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喻清和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经验

2023-01-02何欣桥指导喻清和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清肺肺气健脾

何欣桥(指导:喻清和)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中医科,广东佛山 528315;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广东广州 510120)

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反复发生的化脓性感染,可导致中小支气管反复损伤和(或)阻塞,致使支气管壁结构破坏,引起支气管异常和持久性扩张。支扩患者临床可表现为慢性咳嗽、大量咳痰和(或)间断咯血、伴或不伴气促和呼吸衰竭等轻重不等的症状[1]。支气管扩张症可分为先天性与继发性两种。先天性支扩较少见,主要由先天性支气管发育缺陷引起。继发性支扩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为支气管感染和支气管阻塞[2]。我国学者2013年发表的7省市城区40岁以上居民的电话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2%(135/10 811)的居民曾被诊断为支扩,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5%(65/4 382),女性患病率为1.1%(70/6 429)[3]。支扩患者随着年龄增大、体质变弱、免疫功能降低而容易感染,可致支扩急性加重,出现发热、喘息、气促等。若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发展为呼吸衰竭,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由于支气管扩张容易出现反复感染,且非可逆性,病程长,往往伴随患者终生,特别是两肺广泛扩张的患者,其对肺功能和肺组织的影响更大[4]。故支扩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难治病之一。支扩现代的医学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抗生素、化痰药物、免疫调节剂、其他药物)、物理治疗和体育锻炼、外科治疗等[5]。反复使用抗生素易致多重耐药菌感染,不良反应增多,故药物治疗效果不如人意。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医药能够有效改善支扩患者的咳嗽咳痰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中药在支扩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6]。

中医学认为本病可归属“咳嗽”“肺痈”“咯血”等范畴[7]。《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曰:“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张仲景对此病的描述,基本符合支扩的临床表现。喻清和主任医师(以下简称喻主任)为国家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广州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中医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5年,在肺系疾病的临床诊治上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喻主任认为支扩的病位在肺,涉及脾肾,与胃肠亦相关,痰、热、瘀、虚为其病机要点,且常兼夹并存。因此,喻主任认为支扩的辨治应扶正祛邪并举,上下同治。治疗上注重“清热化痰,通络祛瘀”,同时“补肺健脾,温肾固本”,兼顾“肺脾肾”三脏虚损。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兹将喻主任治疗支扩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支气管扩张症病因病机

1.1 主要病理因素为痰中医理论认为,痰的产生缘于肺、脾、肾、三焦等脏器功能失调,是水液代谢异常而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痰既为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证治汇补·痰证》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于肺,阻塞气道,郁久化热,痰浊阻滞气机,血行不畅而成瘀,形成痰瘀热互结,日久伤及血络,可致咯血。痰为阴邪,痰邪为患致使支扩病势缠绵,病情错综复杂。喻主任认为,支扩治疗之关键在于治痰。痰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瘀痰、顽痰之不同,临床可分别采用清化热痰、温化寒痰、燥湿化痰、润肺化痰、化瘀化痰、补肾化痰等方药治疗。临床治痰需重视肺脾肾三脏的调治,健脾贯穿全程,发作时清肺为要,稳定期调补脾肾为主。

1.2 病机以痰热瘀为标,肺脾肾虚为本喻主任认为痰热瘀为支扩病机之标,尤以急性加重期明显。支扩急性加重期痰热瘀的产生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郁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酝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灵枢·痈疽》篇提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中医认为,“久病必虚”。支扩患者长期反复咳嗽、咳痰,甚至咯血,损伤肺络,使肺气亏虚。脾在五行中属土,肺属金,土为金之母,肺虚日久,子盗母气,则脾虚。肾属水,金为水之母。肺脏虚损,则母病及子,令肾气受损,形成肺脾肾三脏虚损局面。故喻主任在治疗支扩时采取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并举。治疗主张清热化痰、祛瘀通腑以治标,调补肺脾肾三脏以治本。临证时寒热兼顾,攻补兼施,强调攻补及轻重缓急的时机选择,不矫枉过正,也不助邪为虐。并强调支扩患者稳定期的调护:注意饮食调节,避免生冷寒凉食物,以免损伤脾阳,化生痰湿;及时添减衣物,防止外邪入侵,引动伏痰;适当运动,作息规律,提高机体抵抗力。

1.3 与胃肠关系密切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肺热壅盛,失于肃降,可致大肠传导失职而大便秘结。《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认为:“凡治肺痈病,以清肺热,救肺气,俾其肺叶不致焦腐,其生乃全。故清一分肺热,即存一分肺气。而清热必须涤其壅塞,分杀其势于大肠,令秽浊脓血日渐下移为妙。”《素问·咳论》有“聚于胃,关于肺”的经典论述,认为胃以和降为顺,胃气挟热上逆犯肺,亦导致肺失宣发与肃降,出现咳嗽。若患者见腹胀、大便不通,喻主任常用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或药用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泻血分之壅滞,兼有止咳平喘之效。若支扩大便不通患者兼见咽喉红肿,选用牛蒡子以润肠通便,同时可利咽散结、解毒消肿。若支扩患者见嗳气呃逆、反酸等胃气上逆证,选用紫苏梗以宽中行气,化痰降逆;嗳气反酸较甚可采用海螵蛸、代赭石以降逆制酸、和胃通腑,从而使肺气宣降正常。

2 治疗支扩需痰瘀热同治,肺脾肾兼顾

喻主任根据多年治疗肺系疾病临床经验,认为治疗支扩需清热化痰、祛瘀通腑以治标,调补肺脾肾三脏以治本。

2.1 化痰为要,调肺宣降治疗支扩患者,喻主任喜用千金苇茎汤(苇茎15 g,冬瓜仁15 g,薏苡仁15 g,桃仁10 g)以化痰降肺。方中苇茎为君,其性甘寒,善清肺热,《本经逢源》谓苇茎“专于利窍,善治肺痈,吐脓血臭痰”,为治肺痈必用之品。冬瓜仁甘寒润滑,上能清肺化痰,利气宽胸,下能润燥通便,清上彻下,肃降肺气;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金之热,下利肠胃之湿,二者共为臣药。《本草纲目》认为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桃仁苦甘平,既能活血逐瘀消痈,又能润肺降气而止咳平喘。若患者咳嗽痰多黄稠,临床常加葶苈子、前胡、浙贝母、海蛤壳、鱼腥草、桑白皮加强清肺化痰;若咳嗽痰多色白,可选用紫苏子、白前;若见咳嗽咳痰,呼吸不畅,酌用紫菀、苦杏仁以止咳化痰平喘;痰难咳出者,则用桔梗配伍甘草以开宣肺气。

2.2 运转中焦,固本祛邪支扩患者久咳,肺脾肾均虚。若见气短,动则汗出,纳差,便溏,舌淡红,苔薄白,则加“四君子汤”以健脾益气,运转中焦。喻主任临证也常用五指毛桃,因其可健脾补肺,且药性平和,不会助阳生热。若热邪已去则选用黄芪,加强益气补肺,固护肺卫。若患者无明显气虚临床表现,仅有脉象细弱,则配伍黄芪、党参健脾益气,以培土生金。若患者伴见舌苔黄腻等脾胃湿热证,此乃因脾失运化,湿热之邪易生痰所致,临证时可选用岭南药材布渣叶、火炭母以清热利湿,湿去则无以聚生痰浊,同时脾的运化得以恢复。布渣叶味酸,性凉,归脾胃经,具有清热消滞、利湿退黄、化痰之功[8]。火炭母味辛、苦,性凉,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等功效[9]。

2.3 化瘀止血,气血同治支扩患者临床表现除咳痰之外,还可见咯血。一旦咯血,患者容易紧张,可致肝气不舒,横逆犯肺。支扩患者若见咯血,兼见心烦急躁时,可酌加疏肝理气、凉血散瘀之品,如佛手、白芍、赤芍、郁金;若伴见胸痛、舌淡暗者,加郁金、赤芍、瓜蒌皮以通瘀和络。支扩咯血患者血色鲜红者,可选用仙鹤草、血余炭、茜草根、生地黄炭、白茅根等;若见血色暗红或瘀红,可加三七粉。喻主任认为,支扩咯血,治血同时也要补气,临床常用黄芪、党参,若血热明显则用五指毛桃易黄芪。五指毛桃补气以摄血,同时可行血而不留瘀。

2.4 化痰纳气,补肾扶正支扩患者病程长,多久病,且反复被药物攻伐,如抗感染的西药,清热解毒或清热化痰的中药,均可伤及机体正气,直接伤脾,由脾及肺,日久及肾,导致肾气不足或肾精亏虚。肾虚在痰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10]。肾阴不足,虚火内生,炼液为痰;肾阳不足,阴寒内生,水泛为痰。肾虚不能纳气,临床可见患者气短、气促等,用药可选淫羊藿、山茱萸等,以补肾化痰,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提高疗效。支扩肾虚患者若以白痰为主,则淫羊藿可用15 g;若见黄痰,则淫羊藿用小剂量的5 g,以微微补肾助阳。山茱萸可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3 病案举例

患者黄某,女,55岁。患者因“反复咳嗽、咳黄痰10余年,加重1个月”于2020年11月13日初诊。患者此前反复咳嗽、咳痰,痰多,黄痰,自觉气短,疲倦乏力感,无气喘。曾于广州及顺德大良等医院诊治,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服用中西药(具体不详)治疗,但咳嗽咳痰仍反复。2019年8月30日曾因肺部磨玻璃结节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肺腺癌。近1个月以来,患者咳嗽加重,痰多色黄,经人介绍来诊。刻下症见:咳嗽、咳痰,咳黄痰,无鼻塞流涕,有反酸嗳气,无胸闷,无胸痛,疲倦乏力,胃纳可,大便烂,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否认既往高血压、肝炎等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晰,咽部稍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胸廓对称,心率80次,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湿罗音。辅助检查:2019年8月19日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胸部CT检查,结果提示:左上叶舌段、左下叶背段、前内基底段及右下肺后基底段多发支扩并感染;左肺多发小结节,部分钙化灶,部分较前增大,部分大致同前,考虑炎性肉芽肿可能性大;右上肺尖段混杂磨玻璃结节较前变化不大,考虑早期肺癌可能性大。2020年6月11日于上述医院复查胸部CT,结果提示:右上肺切除术后改变;左肺、右下肺外基底段多发小结节大致同前;左上叶舌段、左下叶背段、前内基底段及右下肺后基底段多发支扩并感染,其中右下肺感染较前稍增多。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伴感染;肺癌术后。中医诊断:咳嗽(肺脾两虚,痰热内阻)。治法:清热化痰,健脾益肺。处方:紫菀15 g,苦杏仁15 g,前胡15 g,桃仁10 g,桑白皮15 g,炒葶苈子15 g,苇茎15 g,薏苡仁15 g,鱼腥草15 g,紫苏梗10 g,海螵蛸15 g,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5 g,黄芪15 g,甘草5 g。7剂,水煎服,以5碗水煎至1碗半水,分两次于早晚饭后服用。

2020年11月20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咳嗽减少,痰量减少,黄痰,痰难咯出,无气喘,胃纳可,无反酸嗳气,无鼻塞流涕,疲倦乏力较前好转,大小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由于服药后症状减轻,咳嗽减少,继续守上方,去紫菀,加桔梗5 g,加强宣肺排痰。共处方7剂,煎服法同前。

2020年11月27日三诊。患者服药后咳嗽少,仍有黄白痰,难咳出,大便不畅,质烂,睡眠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中医辨证为咳嗽(肺脾两虚,痰浊夹热)。方药:苇茎15 g,薏苡仁15 g,炒葶苈子15 g,苦杏仁15 g,前胡15 g,浙贝母15 g,桑白皮15 g,鱼腥草15 g,紫苏梗15 g,海螵蛸15 g,煅龙骨30 g,党参30 g,茯苓15 g,白术15 g,黄芪15 g,甘草5 g。共处方7剂,煎服法同前。

患者服药后间有咳嗽,咯少许黄白痰,大小便正常,症状明显减轻。随诊至2021年10月,间断于上方基础上加减调治,患者症状无明显加重。

按:患者反复咳嗽、咳痰,久咳耗伤肺气导致肺气亏虚,子盗母气,则脾气亏虚,脾失运化,湿浊内生,湿聚成痰,痰浊郁久化热,形成痰热。痰热阻于肺,肺气不利而为咳嗽,咳黄痰。痰浊阻滞中焦气机,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犯肺,也可导致咳嗽。治疗采取清热化痰、降逆止咳、健脾补肺之法,切合病机,故而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处方以千金苇茎汤加减。苇茎甘寒轻浮,善清肺热,为肺痈必用之品;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肠胃而渗湿;桃仁活血逐瘀,可助消痈;葶苈子泻肺祛痰,降气利水,破坚逐邪,通利水道;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紫菀、北杏止咳平喘。在运用清热化痰的同时,采用白术、茯苓、党参配伍黄芪以健脾益气,杜生痰之源;同时可培土生金,益气补肺。本方之所以能取得速效,一是肺胃同治,调节肺之气机,使肺气肃降功能恢复;二是肺脾同治,清肺健脾并举,体现在治痰,则清肺化痰与健脾绝痰相得益彰。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复常脾之运化,水湿运化正常,痰无所生。中医理论认为,“百病皆由痰作祟”。痰为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异常而产生的一种病理性产物。治痰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不治而自去。喻主任运用“扶正祛邪,调平阴阳”的理论治痰,故治疗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清肺肺气健脾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人到中年补肺气
人到中年补肺气
清肺茶
调肺气先要通鼻窍
“清肺食物”真能清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