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湖南的起源研究
2023-01-04肖了英
肖了英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1)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基础上,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形成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在中国的延续与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作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起源地和最早实践地,深入研究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湖南萌芽那一段血雨腥风、波澜壮阔的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萌芽的背景土壤
(一)深重的时代背景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萌芽的前提条件
17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从而迅速强大起来。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中国,成了这些西方列强殖民掠夺的对象。清王朝统治者此时对世界形势浑然不知,还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盲目排外,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认为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是“奇技淫巧”。1840 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赤裸裸地用炮舰轰开了中国大门,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1900 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奥匈帝国)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战后签订《辛丑条约》,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当时的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浸润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萌芽的重要来源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自尧舜时代产生以来,作为中华文化的首要价值,始终贯穿于中国历史各个时期,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到周敦颐讲“中也者,和也”,到魏源讲“君子之用世也,道不必尽同,智士之同朝也,辙不必相合”,再到杨昌济讲“和东西两洋文明一炉而治之”,等等。这些观点不同程度影响着毛泽东,是其“民众的大联合”统一战线思想萌芽的源泉。“联盟”作为中国传统政治谋略,最著名的是战国合纵连横的故事。战国中后期,七雄争霸,出现了秦齐两大强国对峙的局面。为了在兼并战争中获胜,齐国和秦国都展开了争取邻国、孤立敌国的斗争,而魏、赵、韩、楚等国内部也分成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两派。各国之间的相互结约联盟不断变更。这种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结约活动,被称为“合纵”与“连横”。毛泽东少年时代与父亲的斗争方式应是受“联盟”谋略影响,而毛泽东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和”“合”和“合纵连横”等策略思想,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萌芽和建立统一战线组织等做了早期准备。
(三)压抑的生活环境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萌芽的丰沃土壤
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毛泽东诞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对儿子充满期待,毛泽东从小感受了父亲创业的艰辛,对父亲克勤克俭、精明强悍、刚毅果敢、坚强不屈、执着务实的个性耳闻目睹,对农民的疾苦、贫穷体会很深,对社会不公有切肤之痛并影响了他的一生。毛泽东回忆说,“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1]107。十六岁那年,父亲准备送毛泽东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做学徒,此时正好得知湘乡东山有个“洋学堂”,毛泽东想去此校求学的心情更迫切,可是他遇到了一个靠自身力量难以攻克的“堡垒”。于是少年时的毛泽东组织了一个“联合阵线”,先后请母亲和毛氏家族的毛钟楚、毛宇居以及老师李漱清向父亲发起第一轮攻势,然后再请八舅文玉清、表哥王季范等予以说服,最终获父亲同意。这是毛泽东少年时期联合亲己力量结成“统一战线”的成功范例,对他在革命实践中产生“民众的大联合”思想是前后连贯和相通的。
二、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湖南萌芽
(一)集合同志,广泛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1911 年,是毛泽东青少年时期一个重大的分水岭。这一年春,他从封闭的小韶山冲,走进繁华的省会长沙。从此,毛泽东在这里广交朋友,此时维新派思想的代表人物康梁就成为他的政治启蒙老师。当他看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时,被其中的许多革命言论所深深吸引,他后来说:“宣统三年三月十九日黄兴在广州起事,全国震动。消息到湘,学界中之报革命主义者,已跃跃欲试。”[1]123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主张由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组织新的政府,来反对专制独裁的清王朝。毛泽东后来说,这是他“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1]129他在湖南省立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书籍,尤其是对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进行广泛学习;在湖南一师课余精心研读了《昌黎先生集》《昭明文选》《诗经》《楚辞》《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等,并专门研究中国历史,以图从中找到中国革命的规律和道路。为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民间疾苦、探寻真理,他分别和萧子升、蔡和森等外出游学,加深了他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进入湖南一师(与四师合并),在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致力于寻求革命真理的团队。1915 年9 月,《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创办,毛泽东、蔡和森、萧瑜、何叔衡等很快就成为《新青年》的忠实读者和追随者,他们经常一起热议时局、探讨学问、交流心得、求得共识。毛泽东为了更多地结交朋友,以二十八画生者的名义登报征友并启事函寄长沙各校。萧瑜回忆说,有次毛泽东对他讲,“要想改造中国,就必须集结一股力量才行,所以,我们应把更多的人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团体,来共同信奉一个理想,这样才能做成大事!”[2]可见,毛泽东已将过去对时局的探讨、对形势的判断、对真理的摸索逐渐转化为行动,转化为集合志同道合的朋友,寻求真理之路日益清晰。
(二)联合民众,形成改造中国的伟大力量
一是不断实践,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萌芽准备条件。1917 年下学期,毛泽东担任第一师范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他以课余的精力,接手主办工人夜学,提出四条理由,其中一条便是“我国现状社会之中坚,实为大多数失学之国民。”[3]这说明了毛泽东这时认识到了拯救国家进行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已是广大工农群众。这次工人夜校的成功举办,使毛泽东对工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同工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积累了做工人工作的方法,为其以后撰写《民众的大联合》、组织工农群众、指导工人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毛泽东将彻底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火种撒到了工农群众中去的一次成功尝试,这更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萌芽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二是激流勇进,接受新思想,成立新的学生组织,发动学生大罢课。1918 年8 月,为了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湖南,来到了北京。由于国内工作的需要,毛泽东放弃了赴法留学,经恩师杨昌济介绍进入北大图书馆工作。在这里,毛泽东近距离接触了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袖李大钊和陈独秀,结交了一些名人学者,参加了一些学术团体活动,思想上也得到了全面洗礼。1919 年4 月,毛泽东回到长沙,广泛联络各界人士,走访新民学会会员,宣传新思想、组织新力量,动员他们准备投入到新的战斗中来;5 月上旬,北京爆发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长沙,毛泽东立即行动起来,在邓中夏的指导下,首先改组并成立新的湖南学生联合会;7 月9 日,在湖南学联提议下成立湖南各界联合会,湖南在各界中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这是毛泽东对马列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一次潜意识的生动实践。
(三)发出改造中国的怒吼,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开始萌芽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一些先进分子对国家的未来开始了更加深入的思考,纷纷潜下心来研究介绍各种新思想。在湖南的学生运动进入高潮后,毛泽东觉得必须以革命思想武装群众的头脑,各界爱国运动才能得以持续。因此,一种具有高度政治思想性的刊物———《湘江评论》就于1919 年7 月中旬破土而出,由毛泽东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毛泽东在《创刊宣言》中提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全体人民联合的力量,人民应当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彻底解放向强权统治作斗争。”[4]民众联合的统一战线思想初见端倪。第二、三、四期连载毛泽东撰写的《民众的大联合》,向全中国发出了痛彻心扉的怒喊:“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方法,改造的方法,教育,兴业,努力,猛进,破坏,建设,固然是不错,有为这几样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我们竖看历史,历史上的运动不论是哪一种,无不是出于一些人的联合。较大的运动,必有较大的联合。最大的运动,必有最大的联合。”在这种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湖南萌芽了。
三、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萌芽后在湖南的继续发展
(一)领导建党,开启新局面下的统战工作
一是发挥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作用,继续最大程度扩大同盟军。湖南当时政治环境恶劣,军阀残暴不堪,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只得采取极隐蔽的活动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不断扩大同心革命的力量。这时期毛泽东向《大公报》大量推荐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韩互助社等,在湖南先进分子中逐步营造起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浓厚氛围,汇聚起一批要求进步、有理想的年轻人,如刘少奇、彭平之、张文亮等。1920 年冬,毛泽东依托湖南第一师范附小创办了民众夜校和失学青年补习班,讲授“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力量大于一切的道理等,唤醒和汇聚起一大批基层民众、青年和工人团结起来战斗的自觉。二是组建中共湖南支部,统一战线工作开启新历程。1921 年6 月29 日,毛泽东和何叔衡代表湖南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结束毛泽东一回到长沙,就按照中共“一大”会议精神,着手组建中共湖南支部。1921 年10 月10 日,中共湖南支部在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成立,毛泽东任书记,湖南力量日益凝聚,统一战线工作局面一步一步打开。
(二)推动统一战线工作不断深入,统战成果不断显现
一是联合工农,开展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中共湖南支部成立后的不久,长沙成立了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毛泽东任主任。从此开展工人运动有了正式的组织。由于毛泽东在一师时办工人夜校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工运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首先就是统战,争取了湖南劳工会的头头黄爱和庞人铨,改组劳工会,接受毛泽东“小组织大联合”的主张,先后成立了土木、机械、印刷等十多个工会,这样各地工会一起在毛泽东的领导组织下,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此时,毛泽东也开始注意农民、发动农民,在水口山矿区工人罢工胜利后就派工会领导成员、共产党员刘东轩、谢怀德回到他们的家乡衡山县白果地区开展农民运动,成立了湖南第一个农运组织———岳北农工会,会员发展到万余人。[5]二是国共合作,建立湖南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此时的毛泽东已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勾结后的强大力量,必须进一步团结联合国内各派势力。1923年4 月在赴广州筹办党的三大之前,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主办的《新时代》创刊号上发表《外力、军阀与革命》一文,提出了共产党团结“一些非革命的民主派”为了推倒共同敌人和国民党合作,最终战胜和外力勾结的军阀反动派。这与他五四时期倡导的民众大联合的统一战线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党的三大后,中共湖南地方组织结合湖南实际贯彻执行关于开展国共合作的决定,帮助国民党于1924 年3 月建立湖南省党部,建立争取唐生智反对赵恒惕的联合战线,这是建党以来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萌芽后在湖南继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三)两篇大文,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逐渐清晰
一是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阐明统一战线基本思想。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深入洞察国内外形势,结合自己统一战线工作实践和前一段时间在韶山对农民的进一步了解,于1925 年12月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中明确提出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实际矛盾和阶级关系的复杂性,通过对各阶级经济地位的分析,揭示了他们对革命不同的态度,迅速地分清了敌友,提出了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统一战线基本思想。二是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文章指出了农民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甚至可以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主要依靠力量。这就为促成和发展工农联盟、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路径探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两篇文章的发表,充分说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脉络清晰、基本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