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十四五”发展对策
2023-01-04李春梅
李 凤 李春梅 高 燕
(1.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山东济南 250316;2.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山东济南 250002)
济南市是山东省中药材重要产区之一, 长清素有栝楼之源之说,章丘朗山远志、莱芜白花丹参、鹊山半夏、龙山防风等道地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平阴更是著名的玫瑰之乡、阿胶之乡。 “ 十三五” 以来,济南市着力抓好中药材种植生产, 着力实现中药材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着力构建良好的基地环境、有效的基地运营模式、健全的质量溯源体系、过硬的品牌化培育机制,破解济南市中药材质量标准不统一、市场竞争力不够强等制约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促进了济南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加快了中医药强市的建设步伐。
1 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济南市山区丘陵面积较大, 具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现有人工驯化种植品种70 余个,主要有丹参、金银花、山楂、玫瑰、连翘、栝楼、留兰香、桔梗、柴胡、蒲公英、黄芩、丹皮、菊花等品种,其中丹参、玫瑰等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 2020 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3.91 万亩,其中面积较大的品种有:丹参3.37 万亩,主要分布于莱芜区、钢城区、平阴县;玫瑰3.57 万亩,主要分布于平阴县; 留兰香0.61 万亩, 主要分布于商河县; 金银花0.55 万亩, 主要分布于商河县、 平阴县、 南部山区; 丹皮0.50 万亩, 主要分布于长清区;板蓝根0.33 万亩,主要分布于莱芜区、钢城区;菊花0.24 万亩,主要分布于长清区、平阴县、商河县;山药0.22 万亩, 主要分布于莱芜区、 平阴县; 艾草0.21 万亩,主要分布于钢城区、章丘区;连翘0.18 万亩,主要分布于章丘区、 长清区; 栝楼0.07 万亩, 主要分布于长清区、平阴县。
1.2 产业化发展情况
“十三五” 以来,济南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丹参、玫瑰、黄芩、留兰香、菊花等主要品种涌现出一批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 全市从事中药材生产的专业合作社达到54 家、家庭农场16 个、种植企业48 家、专业村20 个。 “长清栝楼”“莱芜白花丹参”“ 平阴玫瑰”“灵岩御菊” 等道地药材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有力地带动了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苗繁育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优良的种质资源基因材料和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关键。 目前济南市在良种选育和种苗繁育方面还比较薄弱, 中药材生产中使用的种苗大部分为农民自繁自育或从外地购买, 已有的育苗基地规模小、 设施设备简陋, 集约化育苗程度低,品种纯度低,抗逆性差,产量和品质均不稳定,不能适应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2 标准化生产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济南市中草药材基地多分布在山区丘陵,以一家一户或家庭农场、小型合作社分散种植为主,机械化程度低,耗工耗时,成本高。 种植基地多为粗放、不规范管理,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轻简、高效技术推广到位率低,标准化建设水平不高,中药材产品质量难以保障, 制约了道地药材资源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2.3 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不够,品牌效应差
传统道地药材丹参、栝楼、远志、汶香附等在国内曾以品质好、产量大著称。 近些年来,因市场波动大、种植的比较效益低、缺乏品牌带动等原因,部分道地药材种植面积严重萎缩,市场竞争力弱,制约了道地药材的持续健康发展。
2.4 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低
从事特色中药材产业的龙头企业、 合作社与种植户利益联结机制松散,组织化程度不高。 中药材初加工产品占比较高,精深加工产品相对较少,产品附加值低,高质量发展遇到诸多瓶颈。 因受土地、资金等制约,仓储小、加工能力差,且相对分散,尚不能满足中药材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3 “十四五” 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发展思路
立足济南中药材发展实际, 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积极推进道地药材和大宗中药材规模化基地建设,以长清、平阴、莱芜、章丘、商河等中药材种植基地为示范,大力发展长清栝楼、平阴玫瑰、莱芜白花丹参、章丘远志、商河留兰香等道地药材种植,推进中药材资源保护和规范化种植,到2025 年基本实现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产品高端化、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3.2 加强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围绕道地药材和优势中药材品种, 充分发挥济南副省会城市区位优势,依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 加强济南道地药材品种选育、示范与推广,重点开展丹参、柴胡、栝楼等道地药材种质保存,传统品种提纯复壮、扩繁和展示示范。在莱芜、长清、平阴、章丘、商河等药材主产区,每个主要道地药材品种建设1~2 个种苗繁育标准化基地,充分运用设施育苗技术,保证中药材种源纯正、品质优良,提高优良种苗推广到位率。
3.3 强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
制定道地药材和大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地加工相关标准,健全各类中药材生产标准体系,依托国家、 省、 市级中药材示范企业、 合作社等主体带动, 加快实现中药材生产与管理全程标准化。 按照统筹规划、 突出特色的原则, 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配套水肥一体化、 绿色防控等设施, 每年建成2~3 个旱能浇涝能排、 路网林网健全、 设施设备齐全的特色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 带动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
3.4 开展中药材种植关键技术创新
着力构建种质资源多维综合评价系统, 培育优良中药材种子种苗,做强长清栝楼、平阴玫瑰、莱芜白花丹参、章丘远志等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实现种质资源优质化。 结合济南市山区丘陵面积大、林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技术研究,探索中药材农残、重金属富集规律与监测、控制技术, 实现种植模式生态化。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全力推进全市中药材生产提质增效。
3.5 实施品牌培育战略
积极打造济南中药材品牌集群,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培育具有突出优势的知名品牌。 开展道地中药材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加大中药材GAP、“三品一标” 认证力度,提高中药材品质和产量,扩大道地药材的品牌效应。 近年来,“长清栝楼”“莱芜白花丹参”“平阴玫瑰”“灵岩御菊” 等道地药材先后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 有力地带动了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
3.6 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依托济南禾宝中药材公司、 山东千禾中药饮片公司、 莱芜岳胜白花丹参合作社等龙头企业、 合作社,构建 “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基地” 的生产经营模式, 带动农民逐步实现道地药材全程标准化生产。 培植壮大中药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引导中药材加工企业向高端化、精深化、品牌化发展。 对中药材生产及初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
3.7 完善中药材质量监控技术体系建设
以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作为牵头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指导,建立中药材质量检验监测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质量检测技术水平, 全面监控生产过程中中药材的活性成分、重金属及农药残留变化,提升中药材质量标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3.8 建立中药材产销信息监测体系
产销有效衔接,以销带产,是实现中药材良性循环发展的基础, 而健全的产销信息监测体系是实现产销有效衔接的保障。 依托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科研服务体系及省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机构,探索构建中药材产销信息监测发布机制, 联通产地市场和各区域批发市场,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合理地安排生产,促进产销衔接,保障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9 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建议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尽快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以政府性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一是加大对中药材规范化种苗繁育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的奖励、补贴;二是加强对从事中药材生产、加工的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促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三是支持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 对中药材产业技术研发项目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