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重要性及路径研究

2023-01-04张四平

吕梁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社会福利农村居民社会保险

张四平

(离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山西 离石 033000)

如何降低或避免风险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而能够显著降低国民生活风险的社会保障则是人类成立以来的最成功的制度设计之一[1]。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四大法定保障系统的庞大制度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如何发展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民生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同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看出,这种由政府主导、进行再分配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发展较为落后的个体和家庭提供有效的保障。我国实施的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构成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重要的、基础性的民生保障制度[2]。此外,《决定》明确要求,必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不断降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地区的发展与社会保障问题得到了国家政府的重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确定了方向。

一、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社会保障能够助力农村反贫困的发展[3],是实现乡村社会振兴的前提。首先,加强农村保障能够促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一方面,完善的高水平农村社会保障能够保证农村居民降低养老、医疗等风险,保证农民的最基本生活,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从而提升其可支配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作为政府调节社会分配不均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再分配功能能够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降低基尼系数。有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农民收入效应的提高[4],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社会保障的一些福利可以为农村特殊居民提供生活必备的实物与服务,节省生活的必要支出,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其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能够降低农民群众承受的风险,从而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有研究指出提高农村社会的社会保障水平,能够降低农村居民在消费方面的不确定性[5],进一步增加农村的消费支出,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市场。第三,农村社会保障能够为农村建设吸引留住人才。一方面,农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降低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的意愿。有研究证明: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外出打工的意愿[6],新农合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短期健康人力资本水平[3],而人力资本水平、丰富的劳动力在建设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农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吸引从农村出去的优秀人才回到农村。乡村振兴发展依靠高质量人才。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走出去不计其数的人才,大家对大城市的向往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其完善的保障体系与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而建立、完善高质量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为生于乡村的优秀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城乡负向流动,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乡村建设。

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现状

近年来,“三农”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提出给我国农村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源泉。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但总体来说,我国早期发展造成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就农村居民保障水平于城乡居民保障的平等性来说,仍然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项目不完善

如前文所述,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优抚安置四个方面。与其他方面相比,优抚安置目标人群更多针对特殊从业者及其家属,覆盖面较小。而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完善的一环。社会救助对于农村困难居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其维持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对农村保障体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于农村中最为庞大的普通居民来说,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发展对其影响更大。

在农村社会保险方面,保障最为全面的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这两者为农村居民的看病与养老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农村居民对于社会保险的认知仍然较为局限,抱有“能少交就少交”的心态,往往只缴纳最低保额,这对于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十分不利。其次,农村地区失业、工伤等保险不完善,这对于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十分不利。农村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与蔓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在家等待复工,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方兴未艾,部分农村居民开始选择兼业务农,对职业保障的需求增加。而并不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不能很好地为农村居民提供所需的保障,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在社会福利方面,农村社会基本设施近年来得到了质的飞跃:大部分农村地区开始提供自来水、路灯等基础生活设施,部分农村也设立了健身娱乐设施,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丰富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但比起社会保险的参保覆盖率,农村社会福利发展还是较为落后,如设施建立后居民不知如何使用、设施损坏维修困难、无法追责等情况频发。在精神生活方面,农村福利建设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地区的新农民也表现出对科技、知识的向往与追求,但现阶段大部分乡村并没有将精神生活的需求考虑进来,乡村图书馆、科普讲座等十分有限。在社会福利方面,乡村儿童社会福利建设十分落后,主要集中于残疾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救助型性质,还未建立有效的普惠型儿童福利机制,乡村学前儿童福利机制发展缓慢。

(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公平性有待提高

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公平性主要有两个对比对象:一方面城乡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差距较大;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乡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也不尽相同。

首先,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化格局的影响,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差距在短时间内仍然存在。一方面,在社会保障的覆盖门类上,如上文所说,乡村社会保险覆盖方面并不全面,这也在无形中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乡村居民的社会福利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这对于平衡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乡村振兴留住优秀的人才都是十分不利的。另一方面,从社会保障额度来说,乡村保障额度明显低于城市保障额度。以低保为例,2012年,城市低保标准要比农村低保标准高出1.9倍。2022年,两者的低保标准仍然相差约1.4倍,这可能与城乡生活成本的不同有较大的联系,但即使考虑到这个问题,两者差距仍然较大。

其次,由于我国的发展格局,不同区域乡村保障水平也不一致。一方面,东部地区乡村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2019年东部地区的农村低保标准几乎是西部地区农村标准的两倍,中部地区农村低保标准与东部地区相比也有 1.7 倍的差距[7]。另一方面,即使在同一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其乡村社会保障也远高于发展较慢地区。例如,以中部地区的最高标准与最低标准相比(安徽与黑龙江),二者之间的差值是 1.7 倍[7]。

三、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路径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脱贫攻坚事业的完成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只有将其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才会走得更稳、走得更好。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不能仅仅作为政策性措施发挥其兜底效果,应主动进行变革发展,以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逐步完善与新时代新农民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

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社会保险可以从以下几个路径进行提升:首先,加强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险知识的普及,改变其“能少交就少交”的陈旧观念,从认知根源上改变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险的态度;其次,加快农村社会职业保险的建设,促进农村社会职业保障的高质量发展,为新型职业性农民与灵活就业农民提供完善工伤保险与失业保险等职业类型的保险项目,降低其创业与就业的风险水平。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从最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为农村居民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从而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高水平、高质量的社会福利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农村居民社会福利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责任体系,及时更换、维修损坏的生活设施,保证生活设施安全、顺利地投入使用,造福百姓;其次,丰富其精神生活,通过定期举办科普讲座、成立乡村图书馆等措施普及科学知识,同时,通过举办文艺汇演、比赛的方式丰富农村居民的娱乐休闲活动;最后,国家与政府在保证乡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生活基本需求的同时,也需要在精神层面、医疗护理等方面满足其需求。这些具体的措施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进一步促进该农村社会发展,从而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二)提高现有农村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如前文所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公平性在两个方面差距较大,如何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第一步就是将农民作为一种职业概念代替原有的带有歧视性色彩的农民身份概念,并在传统的土地与家庭保障模式之外,给予农民更多的保障选择。其次,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平等保护,更应当注意到补偿正义,给予他们更多的保障,才能真正的做到实质意义上的平等。国家要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适度向农村地区倾斜,提高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出比例,逐步建立城乡均衡的公共财政投人机制,着力解决农村社会保障资源紧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最后,明确划分中央与与地方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投入责任。不同地域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水平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也就越大[7],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少且需要承担的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越大。这使得仅仅凭借地方政府力量无法支撑农村社会保障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不同地域间农民社会保障的巨大差距。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变目前农民社会保障承担资金筹措责任的政府级别较低这一问题,将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筹措的任务交给更高级别的政府,并且要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来保障地域之间的公平。

猜你喜欢

社会福利农村居民社会保险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社会保险稽核现状及对策
辽宁社会保险体系构建问题研究
电子废弃物回收政策目标:社会福利还是环保回收率?
英国计划推进儿童社会福利改革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