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神一体观探讨调神针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理论基础*
2023-01-04戴荣水罗彩云余晓雯
林 洁 戴荣水△ 程 暘 罗彩云 余晓雯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是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功能紊乱疾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CNLBP的终生流行率为40%[1]。在中国,CNLBP是骨疼痛相关科室门诊中最常见的疾病,占每日门诊的1/3,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但医疗费用高于冠心病、糖尿病、关节炎甚至是脑血管疾病的医疗费用,为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目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治疗方法繁多,但都存在不足,如:药物治疗可减轻疼痛、改善临床症状,但其远期效果并不明显,且存在明显不良作用[2,3];康复疗法见效慢,且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如康复不当则很容易发生二次损伤;神经阻滞疗法虽可达长期止痛的效果,但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一些研究和系统回顾也得到了矛盾的结果[4]。而针灸以其独特的绿色、简便、价格低廉的优势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同,但在临床中,我们发现采用传统的选穴法治疗,其治疗周期长,且易反复,而从调神角度出发,不仅能明显快速地减轻疼痛,还能提高远期疗效,现将这一疗法的作用机制探讨如下。
1 督脉不畅是CNLBP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并无“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中医学“腰痛”范畴。古代文献中关于本病的记载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就已经根据其疼痛的部位及可能影响范围做了专篇论述。
针灸施治讲究辨经论治,《灵枢》记载:“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难经》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凡人之腰痛,皆脊梁处作痛,此属督脉主之”,可见腰痛的部位在经络辨证上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密不可分。
《难经·二十九难》云:“督之为病,脊强而厥”,说明了腰痛与督脉的病理关系。《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督脉经气盛则骨正筋柔,督脉亏虚,则诸阳虚,阳虚则寒,寒主收引,故见筋脉拘急,以致疼痛。由此可见,督脉不畅为其经络学病因病机。
2 核心失稳是CNLBP的发病机制之一
核心稳定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状态,为上下肢运动提供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有学者发现大多数下腰痛患者患病机制与这一功能失衡有关[5],而这一观点获得了医学界广泛认同。
在相关的整体运动肌和局部稳定肌的协同作用下,腰椎的稳定性得以维持。随着年龄的增大,腰骶椎骨骼的退行性变加上生活姿势不良,造成局部肌肉的慢性劳损,导致腰椎失稳,腰椎稳定性下降后则会进一步加速韧带钙化、粘连,同时肌肉的功能障碍将不断地刺激、挤压神经末梢,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以致软组织无法代谢相应的炎性因子,从而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6]。
主要涉及的肌肉有腹部的腹横肌、腹内外斜肌、腹直肌以及腰部的竖脊肌、腰方肌、多裂肌等。其中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止于腹部正中的腹白线,多裂肌止于除寰椎以外的所有脊柱的棘突,而棘突位于背部正中,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医学的任督二脉的循行几乎一致。
3 调神针法治疗CNLBP的作用机制
3.1 调神针法以形神一体观为指导《灵枢》有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强调了针刺治病的基础和前提在于调神。而“形神一体观”又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形神一体观中的“形”指的是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有形物质,如人体的脏腑、四肢、五官等,而“神”则有广义和狭义之神,广义的神,是指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狭义之神则仅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7-9]。形是神的载体,神为形的主宰,即“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主”。生理上“形神互根,神本于形”,病理上“形病伤神,神病伤形”。
CNLBP为“形病”,笔者在治疗过程中,以“形神一体观”为指导,以调神为先,形神同治,实践证明,这一操作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3.2 任督二脉与神调神针法主取任督二脉上的腧穴,任脉与督脉,同起于胞中,主一身之经脉而与脑府相通,是贯穿神、元的重要通道[9]。从经络循行上来看,《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脉者…并于脊里…入属于脑”。元神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任脉为阴脉之海,凡精血阴津都属任脉所司,“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脑又为“元神之府”“髓海”,所以任脉与“元神”密不可分。督脉“上贯心”,将五脏六腑之精气输布于心,膻中与巨阙均为任脉腧穴,分别为心包经募穴和心经募穴,心包代心受邪,“心藏神”;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见,督脉也与人体的“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3 调神针法的选穴处方依据调神针法以督脉的百会、神庭,任脉的关元、中脘为主,以通督调神、强脊止痛,并配合局部取穴大肠俞、肾俞以疏通腰部经气。
百会穴:在头部巅顶处,属督脉,《针灸聚英》载:“手足三阳,督脉之会”,为诸阳之会,百会可通督调神,神定则痛止[10]。现代研究表明,电针百会穴、夹脊穴可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性疼痛[11]。
神庭穴:属督脉,为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为神之蔽所,是督脉气血的汇聚之处,临床上常与百会配伍使用,刺之,则通督醒神,神定痛消。
关元穴:属任脉,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会,顾名思义为元神闭藏之处,早在《针灸大成》《外台秘要》中就有关元治疗腰痛的记载。刺之,可引气归元,调神止痛。有研究表明,针刺关元,神经兴奋通过神经纤维传到脊髓及中枢神经,通过信息整合,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及痛觉的反射活动,从而抑制疼痛[12,13]。林志苇等[14-16]通过试验亦证明,通过刺激关元穴,可对腰痛患者的神经功能起到促进作用,并能降低其外周血异常升高的IL-6,减轻炎症反应及神经根的水肿。
中脘穴:属任脉,元神源于先天之精,先天之精依赖于后天之精的充养,胃为水谷之海,中脘为其募穴,“以后天养先天”,取之可调补元神,上充脑府,则髓海充盈,有调神定痛之效。现代医学认为核心失稳是CNLBP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锻炼核心肌群可以增强脊柱稳定性,改善腰痛症状[17]。中医学认为,脾主四肢、肌肉,脾胃相表里,脾胃同治,脾胃运化正常,则四肢肌肉能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则肌肉壮实、有力,四肢协调,若脾胃运化失司,则气血化生无源,肌肉瘦削、萎软无力,以致腰痛反复而作,取中脘,则可健脾胃以壮肌肉,减少复发。
大肠俞、肾俞:属膀胱经,为背俞穴,古人认为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背部的穴位,《灵枢》曰:“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这说明形神合一,神由脏腑之气而生,脏腑精气的盛衰对神的得失有着重要影响。大肠俞为大肠经气流注之处,肾主骨生髓,主二便,开窍于二阴,大肠腑气通畅,则有助于肾气功能正常发挥。“腰为肾之府”,脑为髓海,肾气亏虚则脑窍-元神之府失养,则神之所养。取二者,不仅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体现,也是“形神一体观”的重要体现。
4 验案举隅
王某,男,38岁,2020年12月6日出诊。主诉:反复腰部酸痛2年余。现病史:患者就诊前2年余,因弯腰搬重物后出现腰部疼痛,后多次就诊外院,行腰椎MRI检查后示:腰椎间盘膨出,予药物及针灸、推拿等治疗后症状改善,但症状每于疲劳及久坐后加重。刻下症见:腰部疼痛,以腰部正中酸胀为主,局部怕冷,得温痛缓,弯腰及站立可诱发疼痛,疲劳及久坐、久站后症状加重,平卧休息后可改善,精神疲乏,头部昏沉,纳可,寐欠安,入睡难,大便溏,小便调,舌淡,苔白稍腻,脉细。专科查体:腰椎生理曲度变直,双侧腰肌紧张,L4-5局部棘突压痛,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中医诊断:腰痛(肾阳不足证);西医诊断: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以虚则补之为治则,以温补肾阳、调神止痛为治法。针灸处方:百会、神庭、中脘、关元、肾俞(双)、大肠俞(双)、腰阳关。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单手进针,百会、神庭、中脘行平补平泻手法,剩余穴位取补法,局部以红外线灯照射,背部穴位留针30 min后取针,续予头部及腹部针刺,头部及腹部穴位留针20 min,上述腧穴均每10 min行针1次。隔日治疗,治疗3次后,患者腰部酸痛、头部昏沉得到改善;后予续针,于2020年12月20日复诊,患者自觉腰部酸胀较前明显改善,且精神状态及睡眠治疗得到改善,未诉头部昏沉。
5 结语
CNLBP发病率高,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提高临床疗效及减少复发是目前治疗的关键问题,长时间局部气血失调,气机不畅,督脉不畅,则脑髓失养,元神失司,以致形神离散。针刺治疗,应重视调神,将调神与调形相结合,这样才能“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