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智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2022-12-31◎丁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29期
关键词:益智情境游戏

◎丁 琳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215000)

数学作为小学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数学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本身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习惯以口头讲解和理论教学为主,对于尚未形成良好抽象及理性思维能力的学生而言,很难完全通过听课和做作业来掌握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因此,为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益智游戏,以此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载体.这样一来,不仅易于教师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利于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度及敏锐度,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益智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价值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年纪尚小,很多时候其在学习方面都是依靠兴趣驱动,如果课程较为无趣,学生可能连学习的欲望和兴趣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无以提高.此外,小学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尚未形成抽象思维的小学生而言,其在学习中很容易感到困难,由此导致其对数学的兴趣不高.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从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出发,采用益智游戏进行教学,不仅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自然会有所提高.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通过益智游戏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魅力.这样一来,就从主观上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能力

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增长见识、充实自我,也是提升能力与素养.对于处在学习初期的小学生而言,其学习能力还相对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还比较高.如果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无趣与乏味,可能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益智游戏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能让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游戏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素养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下教学的重点.即便是小学数学教师,也必须要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并以此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让学生能够爱上计算、爱上数学.益智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游戏类型,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智力潜能,这也是益智游戏与常规游戏最大的区别.教师将益智游戏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其各项思维与能力在游戏中得到培养与提高,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夯实基础.

二、益智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运用益智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益智游戏本身带有一定的游戏趣味性,深受小学生喜爱.因此,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益智游戏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可以深入游戏活动,主动地学习数学,提高数学学习效能,同时激活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1.设计游戏,调动热情

在设计游戏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将心思放在游戏上,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游戏.

以“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就会让学生觉得课堂非常枯燥.如果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一位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进行踢毽子游戏.在交代清楚游戏规则后,由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开: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要不停地踢毽子并统计数量,数量最多的组员获得胜利.之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组间比赛,在班级内评出最优.实际比赛的过程中,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自然地完成了数值大小比较,既掌握了知识,也拉近了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数学概念大多具有抽象性,很多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很难精准把握重点,难以实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但实际上数学概念是对具体生活的理性化陈述,生活中的一丝一毫均可以找到数学概念的痕迹.从现实情境反推到数学概念,使用与实际生活相同或类似的情境来教授数学概念,既能一举两得,也能抓住知识点的本质和应用于实际的样貌.所以,根据学情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既易于其融入情境,也利于其积极参与游戏活动,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运用游戏,寓教于乐

数学实际上是一个数字王国,其丰富的排序及变化运转,对小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些枯燥.但是,趣味性的游戏模式与小学生的爱玩天性相吻合,以游戏作为开端,既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够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下展开主动思考;既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也能够使其身心及天性得到充分的满足.

例如,在教学“几何面积”时,需要辅助相应的练习,而这些题目呈现的大都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课本中的不同图形,接着通过拼接,得到各种几何图形,从里面找出涵盖面最广、最复杂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描绘并找出面积计算规律.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建立近距离的联系,能够在双方之间形成和谐友爱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越近,说明学生越对教师抱有信心及期待.以小学生为对象而开展的教育,应当将小学生视为娇嫩的花朵,以春雨滋养,浸润其心灵.

上述教学中,学生在拼接图形的游戏中不断掌握几何面积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对数学学习有了信心,由此增强了学习的效果.

(二)借助益智游戏,推进探究进程

小学生年龄较小且都特别喜欢游戏,同时游戏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在具体教学中,紧抓这一特点,在课堂中引入合适的游戏活动,这不仅可以让课堂充满活跃的氛围,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1.在游戏中丰富探究体验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而言,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还应当突出强调思维能力及数学方法.数学游戏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及情感体验,使学生可以通过游戏,体会到数学思维的变化,并成功内化于心.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周期规律”时,可以设置游戏:男女生各为一组“比眼力”.游戏规则:给定5秒钟时间,男女生各自记住一列数字,能够又快又准地报出数字的一方获胜.当学生看到游戏时,参与的主动性和热情被立刻激活.教师首先给出数字:①162536496481,②123412341234.男生记①组,女生记②组.很快地,男生就发现,女生组的数字更容易记忆,于是向教师抱怨游戏不公平,因为自己所记忆的数字并不存在可循规律.教师根据男生的反馈,顺势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找到其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发现其中的规律.对小学生而言,游戏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引入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也能够紧抓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紧随教学节奏,这样往往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并没有因为男生的抱怨而中止这一游戏,而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组数字,从中找到规律.首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为其留有充分的时间;接着再由教师进行展示:16/25/36/49/64/81.当教师展示这一结果后,学生们发现,原来这组数字也是存在规律的,是由4×4、5×5、6×6、…、9×9的积组合而成的,此时其思路被瞬间打开.显然,这个游戏场景对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不仅使学生可以在其中展开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总结,也有助于学生深化认知、启迪智慧.

2.在游戏中培养探究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学习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一板一眼的知识点考查和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融会贯通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态、不同呈现过程、不同方式来展现同一知识点或者考查相应知识点,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解构和重建知识点,既能保证关键知识点分落到点,又能把各个关键点连接成面,在呈现上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系统性,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知思维.

以“有趣的七巧板”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将附页里的七巧板剪下来,然后进行拼组,或者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找出可以拼接的图形,并统计拼出的图形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利用七巧板完成了拼接任务.在学生拼接的图形中,有航空母舰、飞机、汽车等.“拼多多”游戏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同时使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还能够通过游戏增长自己的见识,进而全面提升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七巧板是传统的数学益智学具,作为正式内容编排到小学数学教材中,由此可见七巧板和数学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学生在探究七巧板时,不仅是感受到七巧板带来的乐趣,更多的是七巧板对思维的启发,其数学学习素养也因此得以提升.

(三)结合益智游戏,内化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针对常规计算题,如何让学生的练习兴趣和效果得到提升?游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将游戏引入练习,不仅可以做到寓教于乐,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

1.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巩固知识

学生通常都喜欢角色扮演游戏,因为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出发,会主动从问题的正面角度探究问题和答案.情境再现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让传统的单一模式得到改变,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引入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进而获得良好的练习效果.

例如,在完成“1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后,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算理及算法的理解,可以在巩固练习时增设游戏.如“手心手背”游戏:首先借助课件展示游戏,接着听从教师的指令开始游戏,其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由学生自主扮演,“学生”需要完成练习然后交给“教师”,由“教师”进行批改.又如,完成“时、分、秒”的学习后,可以设计课后巩固练习,引入“开火车游戏”.教师首先发出指令:“轰隆轰隆”,老师的火车1点开.生1:“轰隆轰隆”,开了3小时.生2:“呜呜呜”,火车4点到.这些简单的小游戏耳熟能详,既可以实现激趣的目的,也能够帮助他们减轻学习的畏难情绪,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从而保障了高效的数学教学效果.

益智游戏是教学的点睛之笔.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游戏,不仅打破了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而且可以在游戏中不断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上述教学中,教师利用益智游戏,深化学生对算理及算法的理解,并且深化学生对时间的认知,使他们有效内化数学知识.

2.在小组竞赛游戏中活跃思维

竞赛式游戏是个很好的教学辅助活动,它不但可以让学生的胆量与勇气得到提升,还可以让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激发,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例如,在课堂上引入“登万里长城”游戏.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将长城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然后将题卡贴到城墙上,让两组学生上台扮演登长城队员,剩下的学生来做裁判.答对一道题便在题卡上插一面红旗,哪一组在规定时间内插的红旗多便获胜.学生在游戏中踊跃参与,都争先恐后地想多做出几道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高效地完成了练习,也有效地巩固了新知.

数学知识源于现实生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更应当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游戏情境,使学生置身真实的情境,深化认知,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实践.

例如,当完成“按比例分配”的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有一块2800平方米的土地,在给定了蔬菜水果种类后,问学生会按照怎样的比例进行分配,并让学生分别计算不同蔬菜的种植面积.这种情境源于学生的生活,既熟悉亲近,又具有典型的开放性特点.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大胆想象,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例如:蔬菜水果各自应该在哪个季节播种?哪些蔬菜的水果价格更高?如何有效提高经济收益?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学生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并回归现实生活,能够促使学生主动体会其应用价值.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提高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提高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在实践活动游戏中提升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社会经验不够丰富,他们往往不能在一瞬间就将五彩斑斓的科学知识映入脑海,因此他们也就比较难将这些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这样无疑会减损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和好奇心.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这样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习得与数学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践等相关活动,或者也可以在班级内布置小商店,由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及服务员,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购物场景.这种具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通过游戏的情境实现了学生和社会的充分接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还能够立足实践,激活其强烈的学习渴望.

上述教学中,学生参与到数学游戏活动中,真实体验了购物情境.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让一些课本上略显晦涩的术语和表述方式变得更加容易理解.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无疑是加深他们记忆和印象的最好办法.

总而言之,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适当引入益智游戏,这样不仅可以让课堂充满趣味性,还能够保持学生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创设易于学生理解的情境和氛围,使其可以实现对知识的高效内化.

猜你喜欢

益智情境游戏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益智故事会
护患情境会话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爆笑游戏
益智大比拼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