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学科思政的内涵体系和实践向度*
2023-01-04于帆
于 帆
(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272475326@qq.com)
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等是高等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环节,其中学科在整个流程中是其他要素的学术基础和知识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他还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发文要求“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医学学科作为学科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覆盖的重要领域,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就成为医学高校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的题中之意和因应之举。
1 医学学科思政的内涵阐释
“医学学科思政”从词义来看是“医学学科”的“思政”,其中“医学学科”属限定词身份,为“思政”提供场域,“思政”呈中心词地位,引领“医学学科”;从旨命来看既为了“思政”,也助益于“医学学科”,两者是交织互利的。“医学学科思政”的内涵深入来讲需要把握三个层面:
首先,“医学学科思政”是“医学学科”与“思政”的互融,即“医学学科”与“思政”不是浅度合作关系,而是深入结合,不仅是互动和互助的关系,更意指双方的渗透和融合,且诞生了新的事物即“医学学科思政”。这里存在两个双向维度:一方面,“医学学科思政”是“医学学科”与“思政”互相靠近又同向共进的协同,而不是被动强制、机械组队;另一方面,“医学学科思政”又是“医学学科”与“思政”互相渗透又彼此包含的融合,“医学学科”容纳“思政”,具备了“思政”功能;“思政”融入“医学学科”,获得了“医学学科”特质。
其次,“医学学科思政”是“医学学科”与“思政”的双赢,即它并不是字面上的纯粹为了“思政”发起的举措,也有利于“医学学科”的自身建设和学科育人,也就是说“医学学科思政”不是给“医学学科”增加内容,而是创新内容,不是增量建设,而是存量盘活,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原本之义,这点上学科思政与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是相似和共通的[4]。故“医学学科思政”不仅为“思政”提供了学科平台和活动空间,使其获得医学学科属性和资源加持,还为“医学学科”提供价值引领、方向导航、精神塑造,是医学学科与思政教育,是学科育人和思政育人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最后,“医学学科思政”是“医学学科”与“思政”的共建,即“医学学科思政”的建设需要“医学学科”与“思政”的自身建设和共同建设结合,需要依据医学学科的特征、属性、定位、宗旨等,充分挖掘和开发医学学科中蕴含的思政价值元素和资源,在医学学科体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于医学学科演进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使其成为医学学科的内生要素和基本内容。这里除了需遵循“医学学科”与“思政”发展规律之外,还需将思政教育与医学学科总体共性、细分学科的具体特性结合起来,这既是“医学学科”的学科再造,也是“思政”的创新运用,是二者的自为建设也是互为建设。
2 医学学科思政的形态体系
医学学科思政的内涵是从本质上界定医学学科思政的内部规定性和特属性,而医学学科思政的内涵从不同角度看待,则呈多样性、丰富性的形式与样态,实际上源自学科内涵表现的多元性,各形态虽有交叉和共性,但也含其自身特殊性内容和侧重,是医学学科思政体系性研究和建构的重要维度。
2.1 从实践的基本结构角度
学科是人类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产物,其中实践具备本源性,从实践主体、客体、中介的基本结构出发可以把医学学科思政的形态分为三类:
首先,主体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这里是从学科研究和实践主体即人的角度来看待学科,人是学科建设中最关键和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学科建设的终极诉求,且由于医学学科对人生命健康的直接指向性,使其“人”性内嵌尤为明显。主体的能力水平、精神风貌、思想素质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科的发展向度、高度和深度。学科是个体和群体的共同成果,其主体形态就有了个体和群体之分:一方面要关注关键个体在其中作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需特别注意群体风气和团队氛围。主体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要求不仅注重学科发展的硬件设施建设,还需要注重主体的精神价值和思想意识建设,提高主体的医学学科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端正科研态度、规正科研取向、增强学术合作、坚定科研初心和学科使命,将学科科研水平、学术研究能力同服务奉献意识、救死扶伤精神、医学伦理道德建设相结合,形成较高的个体素养和良好的组织生态,让医学学科思政成为学科主体的自觉状态和主动行为。
其次,客体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此形态指学科本身成为研究对象,包含学科的发展动力、演进规律、历史进程、学科目标、学科功能、系统关系等,也就是把学科本体作为研究标的的方向维度,即学科学。学科成了学术性的研究客体,是主体自省力量的外化表现,这里需要从学科本体之外的角度来审视医学学科,也需要从学科内部研究其动迁流变。客体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要求医学学科要从内外关系、整体部分、理论实践等辩证维度来分析医学学科与社会的机理关系,系统地观察自身运作,加大对医学学科本体的动态评估、学术研究及科研人才培养力度,在梳理医学学科历程中总结规律经验,在与时代、国家、社会、民族发展的关系中把握医学学科,在重大医疗卫生问题中反思医学学科,在与国际先进医学的比较互动中考量我国医学学科,注重医学学科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融合研究,开创中国特色的医学学科研究范式,在新时代大潮中推动医学学科自身的良性建构和优化发展。
最后,介体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学科是主体认知改造世界的结果,也是进一步认知改造世界的中介载体,是主体参与其中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学科具备主体作用客体的工具属性和价值,即介体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更多从视医学学科为达成主体目的手段的角度来看待医学学科。学科应主体需要和遵客观必然而生,最终是为赋能主体、服务主体而存在,当然这种介体价值并不是绝对中性,而是具备“双刃剑”效应。介体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要求医学学科作为主客之间的中介,既要重视以“人”的身心健康为核心的宗旨导向、发展走向及价值取向,又要重视医学学科预防、治疗疾病的能力提升,增强基础研究、创新研究、前沿研究的综合实力,还要关注医学学科的底线规范建设,提升医学学科生产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正当性,增强介体价值的人民性、公益性和社会性,防止市场化、功利化造成工具异化与价值迷失,以实现学科育人、育才,学科爱国、报国,学科立业、建业。
2.2 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角度
学科是认识过程的飞跃,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的结果也是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角度,医学学科思政可分为两种形态:
首先,理论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理论形态的学科指的是学科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知识、经验等具备一定逻辑关系的学科成果体系,即理论形态的学科更多是经过实践验证的系统知识和技能,既可以是现实固化的物理呈现,也可以是意识层面的精神文化,是学科育人和知识教育的主体部分,也是学科文明的重要体现。作为成果体系的医学学科,其直观的显征是真理性知识,这也是通常学科的外在形象,但是基于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及倾向性,任何学科都不是纯粹的科学知识,而是真理与价值并存,都离不开欲求、选择、态度、精神、意义等非知识性因素。理论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要求在医学学科的真理性知识中融入价值性意识形态,是在尊重医学学科规律和学科特质的前提下,在医学学科成果体系和知识教育中融入医疗职业精神教育、伟大抗疫精神教育、红医精神教育、医德伦理教育、党的百年精神谱系教育等,实现学科育人与立德树人统一,知识教育与精神教育统一,理论传授与价值育化统一,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统一,科学性价值与人文性价值统一,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与知识观、科学观、学科观、真理观融为一体。
其次,实践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实践形态的学科指的是遵从学科规律和现实必然,学科主体在特定领域中展开的探索、总结、提炼、升华、转化、传承、应用、钻研、创新的持续状态,即它是主体认知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的一部分,是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学科自身存在的过程状态。实践形态与理论形态的医学学科是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角度观察学科,如果说理论形态是学科的相对稳定状态,那么实践形态则是其绝对运动状态,学科理论来自学科实践,学科实践推动学科理论。实践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要求特别重视医学学科类实践培养新时代医人的重要作用,在学科关联的实践、实验、实习、竞赛、科研等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挖掘学科实践中的思政育人资源,即它是通过不断地身心亲自参与中实现医术和医德双修,不仅深化学科理论知识和提高实操技能,还增强学以致用能力、科学求真精神、敢干实干作风、严谨规范思维、医学伦理自觉、医患同体意识、医疗职业精神等,通过学科实践深刻体悟医学学科浓厚的人本价值和人文关怀,不仅着眼于医学学科实践的顺利进行,还发力于医学学科实践经验的升华、内化和迁移。
2.3 从学科体系的系统构成角度
学科的体系性决定了其建设发展不是仅靠学科自身能够单独实现的,而是成系统性建构。系统形态的学科指的是学科自成系统,并不仅是一个形态而是多个异征和共质并存的形态统一体。如果把学科看作是一个有生命的系统,那么根据系统论[5],如果一个系统要想生存、延续、发展,就必须与外部进行能量的新陈代谢,需要环境生态的支持和内部要素的有序流动。外部宏观环境如时代、社会、国家,内部微观要素包括学科相关的组织、制度、机制、资源、人员等多方面资源,故医学学科系统除了与宏观大环境的演进应和之外还需要如学科融合、学术科研、专业教育、课程教学、教师队伍、组织制度、评价机制、后勤服务、资源保障等相关领域支撑。系统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要求围绕学科本身的众多方面都需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即医学学科思政是成体系和系统性状态,是医学学科思政、医学专业思政、医学课程思政、管理思政及思政教育、思政课程等共构的生态系统。
3 医学学科思政的价值必然
医学学科思政的设立和建设有其必然性和价值性,皆来自医学学科发展、“三全育人”格局和医学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和理论必然,其合理的建构完善也必然会有助于推进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及教育发展。
3.1 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医学学科思政之所以有能够成立的原因和可能,一方面来自医学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即医学学科思政可以提升学科主体素养、端正学科方向、引导学科价值、推动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发展及整体建设,且思政教育的横向联结和纵向贯通还可以促进学科融合交叉;另一方面是归结于医学学科自带的育人属性,其取得的学科成果、展开的实践活动、蕴涵的精神文化对参与其中之人、相关之人或受其影响之人都有形塑和涵养效能。学科是专业发展建设的基础,也是专业体系革新的学术推力,而专业培养和育人功效的发挥又是借助教育教学来实现的,故医学学科思政的构建不仅是医学学科自身发展和推动新医科建设的需要,也是发挥医学学科综合育人及推动医学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3.2 “三全育人”格局的需要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遵循和战略举措,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整体性、完整性和全程性的命题,要覆盖和融入医学教育相关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教材、管理、制度、服务等全部领域,使思政教育在医学院校学科建设、专业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中不留死角,与医学学科、专业、课程等协同作战。如此,医学学科思政、医学专业思政、医学课程思政及医学院校思政课程就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共同思政育人循环系统,在这其中,医学生不仅可以在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中接受思政营养,还可以在学科发展、学术科研等多领域、多空间中获得持续性和全面性的思政教育。
3.3 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科育人也是医学学科的重要职责,医学学科自身具备教化育人功能,还可以推动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立德树人是医学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思政教育、医学学科和医学教育的共同使命,单纯的医学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有其局限性[7],仅凭借自身力量都难以满足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质需求,要破除以往存在的“重科研,轻育人”“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等现象,就必须把思政教育覆盖和融合于医学学科,此外医学生成长成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表明,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高超的医学技能,还需要高尚的医德情操和丰富的学科素养。所以无论从医学人才培养的多方面要求,还是从医学生对医学学科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需求来看,医学学科思政都有其价值性和必然性。
4 医学学科思政的实践向度
医学学科思政的实践建设,要根据医学学科的形态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同时也要聚合于医学学科思政的整体形态体系中,既守好各形态“一段渠”,又共建体系“责任田”。
4.1 主体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建设
主体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聚焦于学科实践主体即人的角度。医学学科思政主体建设的进步是以个体和集体的学科素养和思想素养提升为前提和基础的,这需要从个体和集体融合的角度把握。首先,建立符合医学学科规律、思政教育规律和医学院校实际的医学学科思政协调工作机制、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突出医德双馨典型的榜样引领和先锋激励作用,加大对他们优秀事迹和光辉精神的宣传学习;其次,促进医学学科团队的协同建设,如课题组、项目组等学术性集体注重依据研究方向及项目内容深挖医学学科自身思政元素,并积极融入教育教学中;科研部门、教务部门等管理性团队主要是支持和保障学科建设,及时传达、落实相关政策、方针。学术性团队和管理性团队要围绕医学学科建设加强协同合作;最后,提升师生的医学学科素养和思政素养,将医学学科精神、医疗职业精神和思政精神谱系建设结合,宣讲医疗在各个时期尤其是新时代抗疫、救灾、扶贫等重大活动中的精神实践等,加强师德师风和科研诚信教育,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发挥兼具科研与育人主体角色的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对医学生的学科育人和思政育人功能,同时强化师生党组织的思政建设,利用党员的身份标识自我要求和示范践行。
4.2 客体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建设
客体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主要针对学科本体进行研究,即医学学科学建设,通过对学科自身的整体认知,加深对医学学科历程了解,掌握医学学科发展规律,探究医学学科趋势前沿,推动医学学科革新进步。首先,重视医学学科本体的细分和体系研究,系统梳理本校医学各具体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经验教训,对照国家、上级部门对医学学科的建设要求和评估标准,对比其他医学院校学科发展现状,对本校学科建设要有清醒的认知及客观的定位;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医学学科学相关的学科点、学位点,通过学科点及硕士点、博士点等学位点的方式来加强医学学科学建设和人才培养,展开对医学学科的研究,为医学学科本体发展提供学术积累和新生力量;最后,加强医学学科学科研建设,建立医学学科学研究中心,设立相关科研项目和课题,鼓励和支持对医学学科本身的学术研究。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整体布局中对医学学科进行纵向深入、横向融合和本土特色研究,组建专兼职结合的人员队伍,同时给予公平的晋升考核、发展提升的机会待遇和激励奖励,为防止“科研”与“教学”分离问题,可以适当增加一定的教学比重。
4.3 介体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建设
介体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着重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发展的能力水平及其带来的中介性价值和社会公意义的融合,而不能过分追求手段作用和功利利益,把学术科研当作满足个欲和实现私利的工具。首先,加强医学学科的价值导向建设,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置于学科介体价值首位,要立足本校医学学科优势和实际,响应国家需要,将本校医学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及地方发展结合起来,构建中国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医学学科,以学科振兴推动健康中国伟大事业;其次,提升医学学科的价值效能建设,医学院校要树立学科立校、强校的理念,提高学科治理能力,强化临床医学等主力学科、突出特色学科、增进优势学科、改善弱势学科,发力医理、医工、医文等交叉学科,推动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为代表的新医科,发挥医学高校与直属医院一体化的学科科研优势,争创“一流”学科;最后,注重医学学科的伦理规范建设,这不仅因为医学学科建设是一项严谨的科学活动,还因为其最终指向人的生命健康,这意味着医学学科科研不存法外之地和道德真空,不能以科学研究之名违背公序良俗、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要守规矩、有底线、讲政治、秉道德、遵法律、护秩序,形成风清气正的医学学科科研生态。
4.4 理论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建设
理论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作用发挥需要易于展示和稳定供给的方式和渠道,那么可以借助成果载体和专业教学来实现。首先,挖掘和开发医学学科理论的思政元素、思政资源、思政素材和思政价值,通过医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教育来渗透思政教育,通过医学学科理论对人生命健康的深度关切来呈现思政教育,实现医学学科知识、技能、价值的有机统一;其次,医学学科理论和知识及时融入医学专业建设,融入专业设置、更新、调整,融入专业培养方案、计划、目标,融入专业建设成果中,增进学科发展对专业建设的保障和支持,加强学科、专业的连接度和密切度,使得医学学科建设与医学专业建设、医学人才培养相结合;最后,理论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要融入课程教学,即将学科理论成果及其背后蕴涵的精神价值、思想情感、情怀气质等有机融入课程建设中,推动学科知识体系向教材知识体系和教学知识体系转化,推动学科语言向教材语言及教学语言转化,善用学科案例,遵循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逻辑,推动人文社会性课程与自然科学性课程结合,特别是加强医学心理、医学伦理、医学社会、医患沟通、卫生法规等社会科学性课程教学,促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学科建设。
4.5 实践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建设
实践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主要是通过师生参与的科研活动、实验实习、模拟训练、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等学科实践来实现,在其中不仅可以学到学科理论知识、深化学科实践能力,还可以感悟医学学科精神、思想、价值。首先,巩固医学学科育人、科研育人的实践机制,加大对医学生参与的各级学科类竞赛如临床实操大赛等的资助和认定,设置本校青年师生科研系列主题活动,制定学科类比赛的培育辅导、组织管理、经费支持、评价奖励等管理规定,从制度层面重视和设计医学学科的常态化实践教育体系;其次,校内学科实践与医院临床实践结合,规范和用好医学高校附属医院的学科见习、实习及规培等学科实践资源,建立校内基础实践与医院临床实践一体化的学科实践培养体系,在实践过程中注重高超医术与高尚医德教育的结合;最后,支持师生共同参与医学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如学科科研课题、学科创新项目、科研论文、志愿活动、主题实践活动等,将医学学科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用好各类医学研究中心、培养基地及学术论坛,为医学生提供学科创新平台和锻炼机会。医学生不仅可以亲身参与,还可以通过教师的传帮带感受学科魅力,提高学科素养,内化学科精神,强化医学学科实践的思政育人功效。
4.6 系统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建设
系统形态的医学学科思政综合了学术、科研、课程、教学、管理、服务等领域,构成医学学科思政共同体,即不仅聚焦于学科思政本体,还扩延于支撑学科思政的众多相关领域,是一种“整体主义的学科观”[8]。首先,医学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教学是学科育人和专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医学类课程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创新,是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和传播学科成果的重要战略,其中医学专业类课程思政建设是重中之重;其次,医学专业思政建设。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建设的医学专业思政是医学课程思政的上位概念,是医学学科思政的职能化和应用化表现,有助于实现在医学专业思政视角下统筹细分学科和相关课程建设,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推动医学学科和课程发展;最后,医学学科思政还需要教学思政、管理思政、服务思政、思政教育、思政课程等众多相关领域的支持和配合,如管理思政又可分为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思政;按部门职能又可以分工为宣传部门负责全校学科思政推动工作,组织部门负责教师党员考评,教务部门负责课堂教学落实,科研部门负责学术科研建设,学工部门负责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后勤部门负责服务保障等,形成医学学科思政的支撑矩阵。
医学学科思政是医学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共建,是在医学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基础上的深化和递进,是医学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医学学科思政有利于推动医学学科和思政教育的共同发展,促进医学学科思政、医学专业思政、医学课程思政及思政课程共同育人格局的形成,助力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当然医学学科思政的理论体系还需要持续深化和丰富,实践中众多的具体机制、方式方法、实证评价等也需要摸索和完善,尽管如此,医学学科思政的提出和尝试,为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医学学科发展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探索,值得在此方向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