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2-07-11许艳李安川
许艳 李安川
近年来,随着饮食习惯的转变,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增加,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谱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导致癌症发病率有所上升,严重的危害人类机体健康及心理健康,是一种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放疗是治疗癌症的一项重要方法[1]。放疗是利用放射能,如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和各类X射线治疗机等,对生物组织作用后来达到治疗癌症的一种局部治疗的手段[2]。大约70%的癌症患者需要介入放射治疗,其中约有40%的癌症患者在放疗后,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放疗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3]。放疗治疗中随着患者病情变化逐渐增加剂量,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患者的正常细胞和器官,造成放疗后患者出现腹痛、恶心、食欲不振、负性情绪多种不良反应等,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损害,进而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从心理上和生理上提高放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必须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4]。综合护理服务是根据当前患者和家属的需求,制定的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采用多种护理措施综合,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目前临床已经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护理中,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文章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80例癌症放疗患者,旨在讨论对放疗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生存质量、心理状态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2019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放疗科收治的癌症放疗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26~85岁,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9.32± 4.59)岁,其中胃癌8例,直肠癌5例,肝癌7例,肺癌8例,乳腺癌5例,鼻咽癌3例,淋巴癌2例,其余2例。对照组年龄27~86岁,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9.41± 4.78)岁,其中胃癌7例,直肠癌6例,肝癌7例,肺癌7例,乳腺癌6例,鼻咽癌4例,淋巴癌2例,其余1例。纳入标准:(1)均为临床、影像学、病例诊断确定为肿瘤者;(2)临床资料完整,参与完全程干预者;(3)无神经精神类疾病,能正常交流者;(4)无传染性疾病者;(5)无心肝肾等中药脏器障碍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2)非首次实施放疗治疗者;(3)认知不全及存在精神疾病病史者;(4)不愿意参与本次研究及中途退出者;(5)正处于妊娠、哺乳期者。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让患者了解放疗注意事项,提前做好准备,指导患者用药等常规工作。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生存质量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健康教育护理: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对放疗治疗手段了解不多,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健康教育,为每位治疗者发放疾病知识宣传手册,同时讲述放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尽量打消患者的疑虑,积极配合治疗。(2)饮食护理:放疗期间患者食欲不振,免疫功能脆弱,易引起感染,因此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减少辛辣油腻食物对肠胃的刺激,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及时补充营养,纠正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低下情况。(3)皮肤护理:放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正常皮肤组织,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穿宽松棉质柔软的衣服,尽量不带衣领,放疗照射部位皮肤要保持干燥清洁,不能用碱性溶液擦洗,禁止局部注射,瘙痒难耐时不能抓挠,可轻轻拍打止痒。(4)心理护理:首先大多癌症患者存在恐惧、焦虑、害怕等心理,在放疗治疗中不仅承受经济负担,还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常常产生绝望、悲观,一度有放弃治疗的想法,因此护理人员必须重视对放疗患者的心理护理,激发患者对抗癌症的坚强意志,增强心理耐受度,尽量在放疗前安慰疏导患者负面情绪,提高临床依从性和配合度。其次护理人员可鼓励患者多交流,尤其是同病房病友,参与到社会交际中,倾诉内心的脆弱和焦虑,相互鼓励,相互支持,表达对生命的渴望,有利于从心理上接受治疗。最后采用亲情疗法,唤醒患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护理人员准确诊断出负性情绪,并且及时劝导患者,家属配合转变患者消极的想法态度,给予积极心理暗示,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两组均护理3个月,护理途中无病例脱落。
1.3 观察指标
(1)护理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比较:参照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QOL-C30)评估生存质量[5],该量表共有5项维度,即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每项维度下有30个问题,总计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存质量越好。
(2)护理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价,分数越高心理状态越差。
(3)护理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量表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根据得分划分为90分及以上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69分及以下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计量资料用(-x±s)描述,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描述,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存质量5项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s)
2.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的SAS和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的SAS和SD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分,±s)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50%vs. 77.50%,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放疗可有效阻止癌症患者病情恶化,延长患者生存年限,但由于患者对癌症本能的心理畏惧,经常在放疗中出现焦虑、害怕、绝望等负性情绪,甚至出现自杀倾向[6-7]。护理干预方法发挥出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患者为中心,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避免患者长期陷入焦虑状态一味逃避疾病,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面对,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针对放疗中的不良反应进行护理干预,及时给予解决措施,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让患者获得更加优质及时的护理服务[8-9]。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推进,人们对临床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需要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开展健康宣讲、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平时的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与引导,疏导不良的负面情绪,调整患者的消极状态[10]。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健康护理、饮食护理、服务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积极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纠正紊乱的电解质和营养不足状况,转变以往患者对癌症的错误观念,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和生活状态的改善[11-12]。
临床长期的研究实践发现放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和其他的治疗方法一样,它对肿瘤细胞杀伤的同时,对周围的正常组织也有损伤,但是放疗的损伤一般出现在第2周~第4周,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得出总体结论: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利大于弊,需要在临床的疾病治疗与转归中广泛应用[13-14]。放疗后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全身的,例如恶心、呕吐以及白细胞的下降,血小板的下降,血液系统患者各项指标出现异常[15-16]。第二个是局部方面的影响,例如放射性皮炎、皮肤的一些损伤,还有放射性口腔黏膜的一些炎症,患者出现皮肤损伤,需采用涂抹乳膏、按摩油等进行预防。患者出现口腔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做好口腔护理,保护口腔黏膜[17-18]。本次研究结果为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实施综合护理服务干预,能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分析其原因为综合护理干预做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和疾病的需求为主要任务,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状态等,从健康教育、饮食、皮肤及心理等几个方面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更多的关注患者心理的需求,帮助患者树立自信,消除负面情绪。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经费和时间问题,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少,来源比较单一,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同时没有对患者进行随访,追踪患者的生存情况,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扩大样本量,联合多家医院进行深入分析综合护理服务在肿瘤患者放疗后的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放疗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服务干预后,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