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俾斯麦与德国统一及其“大陆政策”

2022-12-31代高乐

西部学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荷尔俾斯麦普鲁士

代高乐

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德国的政治形态开始转变为德意志邦联,以取代千年帝国——神圣罗马帝国。邦联主要由普鲁士、奥地利、奥地利帝国的波西米亚省和39个小邦组成,有一个中央议会或行政委员会。在1806年,这些小国就增加到了200个,但拿破仑一世通过其严厉的政策,包括摧毁神圣罗马帝国,将它们减少到16个。然而,这16个州被吸收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成立的德意志邦联中。1815年至1848年期间,普鲁士的经济稳步增长,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经历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曼特夫尔为首的普鲁士政府采取进步政策后,其经济开始兴起,在这个经济繁荣的时期,铁路网从1850年的3869公里增加到1860年的7169公里。煤炭产量也从70万吨增加到220万吨。奥地利政府愈发警觉地开始关注普鲁士对小国的影响。毫无疑问,普鲁士对小国的统治极大地促进了德国最终的统一。

一、俾斯麦统一前的德国国内政策

奥托·冯·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在勃兰登堡—普鲁士出生。1834年10月,他进入柏林大学,秋季学期学习法国文学、哲学和政治学,夏季学期学习经济学。1847年5月,俾斯麦被派往普鲁士联合议会担任代表,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作为一个保守派,他全力维护政府,反对所有的反对派。

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以来,他就有了最终的追求,那就是德国的统一。他通过许多行之有效的国内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德国统一前,俾斯麦在那些有利于塑造德国形象的国内事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他阻止奥地利加入关税同盟,建议普鲁士政府利用一切机会抓住德国的领导权,反对施瓦岑贝格①主宰德国邦联。在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②中,他建议政府利用奥地利与俄国的裂痕,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方法,要求利用德意志民族主义手段作为摧毁奥地利在德国境内的控制权。他的建议虽然受到赞赏,但最终没有被接受[1]。

在整个1862年至1866年期间,他的国内政策都面临困难的局面。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后,州议会立即对1862年的军队预算拨款提出严厉批评,使德国的宪法裂痕扩大。此时,俾斯麦在两种选择之间徘徊,一是在危机妨碍他的行动自由之前解决危机;二是延长危机,使他本人变得不可或缺。俾斯麦的第一个方法是安抚性的,他与进步自由党人建立了联系,并在他与预算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宣布撤回所有预算法案。俾斯麦最初打算采取平和的态度,但他残酷的天性只使他成功地将选择权分化。尽管俾斯麦与自由党反对派之间存在巨大冲突,但他巧妙地避免了与州议会发生直接冲突,并在经济和国内政策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尽管他确实面临着许多挑战,不能迅速地采取行动,但他的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创造有利于福利资本主义③发展的条件,为德国统一后国力的积累奠定了基础。

二、三次王朝战争

德国自古以来是一个战略要冲,位于欧洲的中心地带,西部是法国、西班牙,南部是意大利,东部毗邻波兰、俄国,是大国博弈和争斗的主要战场。德意志的分裂也是欧洲长久以来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德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空间,对整个欧洲冲突起着“刹车”作用,因此欧洲各国对于德国的统一都是不那么情愿的。作为德意志邦联最强大的邦国,普鲁士有着统一全德想法,俾斯麦对内使用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方法,建立关税贸易同盟,整合除奥地利之外的德国力量;对外奉行“铁血政策”,以强硬的手段,通过自上而下的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全德。德国的统一使得全欧洲最重要的战略缓冲空间消失,在俾斯麦富国强兵的政策下,德国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军事实力的国家,其实力超过了当时周边所有的国家。此外,俾斯麦深思远虑地认为德国的统一战争必须逐步击败丹麦、奥地利、法国才能实现。

(一)普丹战争

德国人是石勒苏益格④和荷尔斯泰因⑤的主要民族,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丹麦国王的统治之下。1839年丹麦国王腓特烈六世去世后,在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的继承问题上发生了危机,丹麦法律与荷尔斯泰因的法律发生冲突,从而威胁到石勒苏益格的地位。石勒苏益格的人口在北部是丹麦人,在南部是德国人。1863年8月,俾斯麦拒绝参加奥地利为考虑德国改革而召开的王子大会⑥。在此之前,德国各地已经出现了民族主义骚动,俾斯麦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了干预,这一努力得到了自由党的支持。1864年3月,俾斯麦与奥地利签订了联盟,此举是为了全面入侵丹麦,并建立一个强大的德国邦联。1864年2月1日,普奥军队围攻石勒苏益格,无视在荷尔斯泰因的邦联军队。从战争一开始,奥地利和普鲁士对公国的态度就发生了冲突,争端似乎不可避免。最终,丹麦被打败了。1865年8月14日的加斯坦公约解决了这一看似存在争议的问题,将荷尔斯泰因的国内事务分配给了奥地利,将石勒苏益格的事务分配给了普鲁士。事实上,这一解决方案的有效期是短暂的,因为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领土战争再次出现。

(二)普奥战争

从19世纪50年代初开始,俾斯麦就分析了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竞争,并肯定了只有通过法国和俄国的援助才能打破奥地利在德国的统治地位。1863年,这两个国家同意暂时占领荷尔斯泰因。这个双料大国除了入侵石勒苏益格外,几乎别无选择。1864年1月17日,奥地利和普鲁士都签署了一项公约,将其军队推进至石勒苏益格。虽然俾斯麦没有确切的行动计划,但有基本目标,他从未放弃过。他的新方针是吞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并最终在北方建立德国霸权。此时,奥地利是普鲁士试图吞并公国的主要挑战,然而,俾斯麦并不急于强行吞并,因为时间对普鲁士有利。奥地利偶尔会受到意大利的战争威胁,其实意大利在欧洲是孤立的,被进一步排除在主要联盟之外,这也影响到了普鲁士,促使俾斯麦继续维持普鲁士与意大利的联盟。在整个1864—1865年期间,由于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关系日渐淡漠,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吞并问题仍未作出最后的决定。

1866年6月20日,普鲁士和奥地利在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控制权上爆发了冲突。策划这场冲突的俾斯麦已经知道,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不会参与其中。意大利和一些较小的国家甚至支持普鲁士;奥地利则得到了德国中部的支持。许多人认为奥地利会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取得胜利,然而事实正好相反,普鲁士击溃了奥地利,并赢得和保留了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控制权。战后,俾斯麦组织签订了一个与奥地利的和平条约,以保持普鲁士的强大盟友。1867年,普鲁士和北德各州合并为北德联邦,这个联邦产生了新的强大的国家。

(三)普法战争

1868年发生了有争议的马德里政变,西班牙临时政府试图用一个新的统治王朝来取代波旁王朝⑦,这一事件受到了俾斯麦的欢迎。在这一点上,俾斯麦收到了法国大使的几次警告和战争威胁。很明显,俾斯麦希望与法国发生战争,他声称与法国的复杂关系实际上是他所希望的。

1870年7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远房亲属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应邀继承西班牙王位。法国担心西普两国结盟而致电普鲁士,希望其拒绝结盟。普鲁士国王表示将在柏林继续讨论此事,并写了一封电文委婉回绝。俾斯麦收到这封电文后,将这封电文加以删节和收缩,使其含义转变,看上去似乎是普鲁士粗暴地拒绝了法国的请求。这其实是俾斯麦的计划,他希望借此找到对法作战的理由。电文传到法国,引起了法国人的愤怒,于是拿破仑三世在1870年7月19日对普鲁士宣战。这封“埃姆斯电文”成为普法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战争一开始,俾斯麦就有三个重点:确保战争可以在外交孤立的情况下进行并取得胜利;利用爱国主义的狂热来完成他的统一问题;设计一个和平协议,废除法国的敌对行动,同时为德国提供一个安全的西部边界。

法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高效的步枪和滑膛枪。然而,法军最初的动员被证明是混乱的,以至于不得不暂时停止对莱茵河对岸的进攻计划,试图保持从梅兹到斯特拉斯堡的防御战术。毛奇被任命为“国王陛下统帅部的全军总参谋长”,实际上是普鲁士军队的统帅,他估计法军会首先发起进攻,而且进攻方向一定选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毛奇把他的三个集团军集中在梅斯和斯特拉斯堡当面的莱茵河背后,并不主动进攻,因为他要孚日山脉隔开法军,不想让山脉分隔自己的进攻部队。而一旦判明法军进攻方向和兵力,普军可以集中兵力击败分开的法军,然后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发动坚决的进攻,在总决战中歼灭敌人主力,并占领巴黎。法国人虽然没有落入这个圈套,但法军行动缓慢,普鲁士军队最终还是成功围住了法军。9月1日,普军和法军在色当进行决定性的大战,战斗的结果是普军俘虏了法皇拿破仑三世及其他麾下104,000多名法国士兵。随后,欧也妮皇后逃到英国寻求庇护。

色当会战影响巨大。1870年9月4日,法国掌握金融经济的大资产阶级趁机发动政变,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组成以路易·朱尔·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德意志民族统一的障碍已消除,但普鲁士当局决心将战争继续下去,派兵向巴黎进军并于次年占领巴黎。1871年5月10日,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和约,确认凡尔赛和约草案的基本条款,但条件更为苛刻,赔款从2亿法郎增加到50亿法郎,还要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区[2]。

三、德国的统一

俾斯麦发动多次战争的最终目标就是统一德国各州。到1870年底,俾斯麦便能够支配所有在普奥战争中与普鲁士作战的德国各州,在欧洲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强大的新势力破坏了1815年维也纳会议建立的欧洲权力集中制。因此,法国要求以领土收益的形式对其进行补偿,但俾斯麦拒绝了这一要求。作为报复,法国强烈反对俾斯麦吞并德国南部各州的想法,导致了法国在与普鲁士援助的德国各州的战争中遭受失败。普法战争结束后,普鲁士不仅没有割让领土反而接管了法国的领土。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和德国签署的条约中,德国正式统一为一个政治和行政一体化国家[3]。普鲁士随后在经济、军事发展方面获得长足进步,成为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尽管战争最初是由民族主义的压力促成的,但统一却是南方两个主要公国对德国的承认为标志的。这两个公国即是巴伐利亚和符腾堡。色当战败后,巴伐利亚接受了加入北德意志联邦的请求,尽管俾斯麦认识到需要说服南方各州加入德国而不是征服它们,但他仍以经济和政治孤立威胁巴伐利亚。他进一步暗示要终止与巴伐利亚签订的《科尔维林条约》,然后邀请剩余的南方各州于10月到凡尔赛讨论最终的统一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俾斯麦胁迫巴伐利亚人接受了一个更加包容的方案,并利用南方各州之间的分歧进行了单独谈判。南方各州在11月底接受了统一,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被说服邀请威廉接受他的皇帝称号。所有必要的立法程序都已完成,并传递给了南方和北方的议会,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的镜厅成立。

四、大陆政策”推行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欧洲大陆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俾斯麦深知新帝国尚不稳固。德意志帝国处于中心和无屏障的地理位置,国防线伸向四面八方,由于法国的仇恨和其他国家的畏惧,反德联盟很容易形成。俾斯麦推出了“大陆政策”,用以遏制反德联盟的产生[4]。

所谓大陆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孤立法国;第二,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同盟体系;第三,在殖民地问题上竭力自制。”而大陆政策的核心和本质在于建立了一系列使德国占据优势的同盟体系,以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一)三皇同盟

在统一进程之前,德国参加了三次领土战争;与丹麦(1864年)、奥地利(1866年)和法国(1870—1871年)。在俾斯麦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尽管他的时代见证了战乱和远交近攻,但德国相对保持了和平,俾斯麦外交的最终焦点是奥地利、俄罗斯和意大利。他倡导与俄罗斯和奥地利建立三皇同盟。这个想法是为了维持现状并在消除社会主义的威胁与和平共处方面形成联盟。统一战争之后,俾斯麦主要关注的是法国的孤立问题。《法兰克福条约》和法国国内政治的不稳定阻止了其军事和经济的复兴。三国联盟有时被认为是将法国置于孤立状态的尝试,但最初,它被视为奥俄互不信任的结果。在最终的三方讨论中,俾斯麦削弱了俄国的疑虑,并推动了关于维护巴尔干现状的讨论。在一系列峰会产生了协议之后,俾斯麦拒绝了俄德军事协约的计划,结果,联盟只不过是一个空架子,三国在其中表示希望在发生战争时采取任何单边决定之前实现和平和相互协商。1875年,法国政府支付了赔偿金,并毫不犹豫地重建了他们的军队,这使联盟的弱点首次受到考验。对此引起了俾斯麦的警觉,他粗暴地展示了军事力量,在德国媒体上引发了一系列的威胁性报道。虽然一场看似激烈的战争被缓和了下来,但俾斯麦的行程使法国摆脱了暂时上的孤立,并暴露了三皇同盟的弱点[5]。

(二)德意奥三国同盟

由于在普法战争中意大利获益匪浅,德国希望拉拢意大利对抗法国。由于意大利当时在国际社会处于孤立状态,同时与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突尼斯有冲突,因此接受了德国的橄榄枝。

为了德意奥同盟的形成,俾斯麦暗示意大利和宿敌奥地利的和解,并强调:“通向柏林的道路要经过维也纳”。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缔结条约规定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和义务,如果受到法军进攻彼此有义务援助,如果被单一其他国家进攻,缔约国需保持善意的中立,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针对英国而是俄国。

结语

俾斯麦的显赫地位源于他在外交方面的成功。他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的处理、德国至上主义的方针,以及他对霍亨索伦候选人的态度,都是他成功的外交政策成绩。俾斯麦在上述事件上的成功是由三个因素催生的:(1)他对国际进程有一个动机和自己的体会;(2)他保持了长期的目标,这使他能够展示他的外交才能;(3)他善于通过舆论影响群众。尽管其外交政策附带有各种条件,但俾斯麦总是能采取微妙的措施来实现其目标。另一个使他能够执行其外交政策的因素是他与威廉一世的亲密关系,以及他操纵舆论的能力。在威廉一世统治时期,德国的外交政策由俾斯麦全权负责。尽管德国的外交官广泛分布在欧洲各地,但俾斯麦的专制权力缩减了他们的主动性,使他本人的外交体系被采用。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前采取了激进的行动,但在取得成果后,他立刻转变了态度使德国偏向防御性的现实主义,之后的目的是实现和维持和平,而不是发生冲突和战争。没有人能够承受战争的代价,尤其是一场全面战争。在具体措施方面,联盟和协调是经常被使用的方法。俾斯麦很好地利用了联盟的功能,因此,他使德意志帝国享受了几十年的和平。

注 释:

①卡尔·菲利普·施瓦岺贝格:(1771—1820),奥地利元帅、外交家。

②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罗斯又称为东方战争,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俄罗斯与英国、法国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权利而开战,战场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这是拿破仑战争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撒丁王国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③福利资本主义:一种包含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的资本主义,这些福利政策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障、集体谈判权、工业安全守则等。

④石勒苏益格:石勒苏益格包含现今丹麦南部和德国北部的地区,地处北海与波罗的海交界处。

⑤荷尔斯泰因:荷尔斯泰因北邻丹麦,南接德国的汉堡市、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和下萨克森三州。历史上尔斯泰因这个名字拥有更大的区域,包括今天的荷尔斯泰因和丹麦的南部。

⑥王子大会;也称王子会议。1863年7月31日,奥地利皇帝在亲笔签名的信中邀请德国邦联的所有君主和自由城市的参议员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集会。他在会议上鼓励所有人参加,讨论重新组织德国邦联的问题,以适应这个时代不断变化的要求。大多数政府都接受了邀请,大会的会议于8月17日上午11点开幕,于9月1日结束。奥地利皇帝在闭幕式上对德国主权国家完全实现直接合作的希望表示满意。他希望第一次德国王子大会之后再举行第二次会议,所有成员将参加第二次会议,并希望所有人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机构。这次国会的结果是,《改革法案》获得了除6个州以外的所有州的同意。

⑦波旁王朝:(法语:Dynastie des Bourbons,英语:House of Bourbon or Bourbon Dynasty,西班牙语:la Casa de Borbón)“旁”=“傍”,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统治纳瓦拉、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与西西里、卢森堡等国以及意大利若干公国的跨国王朝。这里指的是西班牙波旁王朝。

猜你喜欢

荷尔俾斯麦普鲁士
普鲁士18世纪对华贸易银币初探
智慧的选择
智慧的选择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
纽荷尔脐橙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缺硼条件下两种不同砧木“纽荷尔”脐橙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的比较
普鲁士军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
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军事改革
19世纪初普鲁士的军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