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僵尸企业”的成因与处置策略

2023-01-05王旭庆

时代商家 2022年36期
关键词:僵尸企业僵尸企业

王旭庆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资产经营管理分公司,山西 大同 037008)

不同企业因历史遗留、生命周期、经营不善、产能过剩等复杂原因,引发一些企业沦落为僵尸企业,如不及时清理、处置,势必会阻碍国有经济结构的总体调整,甚至发展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的重大风险源。“僵尸企业”僵而不死,是因为存在政府兜底预期,不少企业宁愿坐吃山空也不愿退出,或者是企业长期亏损也不愿意放弃清零;再者,国有企业规模大、年龄大的特点,也是企业不容易盘活资产,形成僵尸企业的重要诱因。不消除僵尸企业,会对企业转型升级、资产重组合并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加快企业产业调整,下大功夫治理僵尸企业,已经成为推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各级地方要广泛关注政策的招引和实施,积极利用融资支持、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僵尸企业自救或兼并重组。还需提高技术、环保、能耗等行业的标准,坚决关停不达标企业,破除僵而不死的预期,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涉,多渠道化解过剩产能,从而加快各类企业改革的步伐,使企业全面做强、做优、做大。

一、何为“僵尸企业”及其具备的特征

“僵尸企业”具备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其不具备有自身的能力,而是依靠政府补贴、银行贷款、以及资本市场融资、借债,才能勉强维持运营的企业,总体可分为“死亡企业”、“显性僵尸企业”、“隐性僵尸企业”这三种类型。其中,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已经无法抵消可变成本,并长期处于停厂状态的称之为死亡企业;企业还可维持经营但却连年亏损,且处于高负债率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显性僵尸企业;隐形僵尸企业指的是企业需要来自外部,主要来自政府的持续救助,而维持经营的一些企业。它们都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识别标准,就是企业连续三年的利润亏损或负增长,那么该企业就可以识别为“僵尸企业”[1]。

僵尸企业在2000年达到了数量的高峰期,现如今,随着企业治理、改革重组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些僵尸企业的数量与比例都呈现着下降的趋势。一直以来,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区的僵尸企业占比较高,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僵尸企业的数量较多,但是因为基数大,僵尸企业的问题并不严重。真正存在严重问题的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往往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底子差,使清理僵尸企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出现僵尸企业的比例最高,而民营企业和港澳台及外商企业中,则低于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小型企业里面有大部分僵尸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僵尸企业虽然比例较高,但由于基数比较小,所显示出的占比还较小型企业占比较少;许多老牌企业受到不同生存环境的影响,很容易演变为僵尸企业,而且,这种问题所带来的困扰,会随着企业年龄增长比例不断扩大,给处置僵尸企业带来了新的考验[2]。

二、诱发“僵尸企业”形成的原因

导致僵尸企业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且错综复杂,不仅包含有历史积尘的氛围因素,也有体制和机制的故步约束,更有外部需求与市场经济变化所带来的多方制衡。

(一)企业过多依赖于产业政策的扶持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施着选择性产业政策,并将其作为重要的企业发展路向,可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这种策略的运用,很难选对未来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企业和技术路线。产业政策的过多使用、企业过多的依赖于扶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变化模式,致使市场变化和企业生产形式严重脱钩,出现市场不需要的产能。例如: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政府扶持一直在继续,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一直得不到及时治理,政府仍然对产能过剩企业,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的行为,拉动这些企业的发展,势必会出现企业僵而不死、占据资源的情况发生[3]。

(二)政府考核体制影响

现如今我国政府官员的考核与政治晋升,主要以当地地方税收、GDP增长为依据,使得地方政府具有强烈干预企业投资、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动机。特别是对于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特征的行业,无论从证据显示,还是从财政、地方就业等方面考虑,各级地方政府都会对这些产业带有非常高的期望值,希望通过这些行业的企业在本地投资,带动当地GDP的增长。这会使一些行业出现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等问题,无形中为僵尸企业的形成、壮大提供了生存条件。

(三)政策刺激下引发企业过度扩张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需求减少,使得出口依赖性企业和行业在短时间内受到冲击,原来发展较好的企业,由于订单不足、资金周转困难、商品滞销、投资方撤资等问题,以至于出现经营困难及利润萎缩的现象。为了促进经济复苏与增长,我国出台了4万亿刺激计划,以此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其中有许多企业顺利借到了贷款,也有很多企业过度投资、盲目扩张,最终导致特定行业产能过剩、供过于求。

(四)银行自身的压力

那些依靠输血才能生存,本身没有生存能力,只能靠补贴和信贷维持经营的“僵尸企业”,依然能从银行借到便宜资金,并且银行会主动掩盖坏账,只要“僵尸企业”还能继续获得利润,银行就不会逼着还本金,坏账不会马上显露。再者,银行的贷款方向侧重于国企、央企身上,因为银行认为政府始终会对呆账、坏账进行兜底,所以银行对这些企业会以非市场化的方式输血[4]。

(五)“僵尸企业”的认定存在差异

僵尸企业的认定和划分,各方存在认识偏差,并不是所有亏损的企业都是僵尸企业,也不是去产能的企业都是僵尸企业。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于僵尸企业的定性,是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工信部给出的定义则是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也有地方认为僵尸企业指的是经济亏损且长期扭亏无望,主要靠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维持生存,且难以顺利从产业内退出的濒临死亡的企业。

三、“僵尸企业”所造成的影响

僵尸企业虽然在短期内符合地方政府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其产生的产能过剩问题无法化解,难以实现经济和金融资源的最佳优化配置,必然会导致经济发展长期停滞,破坏整个经济体的效率。而且,僵尸企业处置不当会产生传染效应、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甚至引发失业潮。

(一)制约经济增长

僵尸企业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降低了地区创新的活力。众所周知,经济发展需要不断的开拓创新,但是创新是有代价的,随着新技术的推广,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需要被淘汰,因此创新是具有毁灭性的。它可以让一批企业崛起的同时,也会使另一批企业破产,如果僵尸企业让旧的制度、旧的体系继续存在,就会制约新兴企业的崛起,逐渐丧失创新的动力,使得经济增长陷入停滞[5]。

(二)加剧产能过剩阻碍去产能进程

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为了应对市场变化,一般会预留出多余的生产能力,因此,会出现多余产能的现象。出现产能过剩需要靠市场去调节,比如落后产能企业自然倒闭,不过僵尸企业往往会阻碍去产能的进程,在市场需求减少时,效率低的企业没有被淘汰,会直接加剧产能过剩并形成突出问题。僵尸企业的存在还挤占了正常的社会资源,让正常企业承担了三大后果:获得的投资变少、应得的营收变低、请到的员工工资更高,最后导致拖累整个行业和地区。正因如此,产能过剩问题如不加以及时、正确的处理,会拖垮经营良好的企业,使正常企业被传染并逐渐变成僵尸企业。

(三)处置僵尸企业造成部分职工下岗失业

选择性产业政策和地方保护是僵尸企业的制度性成因,地方政府出于增加GDP和税收的考虑,普遍采取给予土地税收优惠和放宽能耗、温室气体排放等监管的方式招商引资,不单造成过度投资,而且催生大量过剩产能,也使得一些低效率的企业能够依靠补贴或减少成本支出而生存下去。与此同时,一些体制机制阻碍僵尸企业按市场规律退出,对于僵尸企业退出、安置大量下岗职工,需要用到的人员和资金问题,没有妥善的处置方法。企业破产后会造成大量职工下岗,如果不能给这些下岗职工提供失业后的生活保障,妥善安置他们再就业,则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6]。

四、治理“僵尸企业”的主要措施

(一)统筹“僵尸企业”的界定标准

基于国务院对僵尸企业的认定标准,参照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各地僵尸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僵尸企业的实行原则性标准、可操作性标准。在制定标准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企业经营状况、困难成因、发展潜力等情况,建立财务指标的可操作判别标准,为全面科学评判僵尸企业,提高僵尸企业清理工作的可操作性提供依据。也可走进企业实地调研企业的具体情况,帮助企业起死回生,扎实推进营商环境的建设,在处置僵尸企业工作中建立识别机制,通过参考市场监管对于僵尸企业的认定,确认资不抵债无偿还能力的企业,经过综合评估后对僵尸企业作出认定。

(二)针对不同“僵尸企业”精准施策

处置僵尸企业可以采用兼并重组、清退破产的方式进行,虽然破产清退的僵尸企业比例较多,但长痛不如短痛,要有处置僵尸企业的决心。僵尸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处置办法,而应抓住重点分类化解、精准施策、协调推进。对僵尸企业加强分类指导,对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按照企业主体、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依法处置的原则,通过兼并重组一批、债务重组一批、破产重整一批、破产清算一批等处置方式,加快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地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细化进程及步骤,力争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建立全方位的僵尸企业数据库,分析该类企业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拖欠税费、数量等信息,做到精准施策、分类施策的处置方案[7]。

(三)提升资产监管手段去除处置风险

减少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确保银行的独立性,支持金融机构做好呆账核销、抵债资产处置,完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通过既有或新设的资产管理公司,帮助银行剥离产能过剩企业带来的不良资产。将不良资产打包管理,在通过之后有序的证券化,逐渐化解金融风险。在僵尸企业处置清理过程中,各部门应分工明确,强化责任意识,及时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问题,始终坚持廉政、阳光、透明的办理水准,努力将国有资产处置工作做好、做实。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与监督手段,坚决打击因失职渎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出现,对违纪违法者坚决问责,强化震慑,加强协调整合,多方筹措资金,压实职能部门责任,加快推进工作进度,高质高效完成僵尸企业的处置工作。

(四)引进社会资本协调各方关系

清理僵尸企业要注意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且僵尸企业的退出必须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一方面可以运用市场无形的倒逼机制,加快企业出清和转型升级,比如加大环保、能耗、质量和税收的执法力度,停止补贴、停止低利率贷款等措施,将市场压力传导到企业。另一方面需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做好僵尸企业的后续稳妥安置工作,比如企业分流、人员分流、下岗再就业等后续安置工作。混合所有制改革,让社会资本参与到僵尸企业的处置改制中,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国企改革或重组,明确具体的实施方法,具体的资金比例。处置僵尸企业要做好综合统筹,分期、分批、分门别类、积极稳妥的开展工作,突出抓住重点,善于抓主要矛盾,优先做好僵尸企业养老保险、欠费核销申请和资金筹措工作[8]。

(五)拓宽处置措施引导企业盘活资产

对已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和营运价值的僵尸企业,及时引导破产清算,对具有挽救价值的危困企业,综合考虑债务人的资产状况、技术工艺、生产销售等因素,拓宽认定重整对象的方式和途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救治机制。破解僵尸企业处置这一难题时,需进一步创新监管,引导企业走注销程序,加快促进企业再生。推进破产企业土地、房产、机械、设备、商标等财产多元化处置工作,帮助监督管理人以网络拍卖方式处置破产财产,拓宽破产企业资产流转和变现渠道,提高资产盘活效益。

五、结束语

清退僵尸企业的工作任务是不能回避的,只有明确僵尸企业的特征认定,掌握僵尸企业的范围,如此才有助于企业有的放矢、加快清理。通过减少层级压、减产能、降本增效等措施,加快僵尸企业的处置进程,并以此为突破点将僵尸企业的损失影响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僵尸企业僵尸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笔记本电脑“僵尸”
在舌尖上筑牢抵御“僵尸肉”的防火墙
僵尸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