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写景文这样教
——以《黄山奇石》教学为例
2022-12-31陆晓燕
文|陆晓燕
教材编排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遗憾的是,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经历和体验,不能与作者、文本同情共振。如果在教学时教师再漠视学情、脱离学生的生活,或浮于浅表,或过分解读文本,把一篇原本优美的写景文肢解得支离破碎,那么学生学起来自然无法产生兴趣。因此,教学写景文应整体观照学段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情,准确解读文本,优化教学策略。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就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形象的写景文。整篇文章脉络清晰,详略分明,是编者观照学情精心编排的一篇课文。下面就以《黄山奇石》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可利用资源,优化教学策略,教好低年级的写景文。
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景,情动辞发,学生阅读亦需入境移情,方能走进文本,与作者同情共振。
《黄山奇石》的开篇,浅浅三行,寥寥数语,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在这37 个字的阅读中立刻进入文章描写的情境,继而展开重点段落的学习呢?课始,教师开发利用了数幅描绘黄山奇石的图画,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暑假里,老师有幸游览了景色秀丽的黄山,拍下了这样的风景照片,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猜一猜它们像什么?”接着教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描述,鼓励学生边想边猜:“瞧!它用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着,像什么?”“再看它,立在悬崖上,昂着头,深情地凝望着天上的月亮,这让你联想到怎样的情景呢?”“如果让你给这块石头取个名字,你准备叫它什么?为什么给它取这样的名字呢?”学生边猜边说,逐渐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兴趣被充分激发。教师再相机出示课题,引出课文内容。教学中,教师巧妙借用图片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导入,善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巧用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再辅以循循善诱的语言创设情境,把他们松散的情绪和分散的思维迅速引进课堂。
此外,在上述导入环节,教师的提问模仿了文本第2~5 自然段的写作方法:第一问,先描述石头的形状,再引导学生猜想它的名字;第二问,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已有经验进行联想;第三问,引导学生先给石头取名,再根据名称描述它的形状。这样的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还为下文的学习创设了情境,做好了铺垫,可谓独具匠心。
二、潜心会文,深入文本
作者写文,其丰富的情感往往潜藏在某一句、某一字甚至某一个标点之中,只有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做到“一字未宜忽”才能深入文本“语语悟其神”。低年级学生阅读时要做到潜心会文,就需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
《黄山奇石》中描写“仙桃石”只用了29 个字,却字字藏奇。第一奇,奇在石头的形状,就像一个“大桃子”。第二奇,奇在它的来源,在这么高的山、这么大的石盘之上,这么大的桃子,一定是《西游记》里王母娘娘的桃园里结出来的吧。第三奇,奇在一“飞”一“落”,这么大的桃子,还能像小鸟一样轻巧地“飞”“落”,若不是带着仙界的神力,哪会有这般的神奇。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一“飞”一“落”引导学生质疑:“这样轻快地一‘飞’一‘落’,仿佛一只小鸟,可这分明是一个大大的桃子呀,这是怎么回事呢?发挥你丰富的想象来为这颗桃子揭秘吧!”这样的山,这样的石,加上课前导入的铺垫,结合以往神话故事的熏陶,学生可以想象出无数种神奇的可能。这时候教师再相机出示石头的名称,和学生探究“仙桃石”这个名字的由来,领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惊讶和赞叹。
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以及以往的阅读经验,大胆质疑、联想,这样潜心会文,才能揣摩出文中真意,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朗读想象,内化文本
抑扬顿挫的大声朗读有利于深刻领会文本的意义、情感、声韵、节奏、语言,是一种立体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融合、内化、吸收。
课文的第5 自然段介绍了奇石“金鸡叫天都”,动词“变成”“伸着”“啼叫”把石头写活了。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够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朗读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互听互评:“从他的朗读中,你品悟到了什么?”就这样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在涵泳玩味中内化。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涵泳玩味地朗读内化,不仅要披文入情地理解文本,还要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即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章法。如《黄山奇石》的第2~5 自然段,虽然都是介绍奇石的名字和形状,但每一自然段的介绍、写法又各有不同。有的先介绍奇石的名字再描摹它的形状,有的则先具体描写其形状再亮出它的名字,还有的比喻生动形象,拟人活灵活现。朗读中,教师引导学生把下面改编的段落与原文段落对比:“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猴子观海’就像一只猴子,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同样都是写奇石的名字和形状,为什么课文中的段落读起来就不显得单调乏味呢?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的目光从仅关注文本的内容一下子拓展到文本的表现形式上来。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在朗读中想象,教师简简单单地教,学生简简单单地学。教学策略的优化让写景文的教学返璞归真,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道。
四、厘清思路,模仿文本
阅读文本,仅仅内化吸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输出,即习得文本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养成写作习惯,与文字结伴而行,心灵就有了归依,生命才能更加丰硕和美丽。
为了表现黄山奇石的数量之多及形状之怪,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先概括地介绍了其他怪石的名称,而后留下悬念和空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课文后面的拓展练习还给了几幅怪石的图片,这正是模仿创作的最好材料。教师带领学生仔细研究文本丰富的表现形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中,教师需要由易到难地设计分层练习,让学生在说与写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以下就是分层练习的设计:(1)根据课文中几个怪石的名字,想象它们的样子,画一画。(2)根据图片说一说这些怪石的样子,可以用上“好像”“如同”“仿佛”这样的词,也可以给它们配上动作,让它们“活过来”。(3)动笔写一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幅图,用不同的方法介绍这些怪石。提示:可以先介绍它们的名字,再描写它们的样子;也可以先写它们的样子,再介绍它们的名字,要想办法把石头写“活”。
从想到画,从说到写,从单幅图一种写法的练习到两幅图多种写法的尝试,学生拾级而上,逐渐达到练习的目标。这样的设计不仅没有降低练习的要求,还延缓了练习的坡度,保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大道至简,过分烦琐、深掘的文本解读,是导致低年级写景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根本原因。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编者意图,尊重学生学情,指向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策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潜心会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内化吸收;设计仿写,让学生在模仿写作中学会自我表达。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写景文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