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文学”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
2023-01-04陈世华
陈世华,祝 越
(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当后现代思潮遭遇网络媒介技术,激发了网民充沛的创造欲望,作为网民话语的网络流行语迭代革新,营造了繁花似锦的网络亚文化景观。在急剧变动的时代语境中,现实的压力、利益的诉求和表达的欲望驱使网友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嘲讽和自嘲,不知不觉间“凡尔赛文学”(Versailles literature)燃爆各大网络,引发网民热议,“凡尔赛文学”成为2020年度十大网络热词之一。“凡尔赛文学”出自日本漫画家池田理代子的漫画作品《凡尔赛玫瑰》,该作品基于蓬勃的凡尔赛热情,诠释了法国贵族宫殿的奢华与高贵,表达了贵族们纸醉金迷的生活,以及浮夸的言语方式。网友则借助“凡尔赛文学”的表现手法,演绎一种新奇的语句模式,以看似低调的方式进行充分地炫耀,以此追求虚无缥缈的富贵和言过其实的繁荣。这种话语模式先抑后扬,明贬暗褒,通过采取自言自语、佯装不快、伤心哀婉的口吻炫耀自己的富足。“凡尔赛文学”所展现的话语规律和套路被称为“凡学”,熟悉“凡尔赛文学”套路的人,被网友称之为“凡尔赛人”“凡尔赛家”“凡学家”。“凡尔赛家”们用风轻云淡的姿态,不经意的言辞,优雅地炫耀着财富、地位和恩爱,引来众多网友们的围观、嘲讽和调侃,制造出新一轮的网络盛宴。在“凡尔赛文学”中,对金钱,病态地吹捧“财富即正义”;对颜值,非理性地迷恋“颜值即正义”;对于权势地位,以及容貌情感,有着宠溺般的张扬。然而,仔细思量他们笔下的生活和“美妙人设”,只是他们自己的乌托邦想象而已。
网络情绪瞬息万变,在不经意之间,“凡尔赛文学”在引发艳羡、跟风模仿的同时,引来了网民的批评,遭到不同群体的口诛笔伐,备受批判和质疑。“凡尔赛文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料,既脱离了凡尔赛的高雅品质,也偏离了文学的审美特质,从一种网络亚文化表达沦为矛盾对话的“公共梗”。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凡尔赛文学”背后映射着文化实践方式的时代变迁,其流行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动因,带来了广阔而深远的影响,需要进行及时引导和规范。作为批判学派的重要分支,传播政治经济学致力于探究传播与权力的相互建构,注重揭示文化现象背后的经济结构、政治诉求、技术形塑和文化考量。本文拟从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角度出发,结合典型案例,界定“凡尔赛文学”的本质和表征,深入分析其流行的驱动因素,阐明“凡尔赛文学”的正面价值和负面效应,并提出引导和规范路径,以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重塑健康的网络传播实践,助推网络文化的创造性繁荣。
一、为扬而抑:“凡尔赛文学”的本质和表征
作为一种网络热词,“凡尔赛”由知名博主“@小奶球”再次提起,评价豪华轿车、高档红酒等富贵生活的演绎,文本之间流露出淡淡的优越情感,并在个人微博上发起了题为“凡尔赛文学研究与实践”的话题,获得高达1.8亿的点击率和阅读量,引发3.8万网友参加专题讨论。大量网友发起各种与“凡尔赛文学”相关的主题活动、文案创意和模仿比赛,范围逐渐扩大,从娱乐追星到学术争论,形成了多轮真假难辨的网络文化热潮。一部可称之为“凡尔赛文学”的网络文本,需要具备三个要素,第一要素为先抑后扬的表达,第二要素为自问自答的方式,第三要素是用第三人称进行陈述,经过巧妙的要素整合,加上淡淡的语调,无所谓的心态,不经意地流露出贵族生活的线索,以此彰显出与普通大众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气质。“凡尔赛文学”是语义变迁和媒介演进所形塑的“媒介奇观”,呈现出新的时代特性和个体特质。
(一)平台展演与形象塑造
“凡尔赛文学”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典型代表,类似的“凡尔赛文学”早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就有所体现,如李白诗歌《古朗月行》的经典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对生活的表述,从表面上看反映了儿童对月亮的模糊认识,实质上却诠释了家境阔绰、生活无忧的形象。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限制,这种炫耀只能在小范围内演绎,不能成为时代的流行文化热潮。不管居所多么富丽堂皇,或是多么有贵族气质,由于缺乏合适的舞台和传播介质,这种古代社会的“凡尔赛文学”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较为有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高度丰富便捷的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工具的普及,“凡尔赛文学”的流行具备了网络传播的信息基础设施,也有虚拟生产的网络操作场域,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表现形式,借助网络平台和社交APP的各种功能,“凡学家”有了自问自答、自导自演的空间,让“凡学家”尽兴表演。
从“印象管理”的角度而言,个人会极力追求完美主义形象,通过使用各种手段和技巧,有意识地调整言论和行为,以此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和独特之处,目的是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凡尔赛文学”表达的是人性的诉求,通过炫耀行为获取周遭的正向评价,满足虚荣心,并构建虚无的自我认知。“凡尔赛文学”是网络炫富的一种套路和话术,网民借助社交媒体平台,打造高级人设,通过貌似谦虚的反向语态的勾画,在淡淡的自嘲中,悄然展示个人生活水准的高级优越感。与以往“简单粗暴”的网络炫富截然不同,“凡尔赛文学”在社交媒体上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表现出“贵族气息”,不动声色地彰显自身的财富地位,展示着不同于底层民众的精致唯美的富裕生活品质。“凡尔赛文学”使用凭空构想的奢华符号,巧妙地借助低调的文本结构,用隐喻的方式传达渴求认同的脆弱心理,其本质是“反文学”的,浮夸背后是一种内心孤独的折射。随着“凡尔赛文学”的流行,社交网络上的“凡学家”越来越多见,均以低调、自嘲的方式来获得虚荣心的满足和网民关注,“凡学家”主要炫耀的方向包括财富、颜值、学识、地位等。这种炫耀的实质就是通过吸引公共领域注视的方式满足自我认同。一个人期待自我身份被认同是在社会立足的前提,然而凡事过犹不及,这种表里不一的言行虽如同凡尔赛宫一般华丽,经不起推敲,其内里是一个易碎的玩笑。
(二)意义构建与网络模因
在意义构建上,“凡尔赛文学”的创作与德塞都的“盗猎”理论不谋而合。德塞都把人类在阅读上的积极行为当作是一种“盗猎”的行为,认为读者的身份就是猎取者,“读者另一个身份也是移动的‘游牧民’,通过移动和跨界,寻找新的资料,加工出不一样的文学意义”[1](P151)。在生产与加工“凡尔赛文学”的时候,读者把猎取来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和制作,进而产生新的意义。漫画作品《凡尔赛玫瑰》主要讲述欧洲宫廷富贵如云的生活,“通过抱怨的方式来炫耀自己的贵族的优越感”[2](P143),并将这种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贵族生活,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映射到网络中,构建了“凡尔赛文学”,是文字拜物教和图像拜物教的表现。在“图像拜物”的框架下,“凡尔赛文学”的意义构建本质上是文字与物质的关系,反映人与物的交往过程。“凡学家”们采取图片、文字和视频的改写及调整,阐述个人人设的诉求,在网络上,激起了“凡尔赛”的热浪。例如,对一些流行电视剧素材的剪辑或拼接,建构一种新的自我表达,例如《武林外传》这类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在深刻的记忆的影响下,对熟悉的画面进行加工,衍生出新的教化意义,让更多的网友产生共鸣,并纷纷效仿。
“凡尔赛文学”具有“网络模因”的本质特性,具备被模仿的可能性和便捷性,可随时被翻译和修饰,快速在网络上传播扩散及推广。“模因”一词,最早来自生物学领域,作为同遗传因子一样的基因,是生物存在和衍生的需要,通过复制和模仿,以及合作或变异等手段,逐渐发生相关的演化。“网络模因”指的是内容单元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进而发生了变化,成为一种“梗”或是“套路”。“网络模因”是被网络民众加工生产出来的,在参与者的不断传播下,产生分层传递,形成明显的特征符号及相关携带的信息[3](P14)。“网络模因”和“模因”之间具有互相关联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复制性、扩散性及传播性上。“凡尔赛文学”是用户在社交网络上自主生产加工的内容(Users-generated content),再由网民进行扩散和传播。然而,“模因”和“网络模因”之间也存在区别。“模因”主要专注的是“单元”方面,而“网络模因”则是文本集群,明确最初的文本是识别的关键,即在最初阶段中,哪些是复制的元素,哪些是模仿的元素。“凡尔赛体”的先文本彰显了精神主旨,即网友们采取“先抑后扬”的手段,采用“明贬暗褒”的方式,最后体现出“极致炫耀”的结果。“凡学家”们通过与众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采用不同寻常的语气,来展示自己的地位,并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性和扩散性,实现“凡学”的传播、变异或升级。
(三)拆穿虚伪与阶层对抗
“凡尔赛文学”本质上是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吹捧与自我迷恋,在现实的世界很容易被戳穿。“凡尔赛文学”显著特色在于因颠覆而产生对比效果,将自己看似平“凡”的生活展现出来,营造并不平凡的“高调”。网民力图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打造完美的形象,通常是讨巧可爱和年富力强的样子,但要可爱和能干二者兼得是不易的。诸如,礼貌谦虚似乎与你的能力无关,却是取悦他人的利器和赢得青睐的关键。夸大其词,弄虚作假,无形中会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获得一时的尊重与认可。因此,网友们喜欢通过阿谀奉承、虚假赞美和抬高身价来展示自己。在真诚和虚伪两者之间寻求平衡难得实现,“凡尔赛文学”恰好是这两者混用的集中体现。但是,谄媚与虚假,以及自我高调的表演,都是不真诚的表现,网友们随时都可能拆穿包装精密的“凡学家”们,使之失去华服,曝光于众目睽睽之下。位于社交媒体的风口浪尖上的“凡尔赛文学”随时有崩溃的危险,应运而生的“拆凡达人”见“凡”就拆,无情地揭穿徒有虚名的表演者们。比如,博主“蒙淇淇77”,让“凡尔赛文学”风生水起,各种浮夸的桥段在微博上演绎,炫耀着自己无忧无虑的恩爱优越的生活,引起网民一阵嘲讽。在网民们的大量嘲讽面前,内容的不真实以及过于浮夸的艺术手段,使得“凡学家”们自然要经历社会性死亡的命运。脱离现实的优越,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普通网民的怀疑或抨击,让“凡尔赛贵族”们从优雅地炫耀物质生活的优越感,逐渐沦为舞台的小丑。
“凡尔赛文学”的网络炫富方式,不仅引发了网民的嘲讽与抵制,也激起了普通民众对贵族精英阶层的反抗与愤怒。在网络话题此起彼伏的今天,草根阶层对精英阶层反抗的方式是委婉含蓄的,采用的是温和的抵抗风格,通常以生活实践的经验为工具进行反击。在阶层的跨越中存在“去边界化”的对抗,一般状况下,社会底层民众面对别人已经得到的优质的物质生活时,通常会表现出模仿或敌视[4](P33)。“隐藏的文本”有助于诠释处于社会底层的被支配者和社会精英阶层的支配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假如在一场对抗的场域中,社会精英阶层作为主宰二者关系的支配者现身时,被支配者的语句会以“公开的文本”的方式进行遮掩,而隐藏的内容,则是隐晦的,避免被监视或监听。从这个角度看,“凡尔赛文学”也彰显着“隐藏的文本”的含义,炫耀者们掌握着较多的社会资源,属于社会的富裕阶层,是这段关系的支配者;而普通网民或社会底层的网友们,是这段关系的被支配者,采用不激烈的方式进行抵制,从而缓解对其不满的情绪。
二、言不由衷:“凡尔赛文学”的驱动因素
“凡尔赛文学”热潮的兴起隐含着政治经济考量和社会心理基础,反映了网民群体精神的空虚和价值取向的偏离。这种网络亚文化现象的出现与流行,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与社会阶级固化、消费主义盛行、身份认同焦虑和传播媒介演进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政治维度:地位争夺与阶层固化
在多元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交织的转型时期,社会阶层固化、层间可流动性减弱已经成为近些年来突出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因经济形势的低迷和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不同阶层间的矛盾仍然存在。部分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遭到打击,人生理想不能实现,就会制造一些虚幻的形象来替代未能实现的理想。“凡尔赛文学”采用虚幻缥缈的方式,制造出社会底层个体幻想跨越阶层的梦境,在网民抱怨社会内卷严重、阶层固化、流动减弱的当下,这种“凡尔赛文学”的文化演绎增添了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色彩。但是,在理想与现实面前,“凡尔赛文学”将“上流社会”的美好幻象呈现出来,却很难让年轻人热血澎湃,“我是打工人”,这句赤裸裸的现实,瞬间拆解乌托邦式的幻觉。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试图跨越阶层变得愈加困难,社会地位难以跃升,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奋斗和放弃的矛盾心理在网络流行语中表露无遗。
在自由匿名的互联网,“凡尔赛文学”的生产和传播仍然要受政治边界的约束,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不能触碰政治的底线。“凡尔赛文学”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抢占了公众视线,挤占了本应该关注和讨论的社会公共事务,掩盖了尖锐的社会矛盾,网民围绕“凡尔赛文学”的众声喧哗并不是围绕公共议题的社会参与,并无助于解决社会问题,阻碍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二)经济维度:炫耀性消费与文本变现
正如鲍德里亚所言,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商品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社会阶段。在人类的消费社会中的各类消费行为,更多是在符号表达,不仅是物质使用。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不是看中物品的实用性,而是为物品背后所能够代表的身份、价值,情愿为物品的符号买单,催生了“眼球经济”(Attention Economy),通过吸引网民的目光来创造收益。而“凡尔赛文学”正是“眼球经济”的一种表现形态,将消费与炫耀挂钩,是彰显财富的手段。“身份经济”(Identity Economy)则从“眼球经济”中脱离而出,是社会地位的表演[5](P67),社会通过消费品的分化将阶层进行区分,普通民众的物资与贵族阶层的有所区别,而与之关联的物质符号演变为一种阶层身份表达[6](P59)。
消费主义风潮在资本的加持下来势汹汹,“凡尔赛文学”的出现吸引了大量公众的眼球,为“流量经济”推波助澜,网民跟随“凡尔赛文学”的风气,不分场合、时间、公私领域,进行自身物质财富的展演,正是传播者基于炫耀心理进行的符号消费。“凡学家”往往用“高学历、高收入、高颜值”等标签包装自己,以此获得点击与评论的“流量经济”,但是“凡尔赛文学”无论怎么表现,最后炫耀的指向都是物质世界的优越,如名牌饰品、豪车、别墅等物质元素。“凡学家”们把人设与物质符号进行关联,展示自己的高贵身份,试图实现“身份经济”的变现,利用文本作为承载媒介,采用谦虚的语气进行加工,通过“眼球与流量”,实现视觉的冲击,企图从“流量经济”达到阶层身份的跃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消费主义的奴隶。
“凡学”的核心表达是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物欲横流、消费至上的“上流社会”的非理性向往。但是,“凡尔赛文学”这种对于“象征”认同的过度追逐,并不能使人们真正挤进他们给自己建构的“上流社会”,身份的认同无法真实实现。“凡学家”表现出的“身份经济”的“精致的表象”,如同幻觉,看似美好,实则经不起推敲。“凡学”借助“眼球经济”“流量经济”以及“身份经济”等所搭建的理想世界,离不开消费符号制造富裕的海市蜃楼,暗含的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在长期、强势的宣传鼓吹驯化之下的盲从心理,即是“眼球”心理,“流量”心理和“身份”心理的盲目追求,在资本与网络的合谋之下,民众日益沉浸于符号消费的虚假满足中。
(三)文化维度:社会认同与消费文化
从文化角度来看,传播凡尔赛式的言论,根本的目的在于满足虚荣心,夸赞自己的身份地位,由此获得公众的关注热情,博得社会认同。社会认同即“主体确定自我身份”[7](P119),是指一个人对自身所属社会群体,以及这类群体能够让个人自身获得情感或其价值意义的认识[8](P63)。被认可和关注是个人生活在集体世界的一种心理诉求。“凡尔赛文学”是社会认同的呼唤和追求,“凡学家”们通过一系列语言和文字操作,渴望被认同、被安抚、被肯定和被关注。“凡学家”们希望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获得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认同感,以夸大的方式博得社会认可。米德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他人是个体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凡学家”们对自己的评价存在不确定性,无论是爱情婚姻还是社会地位、财富等,缺乏与他人的互动让个体很难知道自己的真实处境,需要借助网络与网民的交往互动,展现自我生活的优越,获取网民们的认同,例如渴望得到网民们的点赞或评论等,以此加深社会认同和自我的认同。但是,“凡学家”们对网民们过于讨好和自我形象的虚假提升,具有较大的欺骗性质。如果对社会认同过于依赖,可能会产生谄媚的心理,失去自我,陷入缺乏主见的卑微境地,通过凡尔赛式的言论获取社会认同的方式显然是不可靠和不理智的。
“凡学家”的初衷或许只是想要用一种看似低调的方式呈现自我。欲望需要物质来表达,是消费文化在自我价值实现中的渗透。但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抑或是网络之中,网民的言行都会被特定的社会规则所限制,仍然需要佩戴体面的社交面具,部分人不愿明目张胆地炫耀自己,而巧妙地采取低调与谦虚的方式,博得消费文化的认同。“凡学家”希望炫耀自己的物质生活或内在高贵气质,又不能过分展示出强烈的社会攻击性。因此,这些“凡学家”们选择了用假装谦虚的方式,或是假装不得已的手段,表达出自己奢华的生活状况,试图赢得更多的鼓励与赞美,避免招致社会性嫉妒或嘲讽。“凡尔赛文学”本质上是“凡学家”渴望构建自我认知,又顾全周围他人反响的特殊选择。但是,消费文化中存在普遍的从众心理,“凡尔赛文学”本身既是一种调侃,是时尚达人造“梗”、玩“梗”的一种消遣,也是渲染拜金主义的行为,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社会焦虑,更是让部分青少年对单纯的世界信以为真,歪曲了价值观。
“凡尔赛文学”的精髓就在于非此即彼,也让听众或观众产生了奇妙的愉悦心理,轻松调侃的方式让“凡尔赛文学”给大家带来了欢乐,虽然这种欢乐又是让人嫉妒的。当然,继“凡尔赛文学”出现之后,“反向凡尔赛文学大赛”“拆凡达人”也对其进行了嘲讽与戏谑,无论是行为方式,还是语言表达,或是价值取向上,都对其进行了解构,把“凡学家”虚伪的面具揭穿,在互相抨击中,网民实现了从被动围观到主动加入的角色转换,制造了造梗、用梗、传梗的新一轮狂欢,演绎了亚文化颠覆和批判的精神内核。在对“凡学”的群嘲与恶搞式的创作中,渐渐从理性的批判沦为消费文化的从众和迎合,在模拟的文化中失去了自我的个性,为了曝光度和高流量而妥协,“反凡学”的泛娱乐化由此盛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凡尔赛文学”的娱乐将迎来其衰败的宿命,必然不会在网络上长期存在,毕竟人类的心理是理性盘踞的地盘,“反凡学”无须用力,随着其驱动因素日渐消散,它将逐渐演化出新的表现形态。
(四)技术维度:平台效应与模因编码
社交媒体平台是“凡尔赛文学”生产和传播的技术基础。社交媒体强大的互动性特质,为每一位网民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随时随地点赞、转发、评论,为“凡尔赛文学”营造了狂欢的场域,激发了“凡学家”们更深层次的自我展现欲望。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社交平台上的符号传播,更加便捷迅速,波及的范围更加广阔,尤其在数字算法的助推下,“凡学家”们的作品,在抖音、快手、微视、微博等社交媒体渠道广为扩散,精准推送,网民的“凡尔赛”热情更加高涨。各种数字编辑工具的创新,从图片修饰,到文字变形粘贴,再到短视频的自我拍摄等,让一切“凡尔赛文学”的内容演绎变得更加迅速便捷而又形象生动。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凡学家”借助各种社交APP,展现优越的生活,“凡尔赛文学”通过社交媒体各大平台的强互动性和黏性,被大量生产、变异、复制、转发。
语言模因需要通过复制、模仿和传播而得以生存。在复制或传播中采用的方式,可以理解成语言的修辞现象。在“凡尔赛文学”网络亚文化的狂欢中,网民凭借个人经历和生活经验对“凡尔赛文学”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通过丰富多样的修图和视频剪辑工具等,再造新梗,形成更符合自身语境的语言模因。在网络环境下,“凡尔赛文学”精神的表达,借助创新的媒介力量,通过先抑后扬的范式,让低调的炫富更加隐蔽和容易模仿。由此,“凡尔赛文学”被广大网民活学活用,在各个生活领域中绽放,完成了复制与传播,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流行语言模式,被载入网络文化的史册。
三、表里不一:“凡尔赛文学”的后果
“凡尔赛文学”一诞生就迅速变成附带贬义、网民相互调侃的网络梗与,与其反映出的灰色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凡尔赛文学”带有明显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倾向,网络社会的冲动言行给现实社会的良性运转带来诸多的隐患,网民陷入自我迷恋的虚幻境地,社会阶层产生群体割裂,底层民众更加压抑,炫富攀比弥漫于网络空间,可能导致潜在社会危机的滋生与蔓延。
(一)浮夸:沉迷深度自恋
“凡尔赛文学”本质上是一群物质生活优越的群体,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以图片及文字内容,演绎着尊贵的人设,以貌似抑制的自我贬低语调来炫耀自己高贵的生活格调,而这种虚假的炫耀,带着伪文学气息的浮夸。“凡尔赛文学”表演是沉迷自恋的一种展现,成为个体满足虚荣心的一种手段。例如,“我在300平米的房子里,过着孤独没有人共进晚餐的周末,洗个澡也差点弄丢了我的价值100万的手表,哎,生活好无趣。”“凡尔赛文学”的高歌,让浮夸的气息更加猛烈,传播者言辞的夸张,对自己身材、学历和生活处境等优越元素的过度迷恋,让自卑在自恋的表象下隐隐展现,而攀比不断升级、变本加厉让“凡尔赛文学”的传播者们对现实的世界产生不满,失去奋斗的动力而自暴自弃。
虚荣心和认同感是人类成长的心理烙印,更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凡尔赛文学”的问题在于超越了正常模仿的边界。例如,一个人在吃一块蛋糕,重点不是蛋糕的美味,而是拿着刀叉的手上那枚硕大的钻戒和手腕上的饰品。“凡尔赛文学”是“网络贵族”打造的虚幻符号,通过虚假的谦虚来展示自己的优越感和富足的生活状况,显现自己与普通民众不一样的高贵生活,但也将自己囚禁在美轮美奂的瓮中。网民的大肆围观让“凡学家”们更加卖力地表演,迷失于众声喧哗的网络狂欢广场中。
“凡尔赛文学”实质,展现了一种内心的孤独境遇,折射出的是一部分群体虚伪的生活态度、非理性的世界观,以及自卑的心理[9](P216)。“凡尔赛文学”通过分享图文的方式,炫耀自己的奢华,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不健康心理的演绎。如果自卑需要优越感来掩藏,强行制造优越也是自卑的一种体现。而由此打造出的“高级人设”是自我空虚的表现,也是“过度补偿”心理的表达,背后隐藏的是面对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之间鸿沟的无奈。
(二)孤立:破坏人际关系
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情境中,文本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更加优化。网络空间中,个人形象借助符号的象征性运用和虚拟演绎,成为被数字传播技术加工展示的虚拟作品,偏离了形象的本真。社交网络时代,个体基于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需求,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完美塑造自我形象,掩盖真实的不愿意示人的一面,进行虚拟的角色扮演,“凡学家”竭尽所能制造出自我迷恋的完美媒体人设。但是,意图塑造超越现实的美好形象,“凡学家”的表演会夹带作秀和失真的成分,由于过于重视他人的评论与关注,如若发现自己的不足,就会感到不安,演化成为一种心理负担,焦虑自己的人设,不满自己的现实生活,凡尔赛表演的背后无时无刻不表露出自身的孤独。社交媒介平台,可以实现“凡学家”们的虚幻认同,但是却间接失去了真诚交流的桥梁。任由“凡尔赛文学”肆意发展,“凡学家”必然在自我封闭的陷阱中越陷越深,最终破坏人际交往的能力,变得更加孤独而脱离社会,自我价值实现变得遥不可及。
(三)欺骗:加剧信任危机
“凡尔赛文学”的真实特质是一种隐喻自夸,是一种充满心机的交际手段,对不具备的物质条件非常在意,炫耀得不到的事物,这本质上是一种欺骗,伤害了社会运作所需要的“理性健康的信任”[10](P147)。网民通过“凡尔赛文学”的各类句式与图片,进行模仿和再造,沦为欺骗的怂恿者和演绎者,在“凡尔赛文学”高级感和贵族范的狂欢中,过于炫耀自己,高姿态地演绎自己的优越,当“皇帝的新装”被揭露,必将逐渐失去信任,被广大网友所抛弃。
“凡尔赛文学”正日益遭到网友群嘲和不断的质疑,“凡学家”们拙劣的表演手法和渴望跨越阶层的卑劣技巧,更是对内容演绎的真实性的否定。在网络空间中层出不穷的“假名媛”和“假富二代”通过照片和视频堆砌出虚假的人设,让他们获得了一时的心理满足。但是,虚假的人设终究是会被拆穿的,最终会沦为笑柄,丧失人与人交往必备的信任。日益觉醒的广大网民,会不断揭穿“凡学家”的语言和行为逻辑,对其言论进行批判。在自恋和浮夸的“凡尔赛文学”景观中,传播者用虚假的欺骗手段,获取一时的愉悦和认同,但是,当被拆穿后,必定会被网民所唾弃,甚至会可能会遭受一定的惩罚,得不偿失。
四、知行合一:“凡尔赛文学”的纠偏与引导
在快节奏、高压力、强竞争的当代社会,“凡尔赛文学”是网络民众的一剂安慰良药,也是一种自我麻醉剂。“凡尔赛文学”的泛滥和异化误导了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过度的物质追求出现了“财富至上”和“消费至上”的不良现象,消费社会物欲横流,社会信任危机加剧,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规避“凡尔赛文学”的负面效应,是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一)抵制网络攀比,重塑正确价值观
假设“凡尔赛文学”只是一种修辞,是一种生活调味品,嬉笑怒骂,自娱娱人,不攻击和伤害他人,不传播错误的价值观念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毕竟,在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里,竞争压力大,生活不尽如人意者大量存在,需要解压和娱乐,而“凡尔赛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忧虑的作用,但是,“凡尔赛文学”的传播需要把握尺度、保持适度,避免灰色价值观、负能量的广泛传播。
“凡尔赛文学”的负面效应在于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让投机享乐替代了吃苦耐劳的优秀传统文化,误导青少年群体模仿。虽然生活品质是人类进化历程中的合理追求,享受劳动果实也是无可厚非的欲求,然而通过虚假炫耀的方式和浮夸的表演,产生“晕轮效应”,制造虚假的精英标志,必然会误导社会舆论。网络社会亟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减少与他人非理性的比较,降低生活的焦虑与恐惧,抵制毫无节制的网络攀比,纠正不良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坚持自律和理性的精神,避免各种腐化堕落的文化思潮的侵蚀,通过合理的物质和精神追求,培育新的感性,去寻求一种解放的可能性[11](P117),实现人类自然的完整的人文精神状态。广大网民应全面理性地审视网络文化的正面价值和负面效应,勇于抵制和批判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错误观念,“重返自己原来的生活世界”[12](P85),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秉承勤劳致富、自如自爱的传统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动观。
(二)突破模仿跟风,鼓励创造性表达
“凡尔赛文学”引发网友的跟风和模仿,网民淡忘了原本作为网络文化生命力的个体想象力和创作精神,失去了自由创造的热情和意识,一旦认同了复制与粘贴的文化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就会发生朝着趋同的方向变异,世界会变得单调和乏味。面对“凡尔赛文学”的泛滥,应该进行委婉劝诫,引导“凡学家”认知“凡尔赛文学”的本质,提醒他们华丽的袍子不能掩盖精神的残缺,鼓励他们纠正失衡的价值观,自觉走出自恋和浮夸的炫耀的沼泽,通过充满个性的表达与展示,助推人格走向成熟与理性。人类的创造性表达,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让人类精神文明的长河在互联网时代得以延续和深化。网民应该“以平等、尊重、无伤害为日常要求”[13](P207),借助互联网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不随波逐流,取其精华,识别糟粕,合理吸收网络资源,创造优质的内容,提升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为强化崇高的精神力量添砖加瓦。加强网络创造性表达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从内容方面,重视高质量内容的生产,减少精神糟粕与低俗文化的内容表达,端正态度,积极传递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传承勤劳致富的精神,重塑勤学苦练的匠人风貌,减少不劳而获等不良思想的传播,正确对待财富、地位及名誉,重视高质量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在形式上,减少落后陈旧、重复模仿、不合时宜的表现方式,对其进行积极革新和再造,借助诗词歌赋、网络段子、图文声像等多种表达方式,弘扬崇高主题和精神,“自觉追求理性行动与组织秩序”[14](P130),打造多姿多彩的网络文化。
(三)践行言行合一,增进社会和谐
社会心理的生成是被实践决定的[15](P51)。古往今来,作为知识论的言和作为实践的行动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言和行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互相联系。陆贽曰:“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言不信者行不果”,只有言行合一,才能止于至善。追求个性和展现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合理诉求,但是如果脱离现实处境而过度追求虚假的诠释和表演,就是言行不一的体现。“凡尔赛文学”沉迷于虚假的人设,制造与普通民众不一样的优越感,在自我构建的世界里,过度包装与表演,就是一种心理亚健康状态。应该秉承言行合一的传统价值观念,坚持真实的自我表达,正视自己的不足,认同自己的优势,在道德的坚守下连贯稳定进行自我形象输出,让自己更丰满和现实[16](P67)。在自我的构建中,应积极减少对虚伪作秀的依赖,去伪存真,减少华丽的虚假表达,客观地认知现实中真实的自我,避免自我炫耀及过度猖狂[17](P59)。网络民众,应不断增强自己的学识素养,提升崇高的精神追求,借助高尚得体的言论和行为展现,将丰富的灵魂魅力塑造出真实的自我,并通过网络传播潜移默化地感染其他的网民[18](P113)。言行合一,是一个人的本真和品质,不自欺欺人,不自我麻痹,是一个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凡学家”们应谨言慎行,真诚地进行社会参与和网络交往,展现心灵深处的良善,弘扬正气,增进社会和谐,践行雄心壮志,创造美好社会。
五、结语
“凡尔赛文学”在互联网上的盛行,折射出当下网民群体对自我理想的认知和塑造,暗含着人的情感、思维和主体性问题[19](P163)。以“凡尔赛文学”为代表的物质至上、消费至上的非理性炫耀,应该及时制止和纠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随着社会的演进,人类精神文明追求不断提高,“凡尔赛文学”也将消亡在网络的海洋里;但是,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受政治经济和文化技术因素的驱动,“凡尔赛文学”又会演化出新的形态,面对“凡尔赛文学”及其变异时,应保持理性及谨慎的态度,减少沉迷与跟风,洞察“凡尔赛文学”的负面影响,深挖网络民众精神世界中的缺憾和不足,保持对劣质文化传播的警惕,正确对待网络狂欢盛宴下的华服,理性批判类似“凡尔赛文学”的表里不一的言行,辨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引导民众适当地表达诉求和塑造自我形象,回归中华传统美德理念蕴含的“重情”和“利他”的价值取向[20](P182),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的箴言,正视自我价值,践行言行合一的价值理念,脚踏实地地奋斗,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