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中关于“赛”的评价初探
2023-01-02练建庆
文/练建庆
在体育中提及“比赛”,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各类运动会上田径、游泳等项目比速度、高度和远度,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比技术的高超程度和合作的默契程度……然而,专业运动员的比赛和课堂教学中的“赛”有很大的区别。同一班级不同学生间的体能、技能差异很大,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很多项目不用比赛结果就显而易见。按照传统的比赛形式和评价方法,部分学生经常以失败告终,且取得胜利的学生也未必能感受到激励作用。如果在新授课中用新学技术进行比赛,采用传统的评价标准也会影响正确技术的形成。如新学前滚翻后就组织前滚翻接力赛,学生为了比速度,比赛时大多采用的还是以前的动作技术,且对刚学会前滚翻技术的学生还存在安全隐患。
选择什么样的形式组织比赛,从什么角度去评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运动技术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呢?以小组为单位的比赛可以忽略个体之间的差异从而激起学生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热情。一般的体育课堂教学中,集合时常用四列横队形式,即根据性别和身高平均分配的随机组合,从统计学角度来说相对公平,可以直接以此为课堂教学比赛的基础分组。选择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让组内个体的成绩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才能激发学生课堂上充分表现的欲望和热情呢?笔者以成绩可直观、方法易操作、胜负不可预测为思考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赛”的方式。
一、比合格率
以前滚翻技术为例,宜应用技术评定。标准不宜过于复杂,否则不易被学生直观区分差异;若教师一个人对每名学生进行技术评定,耗时太多,不便于操作。针对这一类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以组为单位“赛”的评价标准(表1)。
学生可以根据表1这样的标准作出直接判断。假设每组人数相同,则成功人数多的名次靠前。为了提高小组的共同成绩,学生间更容易相互提示、指导、纠错。
表1 前滚翻技术以“组”为单位的评价标准
二、比成功率
跨越式跳高用高度作为评价标准,若按照传统的比赛形式,在一节课中组织一次跨越式跳高比赛,时间不够,即使分成四组,每组也有12人左右,学生学习、练习的时间依旧不足;而且以高度为评分标准,学生又会只关注高度而忽视技术。针对这一类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以组为单位“赛”的评价标准(表2)。
表2 跨越式跳高以组为单位“赛”的评价标准
在第一次课中设计的比赛,把学生比赛的关注点引导到准确的助跑和起跳动作上来,高度并非主要关注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新学技术,而且为了提高小组的共同成绩,学生间也会相互提示、指导、纠错。
在第四次课中,学生学习了完整的技术,跳高的技能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有了一定的挑战欲望。为此,笔者结合跳高的比赛规则(第一名高度相同时通过升降高度进行决赛)和举重比赛规则(每个运动员可以试举3次)设计比赛方式,既满足了学生的获胜心理,又控制了比赛时间。最后可以通过统计各个高度人员的数量或个人高度的总和来确定小组成绩。
三、比积分总均分
以跳远课的比赛形式为例,贾齐教授在《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方法论》一书中介绍了“目标跳远”案例。
“目标跳远”的操作方式及规则:1.按照从哪里起跳即从哪里测量的方式测定每个学生急行跳远的最远距离。2.以每个学生最远距离的80%(或90%)作为各自的目标距离。例如,某学生的最远距离为4米,那么该学生的目标距离则为3.2米(或3.6米)(图1)。
图1 “目标跳远”计分方式
准确起跳是跳远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然而学生在学习、练习中更多关注跳的远度,因此设计比赛规则时将准度作为第一考量标准,适当结合远度,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将准确的踏板起跳作为练习的重点。为了便于操作,笔者对“目标跳远”事例的操作方式进行了改动,以全班学生跳远成绩的中间值画出30厘米宽度区域作为跳准的目标。在这种比赛规则下,即使跳远能力不够强的学生只要做到起跳准确也可能得到3分,跳远能力强的学生,起跳不准确可能仅得2分、1分,每个学生都可以为本组争得最佳成绩。得分的不确定性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提高小组共同成绩,学生间更能积极地相互观察和提示。
四、比小组最低值
在耐久跑教学中,由于生理差异,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跑的距离越长越有可能被“套圈”,被“套圈”则是学生在耐久跑练习中最差的体验。
贾齐教授在《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方法论》一书中提到的“往返耐久跑”启发了笔者的思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远度同时起跑,跑向目标点,在设定好的信号响时回到起点,然后继续下一次往返……学生几乎同时起跑,就不存在“套圈”的问题(图2)。
图2 往返耐久跑方法
在课堂实践中发现,最初学生很感兴趣,练习几次后就有学生主动选择更近的距离,这样便可以轻松地完成任务。为了能让每个学生在练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让每个学生的成绩在小组都有价值,笔者设计了“团队往返耐久跑”比赛。
利用足球场的底线和中线做往返标志线,根据球场大小计算出大约500米的距离(学生出现极点后让他们坚持10~20秒的时间)的往返次数,四组同时出发,以各组最后一名到达终点的时间确定名次。第一次比赛往往达不到预期,学生只关注自己的成绩,没有注意到规则中实际是最后一名学生的成绩决定小组名次。经过提示后,学生开始出现组内协作,从速度快的学生为速度慢的学生陪跑鼓励,发展到“左右拉、后面推”,组内成员为最慢的学生助力加速。提供助力的学生相当于做抗阻力跑,速度降了但锻炼效果没降;被助力的学生体会到了更快的速度,会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以锦标性和甄别性为出发点的“赛”是习惯性思考,这也是常态的“赛”的思维起点。团队分组“赛”的方法,突出体现了“让每个学生的成绩对比赛结果都有影响”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据此理念设计的比赛方式和评价形式可以实现“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提升”的“两全”教育目标,从而更大可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这是对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