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教育的价值。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理性的知识,还要用感性的力量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关注个体的生命成长,使学生真正成为兼具“形”和“魂”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阵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13]85教师不应该只对学生进行冷冰冰的知识传授,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温度的,而是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情感的力量唤醒他们生命的涌动。同时,把对生命的关怀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关注他们的成长与生活,关注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真正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充满学生。教育的过程应是充满生命气息、充满人文性和情感性的,只有将关怀个体生命贯穿教育始终,才能发挥教育的完整性。
(三)倾听生命——激发生命的活力
在教育中,那种一味服从教师和父母权威的做法,压抑了学生生命的活力。教师或父母在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应持有一种平等的姿态,善于倾听生命。要做到倾听生命,首先,与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姿态,认真聆听学生的话语;其次,在对话情境中,除了对学生的话语进行认真倾听以外,还要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使学生展示自我;最后,可以营造一种自由对话的情境,尊重每个人的话语权,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内在活力。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即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存在价值。如柏格森所说:“我们的个性在萌发着,生长着,成熟着,没有片刻停息。我们的个性的每一瞬间,都是增添了某种新东西的前一瞬间。”[14]12正是由于每个人的独特性,才要对学生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从而激发生命的热情与活力。此外,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完美,而是应该去除过多的预设成分,注重教学生成。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激发他们生命的内在活力。同时,更应该成为学生生命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指引着他们追寻生命的本真意义,从而创造精彩人生。
(四)超越生命——追求生命的自由
生命教育不单指向生命本身,更可以指引个体生命对精神世界的无限追求,应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实现个体从物质生命到精神生命的自我追寻。生命教育可以唤醒人的生命意识,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精神生命是个体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发了人的思想与灵魂,引领人们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命教育可以培养人的生命气息,使个体生命不再感到困顿与迷茫,追求生命自由,最终实现生命的解放。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生命自由,就是要摆脱外界的一切束缚,包括科学技术、工具理性、成人文化霸权和功利主义的熏染,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生命价值。人比动物高级的地方在于人可以开创可能的未来,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而动物只是继承着现实历史。人就是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朝着“可能生命”的方向进行发展,超越现有的自然生命,追求生命的完满。同时,个体生命具有发展的潜能,在现实的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不能过于绝对,也不可过度依赖量化的标准,而是应该用动态的眼光审视他们,实施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也要因人而异,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各不相同的学生,人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进步空间很大,不可局限于眼前,要放眼未来,超越生命本身。通过教育,引领他们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最终实现生命的自由。
综上所述,教育离不开生命,生命也离不开教育,如何使生命融入教育当中,并通过教育引领生命实现其价值成为了生命教育的一大难题。无论教育怎么做,它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生命的发展与完善,引领个体生命的自我实现。人类的自然生命有限,而历史发展无限,生命教育告诉我们不仅要珍惜自然生命,更要发挥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价值,实现个体生命的完整、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