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众观影体验视角下张艺谋《影》中的特色元素

2023-01-04刘金华

吕梁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兵器张艺谋色彩

刘金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27)

2018年9月30日上映的张艺谋导演的《影》,是一部颇具特色的武侠电影。一方面,它符合了张艺谋导演一贯的对于视觉的追求,并因此获得了第55届台湾金马奖中与视觉传达有关的多个奖项。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包含许多张艺谋导演大胆尝试的电影,展现出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备受人们广泛关注。

一、收敛的情感表达:黑白水墨色调

这部电影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色彩上几乎采用了黑白灰的方式,近似于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黑白水墨。这与如今色彩绚丽的诸多电影相比,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影》中的“灰”由于借助了现代技术,层次更加丰富,这才有了通过黑白灰制作更具视觉表现力画面的可能。不难想到:一方面这是在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墨画的元素,具有一定的传播文化符号的意义;另一方面,黑白灰相比丰富的色彩而言,会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更少地影响观众的情绪。

说到黑白灰,自然会联想到素描。作为绘画中的基础造型训练,素描需要绘画者对物体本身的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应到这部电影中,当人们闭上观察丰富色彩的眼睛时,对其它元素的或者说其他细节的感知会变得更加敏锐。不妨将《影》这部电影与张艺谋导演2002年所拍摄的《英雄》进行对比。在《英雄》之中,可谓将色彩的变换做了刻意的突出强调。残剑、飞雪两人,不同的情节中采用了不同颜色的服装,甚至很多布景也进行了很大改动。从红到蓝到白再到绿,这些衣服颜色的变化,给人带来了强烈的情感暗示。在无名第一次的故事中,残剑、飞雪身着红衣,表达出了那种红色所象征的强烈的情感碰撞。残剑、飞雪间原本的情感纠葛,在这种整体的红色调下,无时无刻喷薄而出的冲动准确地呈现出来。而在秦王所描述的故事中,残剑、飞雪身着蓝色。他们展现的也是为国家大义而甘愿牺牲,并且坦荡赴死的从容。蓝色在这里象征着一种冷静、一种高贵。丰富的色彩为观众营造了强大的视觉感染力,使观众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影片中情绪的变化。在《影》中,当大部分的颜色被黑白灰代替的时候,原本鲜明的情绪变得隐晦了,或者说导演不再直接将情感表现在画面上,而将更多感受与理解的空间让渡给每一个观影者。这种含蓄也与中国的或者说东方的隐而不发的美学观念不谋而合。

与此同时,对于电影中非黑白灰的元素,就变成了平淡中的波澜。例如人的脸,在众多的黑白灰之中未被抹去。这时候,人或者说一种生命的代表,便在单调的环境之中,变得更加突出、更加细腻。而演员所做的每一个表情也会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之中比原来更加清晰地被观众所察觉。电影中还有一个未被转化为黑白灰的元素,就是血。作为一部武侠片,包含着大量的打斗情节。打斗意味着流血,但是血作为一种伤害,一种生命逝去的象征,总免不了有着令人反感甚至恐惧的情绪。那么,如何将这种反感恐惧变得易于为观众所接受,甚至变为一种美,在众多的武打片中都是一个难题。在《英雄》中,张艺谋导演采取一种克制的态度去表现血。整个影片当中几乎是没有血的,有也只是剑尖那不起眼的一块。这里的血和影片所着重描写的那种更宏大视角的家国的恩仇相比变得不再重要,也就不必突出。也有很多武侠片愿意将流血融入到更加淡色调的环境中。例如雪地,红与白激烈地碰撞,烘托出了生命之纯洁与脆弱。但是这部影片中,血作为整个黑白灰色调当中为数不多的色彩,除了能带给人打斗的真实感以外,也提升了血在整个环境中的地位。人们的目光将很容易被血色所吸引,尤其是在有大量雨水的作战环境之中。如果环境色彩非常丰富,血很容易被掩盖,在雨中被稀释。但是在《影》的独特黑白灰色调之下,血是与其他的周围环境是严格分离开的。例如,杨苍与境州的大战之中,杨苍大刀划过,地面的血水溅起时,会让人清楚地感受到血的存在。这种对于血的突出,强调了争斗都是以流血、死亡为代价,加强了整体的悲剧色彩。

其次是整体氛围的营造。内容上,整部电影都处在一个较为压抑的环境中。不论是蓄谋已久的夺城计划还是因权力争夺造成的互相残杀,都让人时刻处在紧张感之中。而这种氛围用饱和度较低的黑白灰表现可以说再合适不过了。一方面,这类色彩在人们的心理感受中常与灰暗、压抑相关联。另一方面,作为一场大型的政治争斗,每个人都出于自我保护而隐藏自己的情绪态度,正像由于黑白灰而收敛的情绪一般,复杂的勾心斗角都隐藏在了暗处,所有人截然不同的利益诉求,都在表面上被拉平,变成了只有略微不同的各种“灰色”。除此之外,张艺谋导演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黑白灰中的灰其实象征着一种人性的复杂”[1]。当所有的人物都不是黑与白的时候,那么,能贴切地描绘人物的就只有黑与白中间各种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灰色。这种连续与流动才是人性更好的表述方式。

可以说,黑白灰的尝试在整体上是成功的。这种尝试对将来表现含蓄的美学思想提供了更多镜头语言的可能。不过正如一些研究中所言,在这里的黑白灰可能并未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联系,而停留在了表面上的相似。中国的传统国画讲究的是会意,是用比现实更简洁的笔法,表现现实中物的神韵,而不单单是色彩上的简单。虽然笔者在前文中已论述了这部电影中黑白灰独特的表现力,并且其中对于“留白”的处理也可圈可点[2],但中国水墨中的写意精神在电影中似乎不那么明显,可以理解不采用写意的手法或许和现代电影本身与传统水墨山水的差异有关。作为一部上映电影,《影》不得不考虑观众对影片的接受度。或许未来可以更近一步尝试以更写意的方式去简化情节或者简化造型。毕竟《影》这部电影中,这两方面依然遵循的是一种清晰直观的表达原则。

二、沛伞之柔

《影》作为一部武侠片,其中主体的部分是打斗场景。《影》中,在打斗场景方面张艺谋导演有诸多创新之举。

其中最明显的是兵器的创新。在《影》这部影片的相应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影”》中提到,这把所谓的沛伞是张艺谋导演自己的创意。其实在诸多的武侠著作及武侠影视作品中,常会看到一些创作者自已发明的兵器。例如,古龙《七种武器》中的多情环、孔雀翎,这些看似在实战中并不实用的兵器。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奇异的兵器之所以没有在历史当中取得一席之地,必然是因为他们存在着工艺上以及使用上的诸多不便,也因此有人较真称沛伞几乎没有可能成为真正实战中所使用的兵器。笔者认为,这种在现实中不可能的兵器却在整体的电影中有着起不可忽视的作用。试想,如果境州与杨苍决战时用的是一种普通的剑或者其他常规的兵器,或许仍可以加入所谓柔能克刚的理念。但是这种理念一定没有用伞这种看起来在平时只能用来遮风挡雨的物品形成的反差更明显。可以说,伞在人们心中是对应着没有任何杀伤力的物品而言的,在这里也就象征着至柔,而杨苍所使用的是在战场上常见的大刀,也就是至刚。如果用其他兵器,观众首先就会认识到这是一种兵器,那么所谓的柔也就大打折扣。

同时沛伞本身的脆弱性及绕轴高速旋转的特点也体现出它的“柔”。在杨苍与境州的对抗中,沛伞由于刀片构成,明显无法与沉重的大刀硬碰硬,在打斗过程中也因此折损了很多刀片,这些碎片也成为了境州绝境反击的工具。同时,伞绕伞柄高速旋转的特点也被使用为克制杨苍刀法的核心,利用旋转消解对方的力量也一直是太极拳所提倡的技巧。可以说伞本身的特点使得整个“以柔克刚”的过程在逻辑上是很通顺的。

所以笔者认为,用伞所衍生出的新兵器一定要比用以往任何兵器进行改良更合适,并且伞也配合了之后一直贯穿在剧情之中的阴雨天气,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关联,使整个过程更加流畅。

三、在“意外”之中摇摆的境州

这部电影中,除了水墨画的构图、独特的沛伞,还有人物的整个心路历程。这部戏中,大部分角色的态度都是很坚决的。例如,沛王一心想维护自己的王位;子虞一心想收回境州并夺得王权;杨苍一心只想守护境州。这3个人也因其鲜明的目的性,在整个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遵循着自己早就设计好的一套行为模式在行动。而最大的变化出在境州以及小艾身上,其中境州的变化又是最大的,他的态度是最摇摆的。一方面,他从小受子虞的思想灌输,认为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主人子虞夺取境州,同时,完成自己对杨苍为代表的“敌人”的复仇。但另一方面,他又有强大的个人意识,想要突破这种对于子虞的依附关系,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正如张艺谋导演所说,“人性不是体现在过程中,而是体现在意外中”[3]。使整个剧情真正跌宕起伏的是一个个境州眼中的意外,虽然这些意外,都是他人早已出于自己的目的设计好的,不论是小艾对于他的感情还是母亲的遇害、沛王的拉拢,一次次突如其来的意外,使境州必须在短时间内快速做出决定。而在这种充满压力的情况下人往往会更多地倾向于自己的本能。例如,从他攻破境州城后遇刺又获救直到最后将子虞与沛王杀死、自己真正成为“新的子虞”这样突然的变化之中,境州从之前只想回归平常人的生活变得充满仇恨与贪婪。在这变化之中,见证了人性中的贪婪、恐惧、背叛、仇恨等更深层的东西。

此外,导演并不完全将人物情绪变化的细节展现出来,只是陈述一个事实、陈述变化的结果,而把更多的解读空间留给观众。因为人本身就是复杂的,任何尝试轻率地概括人性必将是失败的。而在整个黑白灰的整体色调下,也就最大程度上掩盖了导演对于所有人物情感的描绘。正如上文所述那种色彩层面的描绘,让观众能不受导演的判断影响,自己体会其中的变化。

四、不只是彩蛋

总体来说《影》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是有相当的见地的。例如,张艺谋导演提到“电影配乐中更多地采用某种乐器的独奏,并且更多地采用比较简单的音,例如用一个较长的音代替一组复杂的音阶”,包括整个的黑白灰色调、武打中那种以柔克刚的中国思想。不过其实在很多电影的中国元素上,存在着生搬硬套的嫌疑。例如,大殿中的屏风、小艾与子虞共谈的琴曲、之后萧的吹奏、沛军攻境州城时所使用的诸葛连弩,类似于《头号玩家》中的“彩蛋”模式,看起来大量的元素都被提到了,但其实只停留在了一个表面、一个大众娱乐的层面,只能让人们感受到这确实是一部有许多中国元素的电影,而未能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真正地传递出去。这种情况可能很大程度上源于张艺谋导演对于影片中中国元素的近乎偏执的追求。在《张艺谋和他的“影”》中,他曾说在这部影片制作当中,任何西方元素都要被彻底唾弃。中国需要树立文化自信。但是我们不应当将“完全中国的电影”作为发展的目的,而应只是发展中的过程,最终实现的是文化上的融合;是精神的留存,而不是用元素的堆砌这一简单而又表面的文化输出方式让人们仅仅看到中国的文化,而无法领略其中的内涵。

在《影》中,鲜明的黑白灰的手法为传达更含蓄、更委婉的情绪提供了更多可能。如果想更多地吸收中国文化的传统意蕴,或许可以考虑将情节做更加大胆的裁剪,从而达到写意的境界。此外,沛伞在表现以柔克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那么,对于其它传统的中国精神是否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创新方式进行表达,而不必一定通过“搬运”以往的传统元素进行表现,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不过,《影》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堆砌传统元素的情况。这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短期看一定是有效果的,不过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一层面,不免会造成传统元素“空心化”。其中更有价值的传统精神该如何表现、传播出去才是传播传统中国文化过程中最有意义的部分。

猜你喜欢

兵器张艺谋色彩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神奇的色彩(上)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