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研究

2023-01-03孙超孙迎春李帅韩金伟刘春苗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能双师医学院校

孙超,孙迎春,李帅,韩金伟,刘春苗

1.齐齐哈尔医学院教务处,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2.齐齐哈尔医学院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合署),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3.齐齐哈尔医学院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高教研究与发展中心,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双师双能型”教师是目前应用型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主要方向,积极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教育界与社会的共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已由传统规模为主转变为质量为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十分必要[1]。对医学院校来说,需要充分认识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牢牢把握发展基于,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夯实人才培养质量。

1 “双师双能型”教师概述

目前关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定义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方面主要指“双职称”,教师不仅具备教师相关职称,同时在另一行业也获得相应的职称,如医生、护士等;另一方面主要指“双素质”,教师兼具较强的教学能力及实践能力[2]。以上两种定义均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如“双职称”这一提法可能会导致教师过于追求职称评审,缺乏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对教学教育的发展造成阻碍,同时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初衷相违背[3]。对医学院校而言,“双师双能型”教师不仅包括同时具备教师相关职称医师相关职称,同时也包括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与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2 医学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现状

2.1 “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有所不足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我国“双师双能型”教师总量约45.56 万人,约占专任教师比例39.7%[4],虽然较往年“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数量明显增加,但是整体数量仍有所不足。同时随着我国扩张政策的全面实施及医学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使“双师双能型”教师匮乏与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增之间矛盾问题严重化。另外,因为医学院的多数教师为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出于对职业规划、薪资等方面因素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医院[5]。因此医学院校长期面临师资来源单一、来源渠道不畅等问题。且医学教育涵盖诸多理论知识,因此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缺乏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医学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效果并不理想[6]。

2.2 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

结合现状分析,医学院校任职的专业教师均为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其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因为工作经历、临床经验不足,因此整体实践能力较差,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与全面,对教学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为弥补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始引进临床医师或专业人员在学校兼职教师[7]。因为这部分专业人员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教学阶段能够生动形象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但是医院工作强度较大,专业人员的工作繁忙,因此无法有较多的精力、时间用于备课、授课及教学方法优化方面,其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提升[8]。因此医学院校仍需要重视对“双师双能型”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主要标准为具备教师与医师相关职称证书,但是针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明显不足,未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多数教师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缺乏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实践操作有所不足,获得实践学习的机会较少,难以得到锻炼,导致教师的实践能力不佳[9]。

3 “双师双能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双师双能型”教师实践能力是确保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知识、技能去解决行业、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在技术服务、科研开发、专业建设等多个方面的能力[10]。无论如何定义“双师双能型”教师,其总体要求均为确保教师兼具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对实践性、操作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及社会对综合型专业人才需求的提高,因此“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实践能力需要持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及教学能力,也就是注重教师专业实践经验、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培养[11]。因此加强高校对“双师双能型”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探索出适合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路径十分必要。

4 医学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措施

4.1 建立完善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制度

对医学院校而言,需要结合“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工作情况、学历、职称等,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12-13]。医学院校需要积极构建完善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制度,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为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制度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4.2 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措施创新力度

医学院校需要全面整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师资等教学资源,建立实践与理论全面融合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加强对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教学资源的利用,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建立完善的学习平台,以提高其实践能力[13]。对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专兼职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无课时间前往医院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对青年教师来说,可以安排其自附属医院接受临床实践锻炼,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帮助其掌握新技能,并且将其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医院专业人员职称和教学工作量挂钩,积极引导附属医院双职称医务人员参与学校教研活动,鼓励其参与学校教学技能竞赛[14-15]。在这一双向流动的模式下,必然能够有效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定期在校内组织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将其作为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主要举措[16]。定期组织校、系两级教学实践技能竞赛、信息化教学技能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建立访学研修机制及学习汇报、反馈机制,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前往其他高校、医院进行学习,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17-18]。最后,需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在政策层面,需要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评定标准,为处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教师提供明确的目标与发展思路。无论是“双职称”还是“双素质”,均需要明确规定转型教师的要求。学校在管理方面也需要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学识及经验。学校需要通过定期实训等方式为教师转型提供支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4.3 建立完善的激励与考核机制

由于教学工作获得的经济收入与临床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很多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专任教师流失严重,医学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匮乏。同时“双师双能型”教师承担工作压力较大,任务繁重,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为其在职称晋升、学习进修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优惠待遇,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19]。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需要将技能、实践能力的考核纳入考核机制,作为重点考核内容,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20]。

4.4 推进产学共进机制,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水平

①完善政府引导制度,积极构建引导平台,各级部门需要加强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出台相关制度措施,建立发展平台,实现医学院校资源和医院资源的融合,建立合作发展模式,将“双师双能型”教师作为双方合作发展的人才资源。②医学院校需要积极对接医疗服务机构,掌握行业发展前沿和需要,提供人才助力和资源保障,建立双向沟通的平台,强化产学合作,提高“双师双能型”的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医学院校需要充分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创新性培养方案,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

猜你喜欢

双能双师医学院校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引培并举多元平台打造“双能”型专业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