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练、赛”一体化视域下关于“赛”的思考

2023-01-02吉顺西

体育教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体育比赛老狼动作

文/吉顺西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构建“学、练、赛”的教学理念,倡导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1],其中“赛”不仅仅是指体育比赛,也包括体育比赛(游戏)形式的小竞赛,非常贴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赛”有传授知识、健身、教育、娱乐等特性,能提高学习课堂学习的兴趣,有效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赛”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单一运动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技能的掌握与巩固,同时培养团结互助等良好品质。现今体育课堂教学中虽然非常重视游戏比赛的运用与开展,然而多数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游戏比赛作为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味剂”,而没有注重游戏比赛运用的实效性。笔者就此结合相应的教学案例,对体育比赛(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实效性问题进行剖析与探讨。

一、“赛”的设置是为了促进动作技能的有效学习

在一次学校体育教研课上,一位教师执教《跨越式跳高》时,在基本部分教学时,任课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原地练习了几次前后左右跳小折垫后,就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十字接力跳”的竞赛游戏。先是连续跳过平放的垫子,第一轮四分之一圈,第二轮二分之一圈,第三轮则要求跳过整个圈的垫子。简单评价鼓励后,接着按之前方法要求学生连续跳立垫。整个游戏过程中,许多学生都为了争第一而只顾速度不顾跳的质量,经常出现跨跳、分腿等不符合技术要求的动作,部分体质不好的学生出现了畏惧情绪,而教师只是口头进行了强调但没有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笔者粗略统计,有近40%的学生出现分腿、跨跳等明显错误技术动作,能较好掌握“前脚掌连续快速用力蹬地,落地屈膝缓冲”这一技术要领的学生大约只占50%。

体育学科的本质就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体育比赛(游戏)可以活跃教学气氛,改变单一枯燥的技术动作,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动作技术,促进动作技术的定型,而几乎所有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教学都有丰富的游戏内容可供选择。该案例中任课教师设计“十字接力跳”游戏的本意是促进学生掌握双脚连续跳障碍的动作技能,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体育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因为它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教师组织游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技能。但该教师除了开始的短短几次原地练习后几乎没有相关技能教学,只是在后面的游戏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比一比哪一组更快跳完。这种情况下学生只顾跳得快,哪里还顾得上动作是否正确呢?结果课的实际目标与预设的目标背道而弛。

正如毛振明教授所言:“体育课不反对用游戏教材进行教学,但凡事有个‘本’,有个‘度’。体育课中,运动技能教学就是‘本’,失掉了这个‘本’,体育学科的其他领域目标的实现也就失去了‘载体’。不管组织学生怎样玩,都不能忘了这个‘本’,任何内容的玩都应促进技能教学这个‘度’[2]。”游戏教学只是体育学习的一个载体,教师要通过这个载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运动技能,巩固强化技能。

如果教学中的体育比赛(游戏)过于强调学生自主性,过于“放手”让学生“玩”且缺乏指导,没有技能掌握情况的检查和反馈,那么游戏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该教师能对这个游戏进行如下改进,效果应该会好得多。1.听节奏连续跳,比谁跳得好。教师可采用哨声、掌声等作为节奏,要求学生按节奏连续跳过障碍,节奏快慢、连续跳的距离均可视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游戏后及时进行反馈评价,并组织改进练习。2.小组对比跳,比哪组跳得快又好。四个小组两两对抗,另两组学生作裁判,可采取“一盯一”的形式找不足,如有无动作错误、是否碰到垫子。游戏后同样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3.集体挑战跳。四个小组同时进行比赛,通过增加垫子高度、增加距离等逐步增加难度。此环节的游戏重在巩固强化学生双脚连续跳过障碍的动作技能,在游戏中促进动作的定型。

二、“赛”的设置须是单一身体练习的巩固与延续

笔者在一次市级公开教研活动中观摩一位教师执教“快乐单双跳”,在单双跳、单跳双落的技术教学后安排了一个“跳房子”的游戏比赛。教师在引导示范后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要求学生利用每人手上的两块泡沫垫,小组合作拼成各式各样的“房子”后进行“跳房子”的游戏。学生很快投入游戏,但笔者发现有6个小组的学生都在为摆放怎样的房子而纠结不休,结果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摆房子”上,真正“跳房子”的时间少之又少。虽然教师后来给予了引导和帮助,但等学生开始跳的时候,该游戏环节却结束了。

单从字面上分析,“常赛”中的“赛”是包括体育比赛或游戏,但必须有“技术线”,要让学生在比赛或游戏中巩固动作技能,而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游戏玩乐[3]。现在许多体育课虽然注重体育比赛(游戏)的运用以营造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但有些课往往容易变成游戏课,表面上看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课堂氛围也非常热闹,但很少有学生真正掌握动作技能。因此,体育比赛(游戏)的安排与选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使游戏与单一身体练习结合起来,注重“技术线”和“游戏性”结合的实效性,把游戏作为实现技术线的辅助手段,把技能动作的练习与巩固作为游戏的主内容与目标,方能实现“学练三个一”的真正目的。

该案例中教师安排“跳房子”的目的本是营造活泼有趣的教学氛围,在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的同时通过游戏强化单双跳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巩固,但是由于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摆房子”上,真正练习技术动作的时间就少了,运动量自然上不去,该游戏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只要课前教师事先为学生提供几种“房子”的参考样式,学生“摆房子”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练习的时间自然会增加,这样既保证了运动量,技能动作的练习与巩固也能得到保障。

三、“赛”的设置应充分发挥相应的教育功能

笔者在“快速跑”课中安排了“换物接力跑”的竞赛游戏。刚开始尝试练习时总有些学生出现踩线或提前冲出起跑线的犯规现象,对此笔者进行了教育与强调。开始正式竞赛时仍有学生出现犯规现象,但看到学生兴趣那么高涨也没过于追究,只是说了句“注意规则,不要犯规啊”。最后一次比赛时,笔者突然想到要制定一个奖惩条例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宣布:第四名罚做深蹲起20个,第三名罚做10个,第一名享受其他小组成员的热烈掌声20秒!此条例一出,学生个个“虎视眈眈”,哨声一响加油声此起彼伏,但同时也立即有许多学生向我投诉哪组哪名学生有犯规现象。

比赛结束后,获得第一名的小组欢呼雀跃,落败的小组则心有不甘,纷纷检举第一名的小组谁犯规,而第一名的小组也说其他小组存在犯规现象。但言出必行,加之下课铃声已响起,最终还是强令学生履行奖惩条例,这件事到下次体育课时仍有学生提起。

“体育的本质是造就人,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同时也造就人的心灵”[4]。体育比赛(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有鲜明的规则、激烈的竞争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只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如集体精神与行为规范的培养、合作能力与自信心的提高等),就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在选择或设计体育比赛(游戏)时除了考虑体育性、趣味性,还应考虑到思想性,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提高游戏教学的育人效果。如果只强调体育比赛(游戏)的体育性与趣味性,只重视体育比赛(游戏)如何为技能动作的教学服务,却不能有效利用游戏进行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等,那就会“事倍功半”,导致失去体育比赛(游戏)的教育价值。

本案例中笔者就犯了类似错误,在“换物接力跑”的游戏中没有严格执行规则,失去了对学生进行遵规守纪、公平竞争、诚信等方面的教育机会,给学生形成一种“规则无用”的错觉。所以开始正式比赛时就应严格执行规则,只要有一位学生出现犯规现象,该小组成绩就视为无效;而最后一次比赛中学生向教师反映情况时,教师则应当机立断中止比赛,强调规则并采用“一人犯规全组成绩无效”的执行方式去组织游戏,那样学生对规则与规范的意识肯定会大大加强。

其实体育比赛(游戏)不仅在于全面锻炼身体,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促进其体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情操,发展集体意识和个人才能,培养优良品德[5]。因而,“学、练、赛”中体育比赛(游戏)应始终坚持以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准则,把游戏作为体育教学育人的积极手段,充分发挥体育比赛(游戏)自身的特殊教育功能,更有效地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既自觉地锻炼身体,又从中得到良好的品质教育。

四、“赛”的设置应符合相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一次县级青年教师优质课展示中,任课教师执教内容为水平五“往返跑”,在技术教学过后,教师组织了“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比赛的规则是教师背对学生站在篮球防守限制区内当“老狼”,学生站在教师身后当各种“小动物”。学生问“老狼老狼几点钟”,当教师回答八点至十二点中任何一个时间时,“老狼”就可以出来抓小动物,而小动物只要逃到篮球场三分线外就算安全。

该案例代表了当前体育比赛(游戏)的一种现象:体育比赛(游戏)内容选择的泛化,即是游戏内容的选择不分对象,不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游戏。有的游戏只适合高段学生却让低段学生来做,结果是学生“勉为其难”;有的游戏只适合低段学生却让高段学生来做,结果是学生“不屑一顾”;有的游戏适合男女学生分开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却是男女混合进行,结果是学生“高不成低不就”。本案例中的学生为中学生,对于一些低龄化、幼稚化的游戏早已失去兴趣,“老狼老狼几点钟”便是适合小学生玩的游戏。而且,学生只要跑到三分线外就安全,这对中学生来说难度较低,该游戏也就起不到热身的效果。

可见,在体育比赛(游戏)方式的选择上,适用对象的泛化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率低下。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教师应重视游戏内容的选择,特别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

第一,要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使游戏能够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如小学生的体育比赛(游戏),应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生活味浓、技术含量低的游戏项目(如“拉网捕鱼”“跳房子”等),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第二,要考虑活动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活动能力选择游戏内容,起到趣味性和锻炼性的双重效果。在中学生的体育比赛(游戏)内容中可以适当增加技术含量与运动负荷,如可以选用“运球接力”“传球触人”等一些小球类作为游戏内容,以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和综合活动能力。另外还要根椐男女学生不同生理和心理特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如果游戏内容相同,则要降低对女生力量和速度上的要求。

第三,可以根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在方法与规则上调整游戏内容。如“黄河—长江”“接力跑”等游戏在不同的水平段都可进行,只要在跑的距离、跑的规则方面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即可。

总之,体育比赛(游戏)不但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团结拼搏的精神,只要把握“赛”的体育性与趣味性特点,为运动技能教学服务,锤炼学生意志,并注重发挥其教育功能,就能有效提高体育比赛(游戏)的实效性,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体育比赛老狼动作
吓走老狼的“A”
老狼老狼几点了
老年人观看体育比赛有助于消除抑郁情绪
老人看体育比赛可减少抑郁情绪
“老狼,几点了?”
动作描写要具体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畅聊体育赛事
体育比赛项目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