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赛”一体化视角下运用维度中“赛”环节的构建
——以《足球:脚内侧传接球的运用方法》教学为例
2023-01-02肖锦锋林锡江
文/肖锦锋 林锡江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学练三个一”的教学理念,为了深入实践“学练三个一”,探索“学、练、赛”一体化课堂教学新模式,浙江省宁波市教研室“三江体谈”教研团队组织了一次以《足球:脚内侧传接球的运用方法》为教学内容的线上教研活动。本次线上教研探讨重点是足球脚内侧传接球运用维度中“赛”环节的构建,同时以足球为例,对“学、练、赛”一体化“赛”环节的课堂结构、教学设计谈看法、提建议,对“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赛”环节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学、练、赛”一体化是一个螺旋式反复推进的教学过程[1]。“练”是这个过程的枢纽,“赛”是这个过程的终点,“赛”因“学”和“练”而精彩,“学”和“练”因“赛”而升华,“学、练、赛”交织互动,反复推进,最后融汇成一体,形成一种形式多样、过程生动、目标一致的教学新模式(图1)。尤其在教学单元的运用维度中,“赛”的意义体现的尤为明显。首先,对一节课的学练来说,“赛”是对“学”“练”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检验。其次,对一个单元的学练来说,每一次“赛”是为了改进下一次课的“学”“练”作反馈。再其次,从一个内容学练来说,“赛”是检验项目技能是否掌握的唯一标准。最后,从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学练来说,“赛”是增进健康、加强人际交流的手段(图2)。
图1 “学、练、赛”的关系
图2 “赛”的作用
二、“赛”环节的教学设计原则
(一)以单一身体练习为中心
《纲要》指出,组合练习与游戏或比赛必须围绕单一身体练习。之所以强调“单一身体练习”,是为了避免教师走入“为组合而组合,为比赛而比赛”的教学误区。所以,“学、练、赛”一体化背景下,课堂上的每一次比赛都应体现单一身体练习内容,以运用为目标,通过对单一身体练习进行技术改进或者技术组合,学以致用,提高练习的趣味性、积极性,这才是“赛”环节教学设计的意义。
“单一身体练习”和“单一技术动作”有所不同,但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实际上“单一身体练习”包括了单一技术动作练习,也包括动作组合或成套动作练习。以“足球脚内侧传接球”为例,脚内侧“传球”和“接球”是单一技术动作,“传接球”就是动作组合,“原地传接球”或“移动传接球”是成套动作,所以单一身体练习可以是“脚内侧传球”或“脚内侧接球”,也可以是“原地脚内侧传接球”或“移动脚内侧传接球”,具体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确定的。至于单一身体练习的组合游戏或比赛,就是以课堂学练内容为基础,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对课堂的单一身体练习进行应用化再改进、再组合。比如团队线上展示活动中,水平一的组合练习是“3对1脚内侧传接球+射门”,水平二的组合练习是“4对2脚内侧传接球+射门”等,这样的设计是以当堂教材“脚内侧传接球”为中心,根据水平学段的学生实际进行应用化设计而成的,不同学段“赛”的效果都指向学以致用的目标。
(二)从学生身心实际出发
教师在设计“赛”环节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实际主要包括两部分,即身体实际与心理实际[2]。身体实际就是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水平。课堂上为了避免出现优秀学生“吃不饱”、中低学生“吃不到”的现象发生,“赛”环节必须分层设计,体现因材施教。比如活动中展示的第一节课,教师以学生能力分组,“强、强”与“弱、弱”分别组队,这种练习方式让各种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心理实际即学生的运动心理和学习心理。教师往往关注到小学生好动,喜欢上体育课,但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运动冒进、运动恐惧等现象有所忽视。练习形式单一、趣味性不足、练习难度大小等因素会导致“赛”起不到促学、促练的效果,甚至破坏动作结构,造成运动伤害。所以,“赛”环节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心理,既要形式丰富、趣味性强,又要满足学生求变和适度挑战的心理。
(三)遵循动作技术的运动规律
“赛”实际上是动作技术、运动技能的应用,所以“赛”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运动技术的规律。一些设计看起来花样百出,但如果不考虑动作规律,既不是正常应用,也可能破坏动作结构,造成运动损伤。比如抛接球+脚内侧传接球比快,足球是基于除手部之外的技术性项目,传接球与抛接球组合偏离了项目技术规律。如果硬要自圆其说,可以理解为守门员抛球开大脚,但这种技术基本是运用于正脚背传球技术,与脚内侧传接球的内容又不相符,若强行组合会导致动作变形,很可能出现肌肉拉伤或韧带扭伤等安全隐患。在“三江体谈”教学展示中,四位教师设计“赛”环节,着重抓住“传接球”是控制球、是运球进攻或防守转移的技术特征,围绕“脚内侧”技术要求,设计了原地、移动三对一、四对二、五对三等传接和抢断球练习方式,既重视传接球的身体触控球部位,又强调传接球的方向变换,同时配以射门拓展,遵循了运动项目特征和赛的技术规律,因而比赛真实有效。
三、“赛”环节的“四导推进”策略
(一)以赛导趣——“乐赛”为先
要达成赛的效果,学生喜欢比赛是前提,即运动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重要。为此,“赛”环节的设计要有足够的趣味性,“赛”的内容、方式应富有直观性,“赛”的结果具有挑战性。本次“三江体谈”水平二一课设计的第一个“赛”是三传一抢比赛:三人之间传接球超过5次得1分,传接球5次之内被抢断或失误,则抢断者得2分,被抢者与抢断者角色互换继续比赛。这一比赛办法充分考虑了学生争胜好强的运动心理,而且技术难度、游戏方法比较简单,学生学会脚内侧传接球后都会用,人员角色有攻有守转换比较快,比赛的结果也容易判断,所以学生乐于比赛且积极性高。
(二)以赛导练——“敢赛”为要
比赛有胜负,如何对待胜负,这是“赛”的意义之一。以赛导练,就应让学生有接受挑战的勇气,能比赛、敢比赛。如何让学生“敢赛”,除了让所有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外,“赛”的机制、“赛”的评价,都是学生敢不敢赛的关键。体育课堂中学生能力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对“赛”的评价不能只停留于对胜者的奖赏,对部分经常失败的学生,应该突出做到两点:第一,创设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做到优生更优,困生脱困,通过优化分组、升降要求、调整奖惩来实现。第二,多给予学困生心理层面的关怀,教师应扩大关注面,在巡回指导时对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多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肯定。当学生受到鼓舞取得进步时,其学习内驱力也会逐渐增强,从而克服想赛怕失败的学习心理。
(三)以赛导学——“会赛”为本
“会赛”的定义是用学练所得(知识、技战术)智慧地处理复杂情境中的问题。学会比赛是运用维度课堂中“赛”环节的教学核心,什么样的情境下运用什么样的技术是课堂中要渗透的。以水平二足球“三传一枪”的递进版比赛为例,在“三传一枪”规则基础上,增加了射门得分环节,即三人之间传接球5次可获得射门机会,进球得1分,未进球攻守双方都不得分;传接球5次之内被抢断或失误,则抢断者得2分,被抢者与抢断者角色互换继续比赛。“会赛”的学生在前5次传接球的防守线路和5次以后的防守线路是有区别的,前5次以抢断成功为目标,5次以后以防守射门为目标。如果在抢不下来的情况下,不被进球也能保证自己不失分。这是对规则的理解,也是对形势的判断,更是“会赛”的体现。学生在赛中需要动脑,学会思考。通过“赛”设计创设情境来激化经验的积累促使学生掌握“会赛”的方法,从而达成以赛促学的目的。
(四)以赛导用——“常赛”为终
课堂中教会的是方法,而运动技术是靠不断的练习才得以精进的。比赛或练习仅仅停留在体育课中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为学生从空间和时间上创造“常赛、勤赛”的条件。第一,深入大课间。大课间多组织全员化班赛达到以赛代练,以足球为例,如踩球比多、绕杆运球比快、传球比准等。第二,渗入月月赛。月月(达标)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全员年段赛,包括校运会、嘉年华、亲子赛等,既能打造校园文化,又能为校园选拔体育人才提供参考。第三,嵌入课余生活。学生能在课余生活能自主参与比赛进行体育锻炼是课堂教学的最终期望,第四,加入校运动队。运动能力更高的学生经选拔可参加包括区、市运会、校级友谊赛等。为此,时间上从体育课—大课间—月月赛—课余锻炼—课余训练得以延伸,空间上由班级—年段—校内—校外得以保障,时空双轨并进促成“常赛”的目的。
四、“赛”环节的实施建议
(一)形式需多元,丰盈课课赛
“学、练、赛”一体化下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学练“三个一”的教学构成,决定了每节课都必须设置的游戏或比赛的环节。正因课课有“赛”,才更需要多元的形式来丰盈一体化教学。以运用维度的“赛”环节来说,因为学段的不同,学生技能掌握水平有差异,所以比赛形式的创设需要更加丰富。中低学段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比赛,即为教学内容赛;高学段则将比赛形式贴近生活或实战,即为实境对抗赛。以本次活动为例,水平一的“赛”环节是四人一组“3对1脚内侧传接球+射门得分赛”,四个球门四个方向两两相对;水平二是四人一组“3对1脚内侧传接球+射门得分赛”,一个球门;水平三是9人一组“3对3对抗赛”,3人做裁判。水平一的比赛形式是根据4人一组顺(逆)时针传接球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比赛,为增加比赛效果增加了防守者和射门。水平二的比赛形式则是在4人一组、四点固定三传一抢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无固定点三传一抢比赛。而水平三则模拟比赛现场构建“赛”环节,全场3对3,另有一名主裁判和两名边裁组成,裁判的设定也增加了真实比赛体验感,既加深了对足球规则的理解,又能约束自我动作的规范性。
(二)规则有弹性,促成人人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执教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量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尤其对运动能力相对薄弱或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学生,要切实考虑学生的感受,及时调整比赛方法,促成人人赛。其一,内容有弹性。之于学困生调整相应的比赛内容,以本活动水平二“3传1抢+射门得分赛”为例,学困生则调整为消极防守下的“3传1抢+射门得分赛”,也可调整为“4传0抢+射门得分赛”,进球后全员得分。其二,标准有弹性。以5次传接球获得射门权可调整为3次,或者增加球门数量、扩大球门范围等。通过弹性调整,帮助他们建立信心,体验比赛的快乐,解决优良学生“吃不饱”、中弱学生“吃不到”的现象。
(三)时间有保障,确保层层赛
“赛”环节是“学、练、赛”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一部分,所以比赛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同样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设计需要梯度推进,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达成层层赛。以水平二“赛”环节设计来说,第一层赛,“3传1抢”脚内侧传接球5次得分赛,第二层赛“3传1抢+射门”脚内侧传接球5次后射门得分赛。比赛层级有明显的难度递进,为学生达成比赛的有效性创造条件。想要避免“蜻蜓点水”,充裕的“赛”的时间是前提保障。技术、体能、运用不同维度下构建“学、练、赛”环节的时间配比是有所侧重的。其中,技术维度(动作方法)下学练时间长,“赛”的时间稍短;体能维度(练习方法)下“学”时间短,“练”和“赛”的时间长;运用维度(运用方法)下学练时间短,“赛”的时间长。以“运用维度”来说,“赛”环节的时间大约是15~20分钟甚至更长。正因为时间有了保障,才使得“赛”环节的构建具有可操作性,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时间保障。
五、结语
“赛”是体育教学中学练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赛”的优化设计有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也是提升与检验学生对技术“实战”运用时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核心环节,“赛”的优化设计能真正落实《纲要》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突出“能力为先、用教材教”的新课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