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管理在新生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022-12-31田鹏艳孙文娟杜少华
田鹏艳 孙文娟 杜少华
(山东省乐陵市妇幼保健院 山东 德州 253600)
在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生儿健康,影响新生儿护理质量同时,会增加患儿家长应激情绪,增加护患纠纷发生风险,影响新生儿科护理形象,所以应该加强对其护理质量的管理,这一点已成为业界人士的共鸣。近年来PDCA已在新生儿科护理管理过程中得到了广泛性的应用,并获得了比较好的成效[1]。本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之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患儿100例为背景,观察实施PDCA管理对提升新生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的效果,旨在为相关领域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之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患儿10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24例,出生时间在1~26d之间,平均日龄(5.32±2.16)d;观察组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22例,出生时间在1~25d之间,平均日龄(5.28±2.21)d。组间患儿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我院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共28名,分为两组对100名患儿进行护理。两组护理人员的年龄与学历等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管理,观察组行PDCA循环管理,其内容包含:(1)P(计划)阶段:结合既往新生儿病房护理结果分析,包括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留置针保留时间、院内感染、住院时间等,分析护理质量影响因素,总结原因包括:①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差,对护理重要性重视程度不足,对客观条件较差患儿操作缺乏耐心;②无菌操作基本操作不规范;③缺少血管保护意识,输液完毕封管管理不善;④预防护理管理观念不足;⑤医院感染认知水平不足;制定护理管理措施,包括加强护士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分层护理培训、护士长护理质量监督、现场护理指导、提升基础护理技能,并在开始管理前配置好护理人员,召开全科动员大会,使每一名护理人员均明确其目的与实施方法,引起人们的重视;(2)D(执行)阶段:明确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明确护理工作中有哪些重点,根据护理重点制定计划,以提升计划的科学性。计划实施:①组织讨论:组织NICU全体护理人员开会,以制定的护理管理措施为基础,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医院实际情况分析护理管理方案可行性,并修改护理管理方案,保证护理干预可行性,经过开会讨论达成共识,提升护士参与感及自我监督管理能力;②护理培训:每月进行1次基础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培训,利用分层教育方式展开培训,包括静脉穿刺、无菌操作、封管管理等;培训中组织护士自由讨论,分享日常护理经验,对护理技能较差者,由护士长或护理技能良好者亲身示范指导,提升护士基础护理技能;要求全体护士能够站在患儿、家长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现场模拟演练,包括模仿患儿家长不同护理需求,利用婴幼儿模型模仿患儿出现的各种症状,提升护士综合护理能力;③严格消毒隔离:以“5S”管理法,严格管理新生儿病房环境,制定严格探视制度,减少病房内医护人员数量;④静脉穿刺置管规范性管理:规范静脉穿刺护理操作管理,首次穿刺时选择粗、直血管,回血后平行送入套管至管路完全进入血管后,粘贴透气贴固定;封管中生理盐水≥5mL,若末次输液为高渗液、刺激性溶液,则应用10~15mL生理盐水封管,或在不影响治疗效果基础上,将高渗液、刺激性溶液提前输液,减少静脉刺激,延长套管留置时间;⑤强化护理监督:加强工作质量控制,利用指标标准对护理行为进行约束,如工作目标、考评标准以及季度计划等,以激发起工作积极性。利用监督与指导等方式纠正错误护理行为,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3)C(检查)阶段:建立质量考核团队,从护理工作中查找问题与错误,明确其中的薄弱部分,并对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纠正,并且重视监督与考核工作,如果有护理问题发生,应立刻督促起改正错误。4)A(再优化)阶段:定期对起工作质量进行评估,根据具体问题提出指导方案,以避免再次发生相同的错误。未解决的问题则应总结产生原因,一同探索改进措施,开启后续PDCA循环管理。
1.3观察指标
比较组间护理质量、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护理前后家长情绪状态及护理满意度。(1)从基础护理、文件书写等方面评定护理质量,各项满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高。(2)统计比较两组基础护理操作情况,包括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3)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2]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情绪评价;SAS量表中包含20个评价条目,每个条目评分范围1~4分,各条目相加之和为总粗分,总粗分*1.25等于标准分,标准分中50分为临界分值,≥50分提示存在焦虑情绪,分数高表示焦虑情绪严重;SDS两种中包含20个评价条目,每个条目评分范围1~4分,各条目相加之和为总粗分,总粗分*1.25等于标准分,标准分中53分为临界分值,≥53分提示存在抑郁情绪,分数高表示抑郁情绪严重;(4)采用自制表格调查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与不满意三个等级,前两项例数在患者总数的百分比之和即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对比组间护理质量
对照组护理质量(72.78±3.75)分低于对照组(92.72±3.44)分,组间数据有明显差异(t=27.707,P=0.000)。
2.2基础护理操作情况
观察组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4.26±3.16)%,高于对照组(92.01±3.27)%,组间数据有明显差异(t=3.499,P=0.001);观察组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为(4.17±1.02)d,长于对照组(3.45±1.00)d,组间数据有明显差异(t=3.564,P=0.001);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0.00%(0/50),低于对照组8.00%(4/50),组间数据有明显差异(χ2=4.167,P=0.041)。
2.3护理前后家长情绪状态
护理前观察组SAS为(54.76±4.29)分,与对照组(56.22±3.17)分相近,组间数据无明显差异(t=0.716,P=0.467);护理后观察组SAS为(46.42±6.21)分,低于对照组(49.20±3.45)分,组间数据有明显差异(t=2.767,P=0.007);护理前观察组SDS为(59.41±2.43)分,与对照组(58.33±3.81)分相近,组间数据无明显差异(t=1.690,P=0.094);护理后观察组SDS为(49.57±4.15)分,低于对照组(52.27±5.20)分,组间数据有明显差异(t=2.870,P=0.005)。
2.4对比组间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2.0%(36/50),其中满意15例,一般21例,不满意14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0%(47/50),其中满意28例,一般19例,不满意3例,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明显差异(χ2=8.575,P=0.003)。
3 讨论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护理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质量越好患者的就医感受就越高,相反,护理质量越差,其长期发展的战略自然难以维持。所以应该对护理管理引起重视,这对医疗机构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新生儿的生命非常脆弱,临床上不能按照其主诉对其病情作出评价,只能按照患儿的表现作出初步诊断,对其发病机制很难有效掌握。所以在新生儿治疗过程中,涉及到的检查非常繁琐,要求医护人员给予其精心照料[4-5]。
PDCA循环法,与常规管理方案相比,更注重结合管理不足之处实施针对性管理,并通过护理监督循环以不断提升护理质量,满足临床护理管理需求[6]。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0.00%,低于对照组8.00%,P<0.05,提示接受PDCA护理管理后,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显著提升,考虑原因为,常规新生儿病房护理管理中,以病房护理管理流程为主,但随临床护理需求提升,常规护理管理方法难以满足实际护理需求,因此护理管理效果相对局限;在对观察组实施PDCA管理中,通过P阶段,可通过分析护理质量影响因素、讨论制定护理管理对策后,在D阶段,通过提升护士在管理方法制定中参与感,可提升其自我监督管理能力;强化护理培训可提升护士基础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严格消毒隔离、规范静脉穿刺管理,可针对护理技能缺乏之处强化护理指导,并通过强化护理监督,提升护理干预执行质量,达到提升护理质量之效[7-8];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长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考虑原因为,新生儿病房患儿家长应激情绪与新生儿生命体征稳定性、体格生长发育状态等因素有关,实施PDCA管理法后,院内感染发生率下降,静脉穿刺镇留置时间延长,均可减少患儿损伤,保持患儿院内生理机能稳定性,对减少家长应激情绪,提升其护理满意度具积极意义[9-10]。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科病房实施PDCA循环管理,可全面提升护理质量,同时可改善患儿家长应激情绪,促使患儿家长提升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建议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