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团队组建实践
2023-01-02万铮
万 铮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0 引言
所谓教师教学团队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旨在通过合作机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正式群体[1]。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其指出要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方案高瞻远瞩,立足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团队的组建及运行实践指明了道路。本文结合了笔者担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期间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经历,阐述了对高校教师教学团队组建、运行研究与实践的一些思考。
1 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1.1 制度不健全
长期以来,教研室都是作为高校基层教师教学团队,是按照学科组建而来。作为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教研室实际管理范围有限,无意愿也无精力建设自身管理制度,更遑论基于共同目标,凝心聚力,打造持续优化的教学团队。教研室主任作为基层组织负责人,更多的工作是由上而下担任上级向基层教师的传话筒,由下而上负责统计教师的各种数据。还有很多教研室主任是从基层教师中走出来,作为基层教学团队负责人,缺乏相关管理手段。
1.2 结构不合理
团队结构合理指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特长互补,在能力、年龄、职称、学位、专业、类别和“双师”比例等方面都有着合理的组合和搭配[3]。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二是企业横向流入。前者虽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4]。但是欠缺企业一线生产经历,而高职学生强调的正是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教授内容比较空洞、欠缺底气;而后者虽然具有企业经历、但是缺乏教学方法和技术,导致教学效果有限。也有的教师团队两类教师都有,但是在一起却没有产生化学反应,归根到底还是教学活动对于教师来说基本属于个体劳动,即无须他人协作也可完成,因此很多老师上课才来,下课就走,同一教研室的老师之间相互也少有交流。
1.3 校企合作不深入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主线[5]。如果双方缺乏利益共同点,难以形成双赢局面。作为企业,利益、成本、性价比始终是第一需要考虑的因素。而校企合作,更多的是需要企业拿出社会责任感,长期进行投入,才能得到回报。很多小型企业,生存才是首要课题,不情愿真金白银拿出干货进行校企合作。因此,很难找出一个合作模式让校企双方都满意,也许一个地区、一所院校行之有效的模式,由于地区、学校的差异,换到其他地方就不尽如人意。另外学校、企业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实体,在沟通方式、办事流程上并非同步,制度上也颇有差异,导致校企双方在合作上存在温差。
2 教师教学团队组建实践
2.1 团队建设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各大职业院校纷纷加强了“双师”教学团队的建设。笔者认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其意义不仅仅是指每个老师具有双师资质,而且包含整个团队应按“双师”规格进行建设,不仅包含老师素质,还应包含团队制度、团队组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属于交通物联网专业群,作为基层的教学组织,其建设应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及资源来制定。本专业教学团队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一是大力邀请企业一线员工加入教学团队;二是积极向学院争取引进高水平人才;三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四是通过引进企业真实案例,组建校企混编队伍。目前,本专业在学院政策引领下,通过积极引入中兴通讯等知名企业,开展产教融合、专业共建的先进教育教学模式,由中兴通讯主导ICT行业创新基地的工程师常驻学院,并与本校教师组成混编团队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
2.2 资源整合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形成命运共同体[6]。目前在“双高”建设的春风下,本专业也投身到学院如火如荼的建设活动中。建设活动以校企合作为框架,内容包含实训室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这些建设内容不仅仅是资源的堆砌,而是服务于专业将来的发展,服务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建设,一来促使本专业教师深入学习行业内的先进技术;二来在建设过程中,和企业员工共建校企混编队伍,双方共同进步。比如学院建设的数字交通产业学院,就是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交通运输行业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交叉融合的重要举措。校企双方共同搭建管理平台、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
2.3 课程优化
由于近年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紧缺,尤其交通行业智能化的高速发展,对具备交通背景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十分迫切;通过大量的调研,并与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深入交流,发现现实存在着“企业招聘难,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对能力要求不一致的问题。
本专业按照“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思路,提取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确立课程模块、分解教学单元、重构了基于能力本位的FPMD课程体系。“F”模块——指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是基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而由学校层面统一规划的公共通识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重点关注学生的通用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思政课、体育、军事、心理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发展规划、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英语、数学、大学语文等。“P”模块——指专业群基础课程模块,由专业群统一规划,体现与产业岗位群对接,重点关注学生专业通用知识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M”模块——指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由各专业规划,重点关注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D”模块——指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由学生自选,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同时对接1+X传感网应用开发课程体系,真正做到书证融通。
对应到教师团队的建设上,做到不因人设岗,而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展开师资培训及人才引进。
2.4 思政建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因此,在教师团队的组建实践上,老师的思政水平至关重要,如果老师的师德师风优秀,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在实践中,很多学院采用了混编团队的方式,老师来源不仅有本校教师还有企业员工。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混编团队的优势,让校企双方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避免一些不良思想沉渣泛起、死灰复燃,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组建和实践中,一定要做好思政内容的建设,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课程要融入思政建设内容,同时教师混编团队也要扎牢思想的篱笆,积极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
3 结语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建设高质量的高校教师团队,并且其制度、策略为可持续发展。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为基层的教学组织单位,不仅仅是把教师堆砌在一起,更应该通过制度建设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坚实的战斗队伍,以校企合作为框架,共同推动三教改革和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