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能力调查重点探寻
2023-01-03刘小超赵小如
刘小超 赵小如
急诊科通常情况下所收治的患者多是具有突发性且危重症的患者,所以在对患者护理过程中强调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以及迅速性[1]。急诊科在医院所有科室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且其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故急诊科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远远大于其他科室护士。由此可见,应当加强对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重视程度。职业暴露在医学领域主要指的是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护理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皮肤,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体液、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进而有可能出现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2]。最近几年,由于我国传染病预防与治疗工作日益繁重,急诊科护士接触传染病感染患者体液以及血液的概率不断增加,所以其出现职业暴露的概率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3]。现阶段应当对急诊科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以及防护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进而使急诊科护士职业环境得到改善,自我防护意识不断增强,最终将职业暴露的危害性降到最低。
1 急诊护士暴露风险防护调查情况
本次研究采用临床调查分析的方法,首先从中国知网、万方文库、百度文库及维普期刊等学术研究网站上检索关于急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因素的相关文献。完成检索后对文献进行总结,重点提示急诊护理人员的工作特征,急诊医疗的特殊性及急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等相关问题。其次,结合总结的临床研究经验设计调查问卷,以提示急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为核心内容,提示急诊护理人员防护暴露的影响因素。本次研究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基础信息调查部分,重点提示急诊护理人员的基础信息。第二部分为基础知识调查部分,重点提示急诊护理人员对防护暴露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部分为行为实践调查部分,重点提示急诊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行为操作习惯。第四部分为护理管理调查部分,重点提示急诊护理人员在具体管理中的情况。完成问卷设计后,对问卷进行分析验证,验证结果提示问卷信度效度检查中,Cronbach’sα系数为0.849,重测效度为0.855。本次研究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莱钢医院急诊科内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9份,回收调查问卷49份,有效调查问卷49份。问卷总有效率为100%。完成调查后,结合调查提示的内容与其他临床研究提示的研究结论,归纳急诊护士暴露防护的危险因素,并以危险因素为基础总结着急诊护理暴露风险防护的对策。
2 急诊护士暴露防护危险因素
2.1 生物因素
急诊科所收治的患者一大特征就是病情危重,所以在对其进行处理和抢救之前普遍不会进行任何检验。护理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就十分容易接触到有传染性的体液、排泄物、血液等。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通过体液以及血液传播的疾病有艾滋病、乙肝、丙肝[4]。在以上这3种疾病中艾滋病通过血液进行传播的效率极高,通常情况下一次就可感染。
2.2 损伤因素
急诊科护士在工作过程中普遍工作节奏较快且工作量较大,所以其出现被锐利器械损伤的概率也会远远高于其他科室的护士[5]。与此同时,不规范的操作习惯也是导致急诊科护士出现职业暴露的一大主要原因。这些不良习惯包括在操作时未戴手套、徒手掰安瓶等等。针刺伤以及锐器刺伤是主要传播血液性疾病的途径[6]。急诊科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抢救过程中需要严格对时间进行把握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这些患者也包括一些处于诊断前或者是传染潜伏期的患者。由此可见针刺伤以及锐器刺伤对急诊科护士造成的危害性极大。
2.3 物理因素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还要包括对患者进行转运以及搬运。且急诊科护士搬运患者的频率较高,在这一过程中其腰部受力较大,所以急诊科护士易出现关节伤、腰背疼痛等症状。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和抢救的过程中也需要频繁的走动以及长时间的站立,这导致急诊科护士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率极高[7]。急诊科收治患者的流量较大,且仪器抢救声音以及患者呻吟声充斥着整个诊室,这导致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环境较差。如若急诊科护士长期处在高噪声的环境当中,则其情绪极易不稳定,同时还可能会出现头晕、耳鸣、血压升高等生理性疾病。且频繁的噪声会导致人体听觉系统、心血管发生生理改变,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2.4 社会心理因素
急诊工作具有工作量大、突发事件多的特征[8]。患者家属往往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较高的期待性,但如果实际情况与患者家属的期待值相差较远,则患者家属会对护士产生迁怒的情绪。急诊科护士需要长期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抱怨,情况严重时则会受到伤害。如果急诊科护士长期生活在高压的状态下,则其身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进而对工作环境就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情绪。急诊科护士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经常性加班、超负荷工作、换班、轮班,这就使得急诊科护士的有关工作的伤害会增多,且其出现职业暴露、精神紧张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且如若患者家属对于抢救工作不配合也会加剧急诊科护士精神紧张的程度。长时间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则会使得身心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增加,这些疾病包括心律不齐、神经性疼痛、厌食等。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会处于应激状态,工作节奏较快,所以其出现胃痛、疲劳的概率也会远远高于其他科室的护士。这一情况出现的与急诊科护士在工作过程中长期处于站立的状态,且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而不能按时就餐紧密相关。急诊科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也与其未对防护措施重视有关。
2.5 化学因素
急诊科护士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消毒剂、清洁剂频繁接触,例如含氯消毒剂等等。这些消毒剂普遍的特征就是具有挥发性,同时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皮肤、呼吸道产生不良影响[9]。含氯消毒剂由于其具有广谱性以及高效性所以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但长期处于含有高浓度含氯消毒剂工作环境中的急诊科护士会出现恶心、咳嗽、异物感的症状。
2.6 医院暴力事件
医院暴力事件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危害急诊科护士健康以及安全的一项主要因素[10]。急诊科所收治的患者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差异往往较大,且入院原因也各不相同,这其中不乏有一些因自杀、酗酒、打架、吸毒入院的患者,这些患者及其家属往往强调自我感受,一经入院就要求医护人员立即为其诊治,尤其是在夜间患者多、护士数量少的情况下。在这时急诊科护士往往并没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这就导致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不理解,大大增加发生争执的概率,急诊科护士的人身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其工作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3 急诊护理暴露风险因素防护措施
3.1 生物因素防护
护理人员应当对消毒以及隔离技术进行准确的掌握,在对患者进行每项护理以及救治操作的前后应当严格洗手,在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体液进行接触的时候,应当佩戴手套,如若情况必要则需穿戴防护衣、护眼罩。如果护理人员不慎出现职业暴露的情况,应当立即进行妥善处理,以降低职业暴露的危害性[11]。
3.2 损伤因素防护
急诊科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做到忙中有序[12]。在对患者进行注射时,应当运用一次性注射器,并对使用过的针头进行安全处理,在回套针帽时严禁双手回套。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还应当随身携带锐器收集容器,以便能够对使用过的针头及时进行回收处理,减少污染针头在空气中裸露的时间,降低针刺伤出现的概率。
3.3 物理因素防护
医院应当定期对急诊科护士进行培训,规范其搬运姿势以降低出现腰背肌肉扭伤以及脊柱骨损伤的概率。急诊科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搬运的过程中应当对人体力学原理和技巧进行充分的应用,使人体重心降低,支持面扩大,保持身体的平稳。在行走以及站立时应当对强制体位进行克服。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不断增强锻炼,强身健体。在休息时应当多做抬高下肢的运动,以便静脉回流。在工作时可选择穿弹力袜,进而降低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率[13]。
3.4 社会心理因素防护
医院应当对急诊科护士进行合理的排班,并对其工作强度进行一定的调整,帮助急诊科护士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其能够保持心情的舒畅。急诊科护士应当对自身的价值、作用以及能力进行全面的认识,并对人际关系进行妥善的处理,学习自我防护技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将急诊科护士职业损伤的危害性降到最低。急诊科护士还应当对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学会调整心态、自我疏导的方法[14-15]。相关管理人员也应当对护士进行充分的关心,尊重护士的工作付出,使其得到一定的支持,进而减轻来自各方的压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急诊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也应对自身的护理行为进行规范。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对患者的安全进行保证,同时又能够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害,降低医患矛盾发生的可能性。
3.5 化学因素防护
急诊科护士应当对消毒剂的注意事项以及配置方法进行详细的掌握,并在消毒剂配制过程中配戴口罩以及橡胶手套,如若必要还可进行眼罩的配戴,进而减少消毒剂与皮肤进行直接接触。对于易挥发且刺激性强的消毒剂,在保存时应当密闭保存,同时要防止消毒液出现外溢的情况。还应定期对消毒剂保存空间进行通风,使空气中消毒剂浓度降低,减轻其对呼吸道的刺激性。
3.6 医院暴力事件防护
急诊科护士遇到突发事件的概率相较于其他科室会更高。所以对于急诊科护士的素养以及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也要求较高。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护理人员应当保持冷静,如若遇到不理智的家属或者是患者,应尽量避免与其发生争执,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必要时可以采取回避的方式,情况危急则可通知医院保卫科进行介入处理。
急诊科在医院救治患者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其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也较高。出现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通常是复杂的,所以急诊科护士应当对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准确的认知。医院相关管理部门也应不断健全职业暴露因素防护制度,不断降低急诊科护士出现职业暴露的概率,维护其安全以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