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计,实现减负增效
2023-01-03闫敬芹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在巩固课堂所学、掌握数学技能、提升数学综合能力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作业效果的反馈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诊断,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文章就小学数学教师如何优化作业设计进行探索,旨在通过布置优质、高效的作业,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减负增效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1]可见,练习在学生习得知识、促进理解、提升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有价值的练习既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有力手段,也是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数学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解轻探索,未能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大搞“题海战术”,布置的作业以机械、重复的题目居多。这样的作业形式难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习效率不高,未能取得作业应有的效果。对此,数学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作业的价值,设计有质量、有梯度、有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和解答,加深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认识到完成作业的重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自觉完成作业的意识和习惯,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让数学课堂彰显活力和精彩。
一、设计趣味作业,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知识较抽象、深奥,学生对其兴趣不浓,热情不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而趣味作业就是有效的途徑之一。长期以来,很多教师设计的作业是拘于课本的书面作业,学生只能埋头解答,无形之中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背景下,作业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品,教师应让学生在作业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所以,教师应改变作业形式,将趣味性元素植入其中,为数学作业披上有趣的外衣,让学生对数学作业产生亲切感,取得寓教于乐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后,为了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教师在屏幕上播放了古诗《嘲柳州柳子厚》的朗诵视频,伴随着音乐,学生们来了兴致,吟诵起来:“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管依然在,千秋柳拂天。”但感到非常奇怪,“这是数学课,为什么要播放古诗视频呢?老师是不是点错了?”教师微笑着询问学生:“这首诗中哪个字出现的次数最多?”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柳”出现的次数最多。此时,教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追问学生:“这首古诗中‘柳’字占全诗总字数(不含标点符号)的百分之几?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古诗吗?”这样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百分数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注重学科间的融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数学作业变得趣味横生。
二、设计分层作业,实现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先天的智力因素和后天的生活环境都不同,学习能力也存在明显的差异[2]。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智力、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等,设计分层作业。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一刀切”,让学生完成相同的作业,作业没有难度的差异。这样的作业会导致出现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无法实现培优补差的教学目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顾及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进行选择,让优等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后进生的知识缺漏及时得到弥补。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的相关知识后,教师针对学情,设计了如下分层作业。基础性作业:1.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5厘米,高为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把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削成的圆柱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层次的作业难度不大,学生只要知晓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将相关的数据代入公式进行计算便可,这样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性作业:1.一个茶叶筒高28厘米,底面半径是高的,这个茶叶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一根长16米的圆柱木料锯成同样长的4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24平方米,这块木料原来的体积是多少?这个层次的作业是课堂所学内容的变式训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性作业:1.把一个长4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钢块,熔铸成底面半径是2厘米的圆柱体,这个圆柱体有多高?2.一个圆柱形水槽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8分米,将一个石块浸入其中,水面上升了2分米,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这个层次的作业难度较大,适合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解答。
教师在教学新知后,改变了作业内容“一刀切”的做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大小进行选择,这样的作业形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深化学生理解
当前,动手实践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具体的事物中,让知识变得直观、可视,更易于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而实践性作业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的作业。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既可以免受题海战术之苦,避免出现作业效果不佳的现象,又可以增强问题意识、应用意识。所以在教学新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角的相关知识时,教师拿出了一张正方形纸,提问学生:“如果将这张正方形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呢?”教师话音刚落,学生们立即回答:“3个。”教师此时没有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课后动手操作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实践性作业难度不大,学生完成起来自然很轻松。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结果并不唯一,剪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有差别。有的学生发现剩下的图形有3个角,有的学生发现剩下的图形有4个角,还有的学生发现剩下的图形有5个角。于是,教师选了学生代表到讲台前进行演示,让学生知道不同结论的由来,更好地深化了理解,加深了对角的认知。
实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实践性作业,可以让学生手脑并用,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有效训练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四、设计日记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日记”一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认为其是语文学科的“专利”,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利用日记辅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日记,可以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内驱力,让学生將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的所闻、所感记录下来,有助于学生激荡思维,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再认识、再升华。与此同时,学生对日记的写法已经非常熟悉,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设计日记式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后,教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有哪些需要进行小数运算的地方,将它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有学生这样写道:“星期天中午,妈妈去菜市场买了一条大鱼,准备做红烧鱼给我吃,我非常高兴。但妈妈发现调料品不全,缺少料酒和老抽,于是妈妈递给我20元,让我去离家不远的超市买一瓶料酒和一瓶老抽。我很快来到超市,到相应的货品架找到了要购买的物品,一瓶料酒是7.6元,一瓶老抽是11.5元,20元够不够呢?我立即进行了计算,7.6+11.5=19.1(元),20元是够的。于是我到收银台结算,找回的钱应该是20-19.1=0.9(元)。我心里美滋滋的,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好实用呀!”
可见,学生在完成日记式作业的过程中热情满满,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既运用到了课堂中所学的小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又认识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效果。
五、设计生活作业,提升应用能力
让数学课堂突显生活味是新课标重点倡导的教学理念,因为生活才是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将作业和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升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设计的作业局限于课本,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为了让学生从“课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生活练习,让学生学会以生活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并能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点解决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后,教师布置了生活作业:“小张的爷爷比小张的奶奶大4岁,当奶奶多少岁时,爷爷和奶奶的年龄之和是100岁?”这样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平时的生活中,学生都会谈到生日和年龄的问题,所以这样的作业很容易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依据题目中的条件“小张的爷爷比小张的奶奶大4岁”可知,无论过多少年,爷爷都比奶奶大4岁。基于这样的认知可以得出,当小张的爷爷和奶奶年龄之和是100岁时,爷爷也比奶奶大4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解决了问题。
脱离生活的教学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同样如此。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教学新知后,为学生设计生活作业,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变得具体有趣,使数学课堂真正突显生活化的时代特征。
六、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创新思维
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3]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一个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在以往的作业环节中,很多教师设计的作业满足于“一题一解”,即一道题目只有一种解答方法,这样的作业形式无法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无法实现解题策略多样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作业观,在教学中巧妙挖掘知识背后的潜在因素,为学生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高效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开放性作业:“阳光超市运来一批苹果,前3天卖出1350箱,照这样的速度,还需要8天才能卖完,这批苹果一共有多少箱?”作业出示后,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学生们经过思考,想到的解答方法有:
1. 1350÷3×8+1350,即先算出8天卖出的箱数,再加上已经卖掉的箱数,就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箱。
2. 1350÷3/(3+8),即1350箱对应的分率是3/(3+8),“单位1”不知道,就可以用分数除法求出最终的结果。
3. 设运来的苹果一共有x箱,可得1350︰3=x︰(3+8),也就是用比例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可见,尽管学生解答问题运用的知识点不同,但都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有效地串联了知识点。这样的解题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提高练习的效率。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剖析问题,突破思维束缚。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为学生设计优质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锻炼数学技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标和“双减”政策的要求,变革传统的作业模式,优化作业设计,让作业焕发别样的魅力,走高效课堂之路,达到激发兴趣和提高效率的效果,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思宇.小学数学作业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J].安徽教育科研,2021(10):60-61.
[2]马启健.优化作业设计 促进智慧成长:浅谈小学数学随堂作业的设计策略[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3):222-223.
[3]陈淼.探析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新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9(09):210.
作者简介:闫敬芹(1978—),女,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鑫昌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