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研究生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探析

2023-01-02李盼盼邢晓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8期
关键词:奖助学金资助研究生

李盼盼,邢晓辉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生资助内容也在发生着改变,制度的变化、政策的倾斜给研究生及研究生教育管理等带来不同程度的益处,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有待解决。具体阐述如下:

1 目前研究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生对资助政策认识不足

该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学校资助政策本身认识不足。研究生一年级与研究生二、三年级的奖学金评定方式有所不同,研一奖助学金评定按照学科门类对初试成绩进行排名,研二、研三主要依靠科研、学习成绩等综合排名。另一方面是对资助政策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各级各类资助的实质是保障研究生能够顺利完成自身学业,而现阶段的研究生感恩意识淡薄,把资助默认为是国家、学校应该、必须提供的,出现了“等”“靠”“要”等功利主义思想,并未认识到资助本身的激励作用和育人功能。

1.2 奖助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我校研究生奖助资金来源渠道主要以省财政厅、学校两大来源为主,地方财政、企业等未参与进来。学校拿本科生缴纳的学住费来填补研究生的奖助。由此可见,研究生奖助资金来源太单一,除了省教育厅专项经费之外,学校没有其他渠道来源,不够多元化,不能分担学校自身承担的压力。

1.3 奖助学金评定标准难以量化

目前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正在由一级管理推向二级管理,研究生工作部虽然制定了奖助学金的评定细则,但是二级学院与学院之间专业有所不同,加之又有学硕和专硕、文科与理科之分,在科研、学术成绩量化方面又会有不同。学院在评定过程中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某些材料加分有别,普适性差。此外,对于思想品德评定只是笼统的几句话,没有明确标准,在实际评定中只有参加相关活动给予加分,对于违规违纪的情况却未有扣分,这就导致奖助学金评定难以用量化的标准约束学生。

1.4 对奖助学金等发放后期关注不够,资助育人效果差

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公示后,进行审核、签字、确认、提交、发放。由于重前期轻后期,对资助后期工作关注不够,未对研究生进行资金的合理分配、保管以及金钱观树立等教育,不能有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轻易把奖助学金等用于整容、高档产品消费、吃喝玩乐,甚至遭遇网络诈骗等。资助育人效果差,不能有效发挥高校资助“指挥棒”的作用,难以引导和激励研究生进行科研学习、科学创新,提升个人综合素质[1]。

1.5 发展型资助理念难落实

由于研究生奖助学金来源渠道单一,资助体系内容包含国家、省市要求的项目之外没有其他资助类型,不像本科生除此之外还有国家励志奖学金、建档立家学费减免、地方、企业等支持的其他资助类型。我校没有设立为研究生未来发展相关的资助类型,虽然资助人人皆有,但未真正落实到助力学生个人能力发展上,没有开发多元化的资助内容与多样化的资助形式,未将时代要求、国家需要与研究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相结合,这就导致难以落实发展型资助理念的实现。

2 解决研究生资助工作问题的有效措施

2.1 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政策宣传

为加强研究生对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了解与认识,将政策宣传作为常项工作。结合线上线下两种宣传方式,畅通信息渠道,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让研究生早知道、早思考、早准备。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研究生处官网、研究生论坛、班级微信群等,发布资助相关的内容及评定要求,提供多元化的奖助政策信息供大家了解、学习。线下抓住不同的时间节点,例如研究生入学、奖助学金评定之前等时间节点,制定、发放研究生奖助评定制度手册、宣传页等[2]。还可以组织班委等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对奖助学金评定标准解读及注意事项讲解,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的同时也可以在班级里给普通学生做好解释工作。

2.2 发挥社会合力,积极探索资金来源

以往省级主管部门都是按照上一年学校研究生总人数的比例确定省拨人数、金额。建议省级部门在以后划分比例时,能够按照本学年研究生总人数划拨奖助学金的比例,这样能将当年新增研究生人数考虑在内,扩大省发人数、金额,这将减少学校承担奖助学金的压力。此外,高校也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经费筹措,联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校友联系发展等。一方面构建长期合作的模式,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建立人才输送的平台,扩大地方院校在当地或者企业间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设立杰出校友奖学金或成立校友基金会等方式拓宽经费来源,不仅为研究生提供更多获得奖助学金的机会,也能争取稳定的奖助资金来源,为研究生培育工作提供可靠、有力的保障[3-5]。当然,在此基础上,学校也要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办学特色,吸引外界的关注,进行专业、特色项目引资等来注入研究生奖助学金发放中。

2.3 规范奖助学金评定细则,完善工作机制

要想解决奖助学金评定中难以量化的难题,一方面,要加强推进一级管理向二级管理的步伐,早点实现二级管理,这样各学院针对自己学院内部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学院、专业的评定细则,掌握学院自身的话语权、主动权。另一方面,在未实现二级管理的模式前,研究生工作部作为研究生日常管理部门,应积极、全面的了解研究生的现实需求以及研究生导师等相关人员的建议想法等,加入学生—管理者之间的互动机制、监督管理。规范研究生各类奖助评定制度,哪些评定指标是缺一不可的,哪些评定指标是模糊的等,管理者要删繁就简,科学量化评定指标,避免流于形式的评定,改变“唯论文”“唯分数”“唯奖励”的普遍现状[4]。

2.4 持续关注,落实资助育人实效

为将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规范研究生合理、正确使用奖助学金。一方面可以召开动员大会,宣讲资助的重要意义,寻找正反面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学习观看,号召学生自觉主动签署个人承诺书,承诺合理、规范使用奖助学金,真正发挥育人实效。另一方面,建立研究生奖助学金使用监督、追踪制度[6]。安排学生干部、党员干部、普通学生对班级学生进行监督,畅通反馈渠道。对未合理、正确使用奖助学金的学生建立资助档案信息记录,在下学年奖助学金评定中思想品德部分酌情降低评定分数,如果后期存在有违规违纪的学生,有权追回发放的奖助学金。除此之外,也可以将奖助育人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奖助工作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品质的培养,提升资助育人效果[2]。

2.5 提高站位,贯彻“发展型”资助理念

早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就提出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多面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7]。因此,在日常资助管理工作中,不能只停留在物质资助,要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开展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资助项目。例如设立专项基金、开展“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研究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等。或者开展校外的专业实践活动、志愿公益服务活动等,使受资助研究生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着力培养研究生自立自强、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8]。除此之外,管理部门也应加强调研和学习,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做法,提升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

3 结语

研究生资助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庞大的体系,要实现圆融的发展,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多元治理,共同做好研究生资助工作的设计者与执行者,才能更好地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回馈国家和社会。以上内容为笔者个人想法,以期为研究生资助、教育管理工作及同行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猜你喜欢

奖助学金资助研究生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现行高校奖助学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高校要优化奖助学金的惠民效果
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对班级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