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领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022-12-31郭阳丽

西部学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共生人类理念

郭阳丽

人类同享一个家园,保卫地球家园已经成为世界的普遍共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优美的需要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有着鲜明的理论特色和丰富的实践要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延续的目标具有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论渊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自觉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智慧,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自然观,借鉴了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有益成分。

(一)汲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恩格斯也认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2]如此便知,人天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生于自然,自然哺育了人类,创造了人类。马克思还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3]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借助大自然的客观物质作为前提,人类社会不能离开自然的供应而存在。马克思认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能动的,同时也是受动的,是二者的集合体。显而易见,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并改造自然,然而这种认识和改造是有限的,受自然的制约、束缚。因此,人绝不可以忽略自然规律,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奴役自然。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能奴役自然,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融合为一,同生同荣,否则必将自食恶果。恩格斯也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在此理论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强调作为自然物的一部分,作为能动性和受动性集一身的人类,必须尊重、爱惜、维护大自然母亲,这样才是和谐共存之道。

(二)传承中国传统生态观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奠基在中华儿女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之上。“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命题。在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年代,对其解释各异,却是儒释道等各家学说几乎都赞同并追求的理念,其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相融相合的统一关系。“天”指自然世界,“人”就是人类社会,人与天相生相应,有着合一之心。“天人合一”就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孔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5]强调人必须尊重自然和热爱生命,必须以仁爱为出发点对待自然万物,如此万物便可和谐共生。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存在的道、天、地、人构成了自然共同体。天之道,是自然万物运作的规律;人之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要符合自然世界运行的天然规律,才能生生不息地存续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继承并发展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思想,明确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并积极引领生态实践,开创现代化建设的绿色发展之路。

(三)借鉴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生态整体主义主张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全局性出发,人们对自然万物和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等实践要确保在生态系统所接受、消化、降解和恢复的范围内。只有自然处于生态安全、稳定、完整、平衡的健康状态,全人类才会因之而得福。因为从根本来讲,生态系统的存续状况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二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要进行协调和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开发,便不能持续。这也就意味着判定人们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的最终尺度必须着眼于能否推进自然生态的安定、稳固、和谐和平衡[6]。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着眼于人们对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作为美丽中国的目标,在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中树立系统观、全局观,做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并驾齐驱、相得益彰,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局面。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内涵特色

(一)指明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从生命共同体的维度强调人类与自然界共生共荣,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延续以自然为唯一载体,自然有一切对人类生存有益的物质,正是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人类社会才得以维续和发展。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各个因素相互依存、唇齿相依、相互影响,自然因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刻上“被人化”的烙印,人因着依存自然的供应同时也被自然化,而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人与自然休戚相关,祸福相依,荣辱与共,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终将会酿成惨痛教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7]。因此,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要限定在自然能承受、可更新的能力范围内,切忌为了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破坏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实践证明,自然生态本身就是经济生产力,遵循自然规律、善待大自然就是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从自然取所需,也要向自然讲投入,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还要注意自然生态的修复能力,寻求可以破解资源、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积极尝试。良好、完整、平衡的生态环境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价值,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同时,发掘美丽环境所孕育的发展价值和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不断探寻最优解,实现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双管齐下、辩证统一,这才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二)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民族未来的根本力量。人民康泰祥和便是“国之大者”。我国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密钥”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必须及时了解、准确把握、科学分析、精准解决、动态跟进人民群众最在乎、最现实、最切身的大事小事。要想民生好,环境少不了,绿色低碳兴,生态更文明。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素,是老百姓最关切的事情。生态环境的状态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没有好的生态就没有人民的美好生活。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体现为更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体现在对青山绿水、优美宜居生态环境的向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正是回应了老百姓期盼蓝天白云、净水绿岸美好生态环境的心声,完美而又生动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回答了时代问题——愈发凸显的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保护自然生态,呵护共同家园,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就是为了让美好生态为民、宜居环境惠民、青山绿水利民,切实增加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环境保护的获得感,让人民切实体会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充分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

(三)彰显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风范

生态环境具有全球性,从国际视野来看,人类社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可以作壁上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站在世界文明延续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共助共推绿色低碳发展,致力保护共同家园,共创共建科学高效、公平有序、合作互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共同治理生态难题,协同应对生态危机,一起面对人类面临的环境挑战,协作谋划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之道。生态建设是全球潮流所向,绿色经济是大势所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动全球低碳发展、建设良好社会生态的方向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实践,不仅是实现国家强盛、文明永续、百姓安康的必然途径,同时也为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国际环境保护、世界文明延续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充分发挥了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展示了发展中大国的担当可为。我国积极参与并引领应对全球变暖、生态污染、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等国际合作,在全球生态建设中扮演着引领者、示范者的角色,也越来越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强大力量,彰显了我国作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负责任大国的魄力和承担。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实践路径

(一)引领构建生态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可以说,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的出现,根本上是人的生态观念出了问题。人们的“生态自我”意识不强,对自然生态安全对于每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应对、处理生态问题首先要着眼于变革、更新人们的生态观念,深刻领会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厚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族文化根基,以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生态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科学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为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关系,是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遵循。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呵护自然,相反,挑战自然规律只会威胁到人类自己。唤醒每个人的“生态自我”攸关意识,增强社会成员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绿色意识和生态环境安全意识,树立减一点碳,增一点蓝的意识。大力倡导全体社会成员自觉爱护自然,积极鼓励减污降碳轻生活,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使个体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的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个体还须以身作则地将生态理念传播给身边的人,让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新发展理念切实有效的贯穿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锚定生态发展的目标,切实转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鼓励把环境道德、节约文化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引导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主体,只有培养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具有生态攸关意识和生态道德的生态公民,才有利于建造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两型社会”,才可以造福当代、受益后人。

(二)严格推进生态法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人们必须具备正确的生态观念,并自觉自发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生态行为。同时需要具有明示、预防以及校正作用的法律做保障。运用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法治思维,构建完备齐全、科学严密的生态法治体系,是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是全面统筹、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提升人民生态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的必然因素。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性就必须牢牢抓住法治这个“牛鼻子”。既要总结借鉴,又要科学预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导向,及时设立相应的生态法制法规,完善生态保护督察制度,自然资源管理制度、风险管控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加强节能减排相关指标管理,形成覆盖面广、涉及点全的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有序开展自然环境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以此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形成关于生态建设科学有效的硬招实招,坚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自然生态受到最科学最严格法律的大力保障,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生态法治宣传教育,强化环境发展法律和相关政策保障,制度约束与宣传引导并重,增强全民守法意识,让法治思维更加深入人心,深刻领会严密的生态制度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从而推动全民建设美丽生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要更加重视并厉行法治,执法严格,认真解决好公众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的生态权益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同时必须保证司法的权威性、公平性、公正性,让人民群众在严格的生态制度保障下享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幸福,让更多生态主体可以成为这颗蓝色星球的守护者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者。

(三)绿色发展与绿色治理并举

绿色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当下,我国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稳抓稳打、循序渐进,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与此同时,仍要意识到环境效益稳中向好并不牢固,生态建设质量质变的关键时期尚未到来,威胁环境保护的硬骨头仍然存在,也有生态治理的老问题,维持生态良性循环难题叠加,负重涉远,需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要继续扎实推进内涵式发展,就必须着重加大可持续发展力度,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加大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以期实现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绿色化升级改造,坚定促成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促成自然保护、绿色发展和生态治理多管齐下、并驾齐驱;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推动绿色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因素,减缓能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切实把绿色发展、优先保护、低碳先行落实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德不孤,必有邻,落实绿色发展主体责任,切实构建政府、市场、公众高效互动、协调统一的局面,切实提升环境治理水平,不断创新绿色治理方式,加强区域协同治理,推动绿色治理更有成效;大力营造人人尽责,人人爱护,人人创建绿色家园的生动氛围,让越来越多的责任主体加入到绿色行动中,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个体力所能及的贡献,共助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还要充分凝聚各责任主体的生态治理智慧,共享低碳创新路径,形成强大的绿色治理合力,共同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结语

环境就是民生,生态环境的状态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没有良好的生态就没有人民的美好生活。要高位推进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实现人民的美好物质生活需要和生态审美需要,满足老百姓期盼美好生态环境的心声,达成对青山绿水、优美宜居生态环境的向往。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全面绿色转型轨道,让人民群众真实享受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红利。坚守自然生态稳定安全边界,协同推动各区域各要素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自然环境质量,让老百姓在优美环境中共享生态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实践,是我们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永续发展的唯一之路,其宝贵经验又将助力促进世界绿色发展,中国也必将成就世界眼中的“美丽风景”。

猜你喜欢

共生人类理念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