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2-12-31宋飞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二龙路中学
宋飞 _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二龙路中学
近年来,手机在初中生群体中使用日益广泛,其在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的学生甚至产生过度使用甚至成瘾的问题。因此,了解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影响、手机使用成瘾的原因等,对增进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行为的理解,推动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手机使用行为进行合理指导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对北京市一所中学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共88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发现,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手机成瘾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学生手机使用时间越长,手机成瘾程度越高并达显著水平。与父母和家庭教育相关的因素有:父母对待学生使用手机的态度对手机成瘾有显著影响,父母自主支持与初中生手机成瘾分数呈负相关,父母自主控制与学生手机成瘾分数呈正相关。与学生自身因素相关的结果有:同伴关系总分与学生手机成瘾呈负相关,其中,同伴关系中社交焦虑维度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
调查结果显示,初一和初二学生拥有专属手机的比例达到86.79%,他们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对着很多诱惑。要想有效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校社协同努力,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及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障,需要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也需要家庭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指导。基于此,我们进行了系列探索,得到了一些实践经验和应对策略。
第一,从学生角度进行预防和干预。
一是加强学校对学生手机管理的执行力,学校在每个班都设置了“手机之家”,专门用来存放学生的手机;制定了专门的手机管理制度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使用手机,专心学习和参与学校活动。
二是学校通过展板、班级公告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了解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影响,时刻提醒学生自律自主。
三是学校开设丰富多彩、适合不同学生的文体科技活动,并鼓励学生多参与,培养兴趣爱好,增进同学间的交往。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满足自己被认可和被欣赏的需要,提升自我价值感,降低从手机中寻求快乐和满足的需求。
四是由于初一、初二学生手机成瘾程度差异显著,要把握初一这一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手机使用的相关指导,包括手机成瘾的原因、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等,可以通过讲座、心理辅导课、主题班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起到预防的作用。
五是在学校心理辅导课程中增加与手机成瘾影响因素相关的内容,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交焦虑、自尊、自我控制等,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自主管理的能力。
六是针对已经达到不同程度手机成瘾的学生,可以设计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系统的个体心理辅导,对于有个别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定期开设专题性小团体辅导,帮助有同样困扰的学生找到归属,共同探讨如何进行自我管理。还可以通过合作互助小组,通过互相提醒、鼓励和支持建立信心。
第二,针对父母影响实施四个应对策略。
一是把握初一学生刚入学这一关键时间点,为全体家长进行针对学生手机管理的科普讲座和教育指导,帮助家长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实现学生有效自主管理,帮助家长认识到在手机管控这件事上要早准备、早预防。
二是为关注学生手机管理的家长开设“如何有效帮助学生自主管理手机”系列家长沙龙,有需求的家长自愿报名参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三是为筛查出的学生家长定制小团体辅导。我们向问卷调查中筛查出的手机成瘾分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学生家长发出邀请,开展每次8-12人的小团体辅导,共同探讨在手机管理问题上家长的困扰、学生行为产生的原因,分享和探讨为学生提供自主支持的经验。
四是为有特别需要的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家长因素不仅仅在手机使用问题上影响显著,在孩子的学习、人际交往、自我价值等方面都有影响。为此,学校原本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也开始向家长倾斜,每周增加为家长提供咨询的固定时段。前三种方式是针对特定群体的干预性策略,最后一种是预防性策略。沙龙和讲座的内容包括手机成瘾相关知识、如何做自主支持的父母、科学指导学生使用手机等。
第三,针对同伴关系影响实施三个应对策略面。
一是在初中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设计“同伴关系”单元,将同伴关系相关的内容以课程的方式进行系统探讨,让学生表达在同伴关系中的情绪和困扰,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让心理教师为全体学生提供同伴关系的专业指导。
二是开展“同伴关系”专题小团体辅导。在咨询中,常有学生因为同伴关系一起前来咨询,所以小团体辅导是一个针对特定问题的比较有效的解决方式。
三是针对调查中有比较严重社交问题和手机成瘾问题的学生,提供有安全保障的咨询环境和约定,利于学生敞开心扉,支持其解决问题。
学生自律能力增强了,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提升了,社交焦虑缓解了,使用手机去网络世界寻求满足的情况就会减少。当然,对于“手机成瘾”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自主管理手机等,也有必要通过讲座、课堂教学、小团体等方式为学生进行科普和指导,以帮助学生科学了解、自主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