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学院学报》2022年总目录
2023-01-04
第一期
文学研究
谣谚:北魏社会生活风情画
柏俊才(1)
“三远法”与北宋诗僧仲殊的都市风情词
常崇桦(8)
论元杂剧《李逵负荆》中李逵形象的复杂性
银西航(14)
艰难的“认父”之旅:乔叶《认罪书》的现代性启示
刘 超,覃治华(18)
“边缘人”的精神混沌与命运悲剧——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解读《米格尔街》
武子惠(23)
哲学研究
荀子论道心关系
张焕君,梁瑞强(28)
托尼·劳森社会本体论研究
王 卓(32)
晋绥文化研究
晋绥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正规化研究
牛天玉(37)
论晋绥抗日根据地抗属及其模范塑造——以《晋绥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王 彦(42)
从《丽萍的烦恼》看晋绥的文艺批评
康艳艳(47)
世界史研究
“保守派先生”巴里·戈德华特研究的几个问题
骆 城(51)
加拿大法裔对国家认同的文化抵制——以一战期间针对法裔征兵海报为例
马 恒(57)
思想政治研究
建党精神生成的三维逻辑
闫晋虹(62)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问题及教育途径
王佳璐(66)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郑 洁(70)
社会互动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研究
王晓源,李艳峰(73)
教育教学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体系的有效建构
郑秀芬(78)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转型与改革研究
高丽芳(82)
“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生电子游戏引导性研究
严兆星(86)
书评
卡萨诺瓦构建的世界文学场域格局——《祝圣化和文学资本积累:翻译是不平等的交换》评析
白一博(93)
第二期
基础理论研究
重尾模型尾指标的一种新估计
樊利利(1)
基于N-S方程的计算流体力学算法分析
张荣芳(4)
有机发光二极管空穴传输层探究
王志奇(9)
甲砜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研究
赵雪卿,王树照(12)
基于HTML+CSS网页布局定位参数研究
梁艳玲(17)
应用实践研究
数学分析手段在煤矿岩性识别处理中的应用
郎 君,刘正武,葛 军(23)
基于时间序列成绩分析的班级发展状态研究
李香林,王 梅(27)
单片机实践教学中串行通信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王向玲,石晓玲(30)
玫烟色棒束孢对黄瓜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李 军(34)
图像风格迁移技术研究
王 茜(37)
高等教育研究
影响师范类专业教育情怀养成情况的因素分析
胡青平,吴 婷,安欣然,徐建国(40)
我国人工智能教育风险研究的可视化研究分析
曾建国,唐 瑶(43)
一道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的思考
高巧琴(48)
高校学业预警机制的探索与研究
杨转转(5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马少华(54)
思想政治研究
吕梁精神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
王 丽,薛金莲(58)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路径研究
翟翠玲,董 贺(62)
遗传学和思政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张巧仙,冉翠香,韩秀芳(67)
吕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现代史》教学路径研究
李静宜(71)
新时代劳模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
吕 婵(75)
新时代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张鹏富(79)
经济管理研究
老旧小区改造中物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董岩岩(82)
疫情常态化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发展策略——以经济型酒店为例
张 翼(86)
应用型高校发展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教育融合的探索——以吕梁学院化学化工系为例
王丽芳,王 炎,刘奋照,曹 阳(90)
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课证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薛志文,高文莲(94)
第三期
文学研究
论《别名格雷斯》中的民族国家话语建构
袁 霞(1)
疾病的隐喻——从《女勇士》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病态书写
张 莉,梁俐珂(6)
被误解与轻视的科学理性——评霍桑《红字》中的奇林沃思
岳秀丽,周丽敏(12)
日本中村之钦《笔记诗集传》的《诗》学接受与著述宗旨
张 静(16)
语言学研究
亲子间冲突话语引发方式研究
汤春梦,薛 枝(21)
纪录片中文化负载词法语字幕翻译形式探究
陈 婧(25)
历史学研究
民国时期太原市的自来水事业
岳谦厚(3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马逊橡胶业的繁荣
陈少晶,程宇姣(38)
晋绥文化研究
论晋绥根据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薛金莲(42)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根据地的社会救助工作
肖宗志,成嘉祥(47)
乡村振兴研究
乡村振兴理论的逻辑起点、价值意义及路径探索
方雪郦(54)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思想来源与实现路径
陈 浠(59)
乡村振兴背景下吕梁市红枣产业转型发展研究
解云惠,张海霞(63)
法律研究
“作为文学的法律”思潮及其作用
王艺洁(67)
企业合规不起诉的价值及本土化构建
韩 浩(73)
出版与传播研究
试析人文学术期刊主编办刊的辩证思维
张进峰(77)
自媒体语境下公民记者现象分析
张雪莹(85)
教育教学研究
以学生获得感为核心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李鸿凯,冯改花(89)
文艺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性”探索
贺雨涵(93)
第四期
哲学研究
哲学与问题
安希孟(1)
一个没有欲望的人是否会有美感?——论欲望、功利、道德与美的关系
严春友(6)
孔子的“性”概念与“有教无类”
毕明良(16)
老庄思想与弗洛伊德思想的异同
王思雯(21)
文学研究
当代文学价值形态的异化与再认
崔昕平(25)
铁凝小说创作的文化心理关照
贾博然,薛文礼(32)
历史学研究
曹操掌控之政治婚姻述论
宋 杰(36)
2000年以来网络神话游戏的学术研究之研究
何 帅(42)
抗战时期重庆“三八”妇女节庆祝活动历史探究
黄瑞奇(46)
晋绥文化研究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蕴含的时代精神
杜小燕(53)
论《晋绥日报》副刊的四个发展阶段
王 娟(58)
乡村振兴研究
山西百年乡村教育变迁研究
王清霞(63)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王沛景,吕 洲(69)
思想政治研究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提升路径分析——以吕梁学院为例
宋娜娜(74)
“德法共治”理念下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探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段文芳(80)
高校辅导员主体责任有效发挥的途径探讨
吴佳娜(83)
应用型高校发展研究
新型建构主义视角下语用学翻转课堂线上模式研究
侯风英(86)
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梁晓琴,刘冬冬(90)
高校英语教学法的历时转变及推动因素
秦盼泓(94)
第五期
文学研究
男性视域下《太平广记·女仙》研究
袁书会,刁格格(1)
生态美学视域下《溟南诗选》中的海洋书写
杨陆海(5)
论题目在诗词鉴赏中的“五明”作用
丁 彦(12)
语言学研究
从语音学习模式看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外国口音
孔晓霞(15)
语篇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葛浩文翻译研究——以《荷塘月色》和《匆匆》的英译本为例
邢 蓉(20)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二语写作中模糊限制语习得研究
司 璇,罗卫华(23)
晋方言对英语专业本科生语音习得的迁移研究——以吕梁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为例
刘 星,闫晓燕(29)
传播学研究
此时无声胜有声:情绪传播视角下可爱中国形象塑造路径研究
赵思超(33)
新媒介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多元化传播策略
刘亚琼,薛志文(37)
冯梦龙“三言”编辑思想及策略研究
陈丽妍,赵小艳(41)
晋绥文化研究
晋西北根据地土地政策实施效果与启示
周晓荣(45)
晋绥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意义
孔园园(49)
《晋绥日报》中革命歌谣的大众化特色
李慧英(53)
乡村振兴研究
中西部地级市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探究——以山西省吕梁市为例
宋帅华,吴 锋(58)
晋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探究
崔娟娟(63)
思想政治研究
论吕梁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路径
牛天玉(67)
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
柴 坚,孙小悦(72)
艺术研究
民国时期电影与儒家文化的融合与表达
吴 静(75)
中国纪录电影的实践与探索(1919-1989)
郭 锐(80)
基于SWOT分析的阿斯尔音乐文化推广策略研究
梁 娟,刘 娜(85)
教育教学研究
“双减”政策催生家庭教育“心”生态
赵素芳(89)
《统计实务》课程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改革研究
张乐乐(93)
第六期
文学研究
时代风雨与精神的踌躇——以王蒙《踌躇的季节》为中心
王春林(1)
“诗艺”之思
赵新林(10)
语言学研究
美学视域下英语文学中艺术语言处理策略——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
樊红红(17)
山西方言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声韵考察
苗艳丽,张宝玉(21)
《吕梁英雄传》方言熟语的修辞技巧及表达效果
王希羽(24)
哲学研究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思维与存在的不同理解
王 涛(28)
论三晋法家思想的内在共性——以《韩非子》为例
孙艳平(33)
管理学研究
高校网络空间领导力提升研究
邹翔斐(37)
思想政治研究
基于U-K-C协同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混合模式创新——以《幼儿园游戏指导》为例
王奶珍,赵旭勤,韩 芳(43)
智慧化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探究
宋慧平(47)
英雄模范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践逻辑
董 贺,王嘉欣(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王丽娜,覃卫华(53)
历史学研究
民间视角下的黄巢其人——黄巢传说的口述史意义
陈金文(55)
作为社会权力的水权——山西汾阳卖水案个案研究
张小萍,李 晋(60)
乡村振兴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重要性及路径研究
张四平(66)
经济学研究
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会计转型研究
陈婧超(69)
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康微婧(73)
艺术研究
音乐何以表达戏剧——以唐建平中国歌剧《青春之歌》为例
武丹宁(79)
陈勇《彝山风情画》中的民族性体现与演奏思考
任丽娜(88)
观众观影体验视角下张艺谋《影》中的特色元素
刘金华(91)
·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