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改革设想
2023-01-05秦家茜
秦家茜
(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事处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7)
在新常态背景下,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是必然趋势,事业单位必须加大力度推进相关改革工作,致力于改变当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近几年来,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在资产改革意见提出后,事业单位的国资管理改革初见成效。但是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过程中缺少创新意识,资产管理办法落后,整体资产管理成效与预期存在差距,就目前形势而言,事业单位需把握资产改革机遇,增强创新意识,制定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提高资产管理效益。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实际意义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改革的实际意义具体有:第一,落实国资监督要求,事业单位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同时也是保障事业单位履行职能要求的重要资源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需响应上级要求落实资产管理改革目标,不断优化国有资产结构,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资产监督机制。第二,满足公共财政需求,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任务应当在公共财政需求导向下完成,切实提高单位的公共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型政府,利用有效的国有资产实现理想效果。第三,应对上级部门提出的资产理财要求,事业单位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可有效提高单位理财水平,满足单位的发展需求[1]。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内部发展资金主要是财政预算,而且单位资产多是非盈利性质,单位的资金链条不够完整。因此,事业单位针对有限的国有资产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推动管理改革,在符合事业单位性质的基础上提升国有资产管理价值,增加单位发展资金来源。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一)内控机制不完善,管理制度有待优化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程度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内控机制不完善导致国有资产管理缺乏严格约束,资产管理主体不清晰,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程序、步骤缺乏逻辑性,出现制度效力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需求难以依靠当前的管理制度满足,制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国资管理实际情况对接不到位,导致各部门分工不清晰问题。以某事业单位为例进行分析,该单位的资产台账建立不规范,因其单位内部国有资产总数不恒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账实不符问题,主要是因为该单位未能如实录入国有资产信息,仅是简单地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台账。该单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未能进行计提折旧,仅对部分折损的资产暂时估价入账。究其根本可以发现,该单位的资产管理过程中缺少严格的内控和制度约束,资产管理不到位,资产信息登记不及时、漏记错记等问题突出[2]。
(二)信息共享不到位,管理方式科学性欠缺
现阶段各个地区的基础管理工作在机构、制度完善的影响下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仍有部分地区尚未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导致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沟通不顺利、资产闲置过多、管理效力低等问题。例如,某地区的资产管理中心数据查询和收入入账功能不完善,部分不属于资产管理中心的资产无法使用中心的软件进行管理,而资产使用单位缺少专门的管理软件,只能通过非税系统将资产收益所得缴入国库,无法有效管理经营性资产产生的收益。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较为传统,未能与信息化深入融合,当前的管理状态与预期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数据冗余、查询信息不顺利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资产使用效益低,管理意识薄弱
部分事业单位当前存在资产使用效益低和管理意识薄弱的问题,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忽略资产用途分析,导致资产使用效益降低。首先,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坚持“小而全”的思想配置国有资产,较少考虑资产的实际用途和效益,盲目采购、随意采购资产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存在国有资产私用的违规现象。其次,事业单位通常不会向其他单位借出国有资产,跨单位使用资产的情形较少,即使是长期性闲置的资产,事业单位也选择放在仓库,而不是将资产借出到急需资产的兄弟单位。再者,少数事业单位存在资产使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部分事业单位因性质特殊,因而需要昂贵的设备器械,但是其使用频率较小,而且再加上设备更新迭代速度快,单位对其进行更换将导致浪费现象。例如医疗事业单位向上级申请购买专业性强、价值高的设备购买资金,但是购买之后,大多数时间资产处于闲置空转状态,浪费较为严重。
(四)监管机制落实不足,监督效力缺失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薄弱,监督效力缺失,一方面资产采购缺少监督,因监督不到位,导致盲目采购现象严重,同时对国有资产的后续管理监督不到位,存在严重的资产闲置浪费问题。另一方面,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缺少监管,就是实际情况而言,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中一直存在账实不符、账账不符情况,单位现有的存量资产无法通过财务数据准确显示,单位家底不清、资产管理责任不清、资产产权不清等问题随之而来[3]。另外,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评估机制不完善,严重威胁资产安全完整,深入分析其中原因可以发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绩效考核机制联系不够紧密,如此将导致单位出现资产使用低效、配置随意等问题。
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设想
(一)端正思想认知,完善内控机制
思想是指导行为的关键,思想重视方可有所行动,因此,事业单位应当从思想层面入手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深刻认识到管理国有资产对单位履行职责的重要性。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事业单位的管理政策制定和执行方可更加严谨,资产管理责任将准确落实,管理方式创新思路将增加,事业单位可通过宣传、教育以及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内部人员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端正国有资产管理思想认知只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开端,最关键的是将准确的思想认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践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就现阶段实际情况而言,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主体主要是财务部,由财务人员负责,同时占国有资产比重大的固定资产由行政办公室负责,负责人员缺少相应的培训,加之管理岗位调动频繁,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问题频发。鉴于此,事业单位应当成立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团队,选择专业人才统筹负责资产管理工作,在团队建设方面,事业单位可适度借鉴企业经验,比如将监督和培训机制贯穿团队建设全过程、明确管理人员的权责义务等,规避腐败风险、推卸责任风险。
此外,完善的内控机制有助于事业单位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国有资产利用率提升,进一步减少资产的不必要损耗,切实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针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设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明确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和管理办法,资产管理人员以及单位其他职能部门员工都应当全面熟悉国有资产分布情况以及使用现状,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了解,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单位员工强化国有资产保护意识,掌握资产管控原则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点、风险点,做好应对准备[4]。第二,针对资产原则和操作设置明确的制度要求,比如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沟通制度,指导相关部门协调国有资产相关经济活动;奖惩制度,由人力资源部门出面制定相关奖惩激励制度,鼓励单位员工积极参与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措施落实执行工作。
(二)加强制度建设,厘清责权归属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工作必须依托于完善的制度体系,同时厘清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责权归属,按规行事,避免权力交叉出现国有资产管理盲区。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应当充分配合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按照责任划分有序完成对应的资产管理工作,单位各职能部门齐心协力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国有资产管理配置程序和办法都应当在管理制度中得到明确说明,指导相关人员在规定内分配资产,杜绝出现私人侵占和挪用资产的行为。同时对于丢失的国有资产必须要溯源追踪,合规处置资产,注意资产处置细节问题,不断增强资产使用部门的责任心,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管理法制化、标准化、程序化。
事业单位只有明确资产产权关系之后方可有效管理国有资产,因此单位需要及时明确内部所有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利用产权登记对国有资产采用档案式管理方法。登记国有资产信息可及时明确物权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国有资产流失,实现持续化资产管理,而且事业单位需要注意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应当建立不同的信息档案,实施分类管理。资产管理专员在工作中,应当重视动态管理,及时针对流动性强的资产完善数据库信息,确认和登记资产产权。
(三)优化信息共享,提高资产效益
由于事业单位职能部门简化的原因,单位在使用国有资产期间容易出现闲置现象,针对此现象,事业单位有必要研究国有资产共享模式,逐步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而且构建资产共享机制也是响应上级部门要求、提高国有资产使用率的客观需求。无论是何种资产,只有使用才能发挥其真正价值,换言之资产使用是资产运营中最关键的一环[5]。事业单位应当针对国有资产建立完善的制度和使用方法提高使用效率,目下建议事业单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从资产信息和使用效果着手,借助信息平台搭建国有资产共享信息平台,各单位将闲置资产信息录入共享平台内,供相关单位查询信息,单位若是某项资产短缺,则可以在共享平台内提出申请,就近获得资产,或者单位也可在共享平台中拍卖闲置资产,获得一定的资金流,并降低闲置资产存量。
事业单位应当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一方面,坚持成本最小化原则,严格管理单位的资金收支,控制资产管理成本,科学处理闲置不用或是价值低的资产。另一方面则是构建高效的资产信息盘点平台,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单位内部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深度挖掘国有资产,盘活闲置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作用,为事业单位稳固资金链,严防资产浪费,增强事业单位之间的资产流动,实现资源共享。
(四)应用信息技术,规范资产监管
信息技术无疑是当前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事业单位可应用信息技术对国有资产数据进行管理和运用,加快速度建设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单位的资产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资产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事业单位完善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分别从资产类型、管理周期、管理目标等方面实现改革,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对国有资产实施透明化管理。
关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建议从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入手,首先是内部监管,单位需重视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等关键环节,监管资产清查,摸清单位的资产家底,在全面掌握资产信息之后做好管理工作。同时针对国有资产使用环节的监督,应当建立全过程监管体系,全面覆盖国有资产的交易过程,快速排查私人侵占资产的违规行为。其次,事业单位也可适当引入外部监督,比如公众监督,接受社会群众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事业单位通过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监管,严防越权交易资产行为。
(五)引入绩效理念,落实绩效考评
事业单位可引入绩效理念,将绩效管理融入国有资产管理中,逐步落实绩效考评工作,以严格的绩效机制要求事业单位员工按照标准完成国有资产管理任务,并且将工作目标与国有资产管理目标融合,制定更加精细的绩效考核机制,精准考核单位员工。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甚至存在多元化特点,但从绩效评价角度分析,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既要实现保值增值,也要考虑管理效率,同时更需要从公共利益角度分析资产管理效果,因而资产管理效率和效果,是对国有资产实施绩效考评的主要落脚点。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考核评价可以借鉴同行单位的经验或是国外优秀经验,再结合单位的管理特点和模式,根据国有资产的使用途径,按照定量、定性指标结合的方式构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6]。比如事业单位可设置质量、管理、效益、财务等一级指标,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在一级指标基础上细化分解资产管理目标,之后再继续按照定量、定性结合的形式分解目标,形成二级绩效考评指标。
(六)统一采购机制,践行采购制度
统一的资产采购机制有助于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效果,在当前时期,事业单位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事业单位需借鉴成功的资产采购体系,建立统一的采购机制,严格践行采购制度。首先,事业单位应当制定完善的资产采购体制,规范采购行为;其次,财政部门出面加强对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支出的监管控制,保证单位资金与支出预算指标分离;再者,从经济一体化角度出发,响应经济发展形势,积极落实政府提出的廉政要求,提高事业单位资产采购的公开程度和透明程度,在此期间最核心的要求是事业单位必须立足实际采购资金,并且明确掌握资产使用情况,不断调整资产采购计划,尽可能减少资产重复采购、随意采购等问题。总而言之,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采购应当遵循先预算后支出的原则,深入分析国有资产采购活动,在政府要求的标准下推进资产采购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家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管理能力也逐步增强,国有资产管理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术界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办法等的研究愈加深入。但是在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过程中,因管理体制滞后、僵化等的影响,改革进度较慢,对事业单位而言,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任务之一是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单位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加快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进程。就目前形势来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是必然趋势,需要经过漫长又坎坷的改革历程,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上级部门指示领导,应用现代化管理思维,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思路和办法,构建信息高度共享、高效运转、监管全面的现代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