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碳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经济发展研究

2022-12-31徐萱容

科技风 2022年34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绿色

徐萱容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山东青岛 266100

今年以来,在减碳大背景之下,“绿色经济”一词逐渐得到更多国家、国际组织和学者的关注。如果把农业社会发展模式比作“黄色经济”,工业社会发展模式比作“黑色经济”,那么21世纪人类所要追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被比作“绿色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性气候问题、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促使人类开始思考一种更有效、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中国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沿线国家共建低碳利益共同体,不仅助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更有利于沿线国家逐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互利共赢的明天奠定基础。

1 减碳大背景: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1]

1.1 历史由来:工业革命开启带来的问题

减碳,从化工流程上来说是把石油中的高碳物质转化成低碳物质的过程,现今社会这一概念拓展到减少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减碳是为了达到低碳的目的,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减碳”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延伸概念的出现与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剧增、资源不恰当利用与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等人类文明进程中现象密不可分。工业革命以来,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利用越来越多。同时,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开发也呈现出无节制的趋势。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形成,绿地、湿地面积减少,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大幅度下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1.2 警惕气候变化:减碳行动的重大意义

近些年,多地出现高温现象,而在高温之下,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一系列问题出现,比如,干旱的气候、极地冰雪的融化等,这些都将给我们的生存带来新的危机。所以这些都在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环境、采取低碳行动的警钟。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世界各国急需协同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来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村。

1.3 合作进行时: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

毫无疑问,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解决。为此,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文本中,第一次使用“低碳”一词,后来“低碳”逐渐运用到了经济领域,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称之为“低碳经济”。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中“低碳”这个词语第一次出现。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结构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于是“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结构”等词语应运而生[1]。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时代,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世界各国必须通力合作,将发展经济的模式由资源浪费型向环境友好型过渡,寻找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作为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迈进的其中一大步,它不仅是一条商贸繁荣、文化互通之路,也是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贯彻减碳目标,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在绿色经济发展上前进着。

2 “双碳”目标: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

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生态文明”是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由中国政府提出且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又一重大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生态和生态文明,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已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与此同时,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势头正旺,十分有必要剖析“一带一路”对我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

2.1 中国“一带一路”相关省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精神,研究机构建立了“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济类指标包含三个二级指标:环境友好、经济结构、发展绩效。

2.1.1 环境友好

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国内相关省份可持续地发展经济,首先要了解整体的状况。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有待提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能耗总量仍然处于较大体量阶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中国需要继续面对的重大课题。

2.1.2 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的广泛含义为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等。

产业结构变化具有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向着更趋近能源清洁型产业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达到减碳目的方面具有巨大效果。此外,“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倒逼中国绿色经济转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中国“走出去”战略若想顺利实施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而如今人类社会发展面对减碳的重要课题,中国为减碳所在经济发展上付出的行动也可以赢得更多国家的信任,“一带一路”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2.1.3 发展绩效

为了使生态环境越来越向好的方面发展,重视绿色经济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给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我国许多学者和科学家采用LMDI的方法减少碳排放的研究以及应用,逐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战略[2]。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人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亟待我国解决的问题,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小有成效,但仍需朝着使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的方向不断努力,任重而道远。

2.2 中国“一带一路”相关省份绿色经济发展问题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资源与环境、行政体制、法规与政策、科技创新能力、社会绿色价值和道德体系等方面均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也给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压力[3]。

进入21世纪,中国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等,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于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4]。201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制定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衡量指标。

我国具有一定的发展绿色经济法律法规的经济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环境立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建立了由环境保护综合法、环境污染防治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防震减灾法等法律组成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5]。

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了在生产中进行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节省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如今我国要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必然要用科技创新进行推动。举一个走在产业革命前沿的例子:中国引领者5G等数字新基建的建设,5G能带来智能电网和物联网,可以提高电气的能效,并且进一步改善能源结构,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仍在路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力量,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科技创新参与度仍需提高,政府引导企业创新力度也需要不断增加。

绿色价值和道德体系包含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道德建设等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是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和谐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形成的认识。走绿色发展道路最主要的是让人们的思想受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熏陶。生态道德是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道德建设主要包括生态知识的传播、生态意识的培养和生态规范的建设等等。这两者的着力点都是生态文明道德思想建设,以促进行为的落实。首先,我国的公众环保理念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绿色经济理念意识也较为薄弱,值得进一步加强。其次,我国绿色产品市场也不够广阔,无法完全满足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

2.3 中国“一带一路”相关省份绿色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第一,新时代要发展好绿色经济,要从中央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党中央、国务院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驱动绿色发展的创新性制度、支撑绿色发展的配套性制度、检验绿色发展的评价性制度[6]。“美丽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创新道路等顶层设计,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国等战略均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二,区域层面上,一方面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一方面要促进区域带动共同发展。以我国东西差异进行比较,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技术较为先进,GDP总量大的同时,产业结构逐渐向能源清洁型转移,污染物排放总量正在稳步下降,而我国西部内陆地区要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独特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另一方面,发挥好“西电东送”等工程的优势,实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目标,尤其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

第三,认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实,坚持利用科技创新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使其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政府应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国一盘棋助推尖端创新,抢占发展机遇;引导中小企业主动在绿色经济领域创新突破,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市场监管,保护知识产权,以保障绿色创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全社会也应当营造崇尚创新、崇尚环保的良好氛围,确保创新发展有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提出中国碳减排两阶段目标: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中国能源和经济产业结构将迎来深刻变革,也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7]。

3 发展模式转变:沿线国家全面协调发展,构筑利益基础

随着全世界范围内气候问题凸显,人地矛盾持续增强,世界各国与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会上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2016年《巴黎协定》的签署,为应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因此,如何向低消耗、低排放与高效率的发展模式转变,达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绿色发展目标,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型的重中之重[8]。

3.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经济发展条件

第一,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民产业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在全球经济中各自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发展方式各有特点,发展潜力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部分沿线国家都拥有一些共同点,发展不平衡、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科技作为核心竞争力,发展活力还有待提高。

3.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建议

从“一带一路”倡议视角出发,各国应当抓紧机遇,“一带一路”不仅是商贸发展、文化互通之路,也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3.2.1 加强绿色贸易合作和投资体系建设,沿线国家互相借鉴发展智慧和成功经验

在贸易合作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通过通力合作,使低碳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力,低碳产业链得到长足生存。在投资方面,应重点聚焦欠发达地区的交通、建筑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制定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的低碳、环保标准及规范,同时需要积极推动沿线国家建立以绿色低碳投资为导向的投资基金,拓宽渠道和资金来源[9]。

3.2.2 以产业合作为契机,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发展,加强跨国技术人才交流,带动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

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平台,如“一带一路”现有的政府间合作平台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渠道,有效结合政府援助国际贸易和投融资等手段,通过灵活的合作模式,广泛动员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让沿线各国人民共享“一带一路”低碳共同体的共建成果,分享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绿色效益[10]。

3.2.3 弘扬“一带一路”跨文化交流的理念,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构建沿线国家低碳命运共同体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特别是在深化五通合作中的“民心相通”“政策联通”的过程中,增强凝聚意识,助力欠发达地区的绿色经济增长,摒弃“低能效、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帮助其由不合理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为全球减碳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绿色
绿色低碳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