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域下英语文学中艺术语言处理策略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
2023-01-04樊红红
樊红红
(吕梁学院 外语系,山西 离石 033001)
英语文学翻译的优劣取决于艺术语言的处理方法。优秀的英语文学翻译往往是基于美学视角的,能处理好作品中艺术语言的加工,妥善表达作品的真实情感,流畅转换作品的语言之美,细腻刻画作品的人物形象,合理安排作品的故事结构,充分展现作品的意境之美。那么,如何充分展现英语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就成为研究的重点。这就需要深刻理解英语文学翻译内涵,明确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艺术语言处理原则,并掌握一定的基于美学视角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技巧[1]。
一、英语文学翻译内涵
英语文学翻译是把二种不同语言的共性与特点在译文中反映,表达语言的精妙与思想的博大精深。译文是翻译者与原作者文化层面的沟通,所以具有强烈的灵魂属性与情感特色。其实,译文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同时是两个文明的碰撞。具体而言,译文是两种语言的信息传播过程,是一个文化迁移过程,可以体现译者的美学趣味、思维、语言文化。译者必须具有文学艺术家的鉴赏能力,并利用自己的文学阅历深入研究语言的文字、结构、句法、隐喻等,以掌握原作者的文化背景及作品的真正含义。同时,译者需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利用自己的技艺,完成对语言的分析、加工、转换、升华等,以反映原作者的精神内容并形成情感共鸣。作为翻译文章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不是机械地翻译文章的意思而是基于原文的重新创作。具体而言,出色的文学翻译作品要充分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需要在原作品基础上,赋予译文更多的文化内涵,展现给读者原文般的阅读体验。所以,译者自身需要一定的艺术能力和想象空间,能表达作品的意味,从原著的话语中提取精髓,并加入更多的思想与情感,达到物我一体和情景融通的境界。
二、英语文学翻译价值
英语文学记载着西方的思想与文化,其语言表述都经过作家的仔细斟酌。因此,对英语文学的翻译,并不只是方便中国读者的阅读,更是让我们了解西方文化。
(一)情感表达之美
文学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所有文学都是作家对于人生的感受、经历的总结,对于英语文学来说亦是如此。所以许多英语文学中无不都和作家的现实生活有关,也无不都有作家对于人生、爱情、友谊之类的情感表述。而对于译者来说,首先要体会作家在文章中的思维与情感之美,明白作家所要传达的思想。当然,也要看到中西方文学在情感表述方面的不同,毕竟,中国人的情感表述方式比较内敛。如若用西方的爱之意表达译文,则不符合中国人的美学取向。所以,在译文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情感语言习惯的不同,做出适当的改变,增加读者对英语文学情感语言美的了解范围。例如,英语文学中情感表述比较直接,会直接用“die”“love”等,如It will fall today,and I shall die at the same time.”而在汉语的表述中,一般比较含蓄,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离开”等词汇代替。
(二)语言表达之美
语言是小说思想内涵的外部表达形式,属文学的基本形式范围。英语文学有情感表达的内心之美,也有表达的外部美,以截然不同的话语形式,带给人们截然不同的美学享受。任何作品都是作家通过自己的美学取向、美学情感而加以写作的美学选择,将文笔作为艺术家内心的某种慰藉与寄托,从而带给人们独特的美学享受。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语言表达之美也是英语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借助流畅的语句、优雅的文字将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表达之美展现出来。例如,“One street crosses itself a time or two.”这句话,不应翻译成“一条街自身交叉了一次或者两次”,而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美,译为“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
(三)人物形象之美
大部分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人物、情节架构、典型场景这三大结构元素,其中,人物是大部分作品中最主要的构成[2]。在英语小说中,很多文学作品是以描写人的故事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社会场景表达其背后的深刻意味,激发阅读者的思想,从而提升、涵养阅读者的人格,以此达到文学作品的育人意义。读者正是透过欣赏具有人物形象之美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对于英语文学的翻译,译者需要发现、剖析人物的形象,并根据英语文学的含义,以恰当的词语和方式展现出来。例如,在描写老贝尔曼的一段话中,“Old Behrman,with his red eyes plainly streaming,shouted his contempt and derision for such idiotic imaginings.”这句话是对贝尔曼形象刻画的点睛之笔,需要译者仔细推敲,努力展现人性之美。
(四)故事结构之美
故事结构之美是英语文学的美学所在。不同的英文小说,因为作家的创造灵感、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因素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写作形式,进而产生独特的故事构成之美。在英语作品中,有闪回镜头的情节架构表达方式,也有插叙的情节布局形式,它们都是作家为了实现小说写作目的所作出的结构安排。通过情节架构的合理安排,传达了一个无法言表的美感。作者利用情节的合理架构与细节的深入刻画设定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生命经验当中,给人以真实的情感体验。对于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要把文章的结构之美充分翻译出来,必须从宏观上抓住文章的叙事架构,并选择适当的艺术处理方法。
(五)意境之美
在各种知名的英语文学作品中,几乎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意境表述。意境之美是表述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之一。英语文学大多会借助优美的意境表达作品的内涵。将具体的意境蕴涵于作品之中是文学创作的主要手段之一。不同的意境能表现截然不同的情感内涵,从而表达截然不同的思维内涵。英语文学作品中意境创设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以直接描绘景色和事物的方法传递意境,是经典的创作方法。对于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要充分翻译出英语文学的意境之美并不容易,这就需要译者在作品翻译技巧上下功夫的同时,还需有文学造诣,合理刻画原著的文学意境。例如,“The lonesomest thing in all the world is a soul when it is making ready to go on its mysterious,for journey.”营造了凄凉的意境,通过情景交融间接表述了主人公的状态,要求译者准确、生动地翻译出这句话。
三、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处理原则
在英语文学中,往往会使用很多修辞的方法,如果单纯地对翻译内容直译,可能传达不出原文的内涵。所以,在现代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时,要想进一步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必须坚持一定的艺术语言处理准则。
(一)基于原文翻译,不得随意发挥
我国在英语文学翻译方面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开始对于英语翻译的要求之一就是“信”。这一原则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指的就是基于原文进行翻译。由于中西方国家的历史经历不同,文化的沉淀和积累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在表述中存在一定的差异[3]。虽是基于美学视角进行翻译,但仍需要译者基于原文,不得随意发挥。这就需要译者在完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仔细推敲文字表述中传递的情感和思想,在此基础上,对原文逐句翻译,并根据汉语的语言表述方法传达原文的内容。在汉语中,往往会习惯使用排比、暗喻等方法,让文章更具韵味、更朗朗上口。而在英语文学中,也会出现类似的表述。例如,英语文学中也会使用较为隐晦的表达,或者英语单词上的押韵。所以在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基于原文进行翻译,不得随意发挥[4]。
(二)重视作品背景、经历
汉语和英语的文化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对于同一思想,往往会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同样的表述方式,却可能有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译者需要充分重视和尊重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翻译。如果在这一过程中缺少足够多的文化积淀,翻译出来的内容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对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译者详细了解时代背景,准确地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中国的龙往往代表着祥瑞、尊贵,而在西方,龙的存在往往是邪恶的,无恶不作。如果在对关于龙的描述中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往往会造成读者的疑惑,对于译者来说也是一个重大失误。因此,译者需要重视作品的背景和经历,准确传达作者文意。
(三)保障译文流畅、无误
基于美学视角的英语文学翻译,最基础的就是阅读的流畅度,保障译文的流畅、无误,这也是所有翻译作品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一点[5]。对于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往往存在很大的不同,在表述的习惯、句式的使用、词汇的含义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基于原文的单词逐字翻译是翻译的第一步,而保障译文的流畅无误是进一步的要求。例如,英语表达中经常会使用各种从句,描述在后、定语在前,如果直接翻译,显然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阅读起来也会十分别扭。根据汉语习惯进行翻译,既符合汉语语言习惯,也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四、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处理策略
基于美学视角对英语文学进行翻译,需要译者在把握以上三个原则的基础上恰当处理艺术语言。
(一)正确传递文化意象,适当进行对等表述
艺术形象是指客观事物通过创作主体自身的情感运动所创作起来的某种艺术形象,是小说的艺术类型,与小说的情感美、布局美、环境美的要求有关。但是,在英语文学译著中,“文化意象错位”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应根据原文适当改变意象,保留原英语文学作品中适宜的文化形象,并对部分由于文化差异表达不适当的文化意象进行意象的对等表述,以达到阅读审美愉悦性的目的[6]。
例如,在《最后一片叶子》中,“In November,a cold,unseen stranger,whom the doctors called Pneumonia…”如果直接翻译为“一个医生称之为肺炎的隐形客闯入了这一地区”,对于西方而言恐怖的病情就不甚可怕了,并不能向读者形象地展示人类对病魔的恐惧。这一文化意象并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味。这时,就可以把“隐形客”替换为“幽灵”等相似的文化意象,使之更符合中国人对恐怖事物的描写,符合原文中文化意象的表达意思。
(二)恰当采用翻译方法,准确传达美学之感
直译、重复、转译、意译等翻译方法是英语文学翻译中必不可少的译文技法。“直译”主张以原文为基础,是既保留原文内涵又保留原文表现形式的译文方式。“重复”是重复英语原文中被省略的词汇,以此帮助读者理解文意。“意译”注重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是根据原文意思自由翻译,仅保留原文内涵不保留原文表现形式的翻译方法。在英语文学作品译本中,要按照美学价值表现的需要,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以保证语句简洁、生动、清晰、有说服力,并同时遵循汉语习惯,努力反映原著的写作风格与艺术意义。
例如,对“He halted in the district where by night are found the lightest streets,hearts,vows and librettos.”进行翻译时,由于单词“lightest”修饰后面4个名词,只使用一个形容词对4个事物进行描述并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并且这一单词在英语中具有多重意思。因此,在这里就可以使用重复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他在一个街区停下了脚步,那里在夜晚有最轻松的街道、最轻快的心情、最轻巧的誓言和最轻灵的歌剧”。
(三)全面、形象地表述词语,尽显原文之优美
除对翻译技巧的运用,翻译者还需要全面、形象地表述词语的含义,可以适当采用成语等来表现原文单词的含义。换句话,应从全面性、宏观化的角度来理解英语文学,亦即通过对具体的翻译活动及其成果的详细描述,说明文学艺术、思想文化诸要素对翻译活动的重要作用,从而形象地表现文学的“音美”“形美”“意美”,尽可能完整、全面地展现原文语言的优美。
例如,在《最后一片叶子》中有一段描写,“And now that your conscience is appeased as to the tangibility and proximity of the bait…”。在翻译中,“Ttangibility”和“proximity”这两个较为抽象的单词不太容易直接翻译,如若采用常规的单词翻译方式,会把这两个单词译为“有形”“接近”,虽然能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但语言不够优美。这时就可以适当改变这一单词的翻译,将其译为“近在眼前”“触手可及”,如此,既能全面、形象表达原文的意思,又能彰显原文词语运用的优美之处,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四)合理运用修辞手法,保持原文的节奏性和生动性
英语文学作品中擅用修辞、隐喻、押韵等方法,以表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幽默性、形象性、生动感。因此,在翻译这类语言时,往往会出现许多情况,而不能体现这些英文作品的语言特征。在此前提下,单纯的翻译语义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译者必须做出更多的考虑与准备,需要译者使用较口语化、生动式的词语翻译或人物对话等,增加作品的感染力与亲和力;需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比喻等使作品的内涵更为鲜活、生动;需要使用大量意象、成语等,表达作品的内在语言含义。不同于对文字的翻译,基于美学视角的英语文学翻译更需要表达美感,给人更深入的记忆点和感受点。所以,翻译者必须重视情感和意识之间的有机融合,以实现情中有意、意在情中的语言表述目的。
例如,在翻译“I want to see the last one fall before it gets dark.Then I will go,too.”时,如果只是译为“我想在天黑前看到最后一片叶子掉落,那时我也就跟着走了。”往往只是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没有表达文章的情感,缺乏美学价值,达不到启人深思的作用。这时,就可以把后面这一句译为“那时,我也将叶落归根”,简洁明了,体现作者把自己类比为叶子这种方法和情感,符合中国的文化,更能让读者理解原文的内涵。
总之,美学价值是英语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译者而言,要善于分析和感知英语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树立美学意识,同时,坚持翻译美学效果最大化的原则,恰当采用合适的翻译技巧,以期实现美学价值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