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的五个策略
2022-12-31唐玉华
文| 唐玉华
统编本教材选编了不少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对于弘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与一般的红色读物不同,具有鲜明的教学功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阅读兴趣普遍不高,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利于革命文化的传承。那么,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弘扬革命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
一、读画结合
连环画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读物。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所学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深化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感悟,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如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一文较长,共有六个部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默读课文,按照课后练习二的形式先给每部分的内容拟定一个合适的小标题,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每个部分的内容用连环画的形式把这部分表现出来。六幅连环画对应六个小标题,从“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夜归后见闻”“掩护李大叔”“与鬼子做斗争”“雨来没有死”这些画面让学生以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课文内容。这样的学习形式图文结合,画面感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雨来就在自己的身边,他是与自己同龄的小朋友,他是那么的机智勇敢,等等,引起学生的敬佩与崇拜之情,觉得雨来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小英雄,而且学生在画一画的过程中对主要内容的理解把握也更加深刻透彻,降低了长课文学习的难度,提升了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生感悟能力较弱,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师让学生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文本内容,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还原文本内容,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落实本课教学目标。
二、读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故事情节进行梳理,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鼓励学生在读中思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五年级下册《军神》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很容易读懂文本内容,但很难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不利于学生对人物品质点的了解。教学时,教师先引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再提出问题:“找出文章中描写刘伯承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品读,说说当时刘伯承会想些什么。”“沃克医生一开始对刘伯承的态度怎样?后来发生了哪些改变?沃克医生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堪称军神’?”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品读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走进了人物内心,感受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是当之无愧的军神。
在阅读教学中,读与思结合是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品质特点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依据文本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品质特点。
三、读观结合
许多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都被拍成了影视作品。教学此类课文时,除了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作品的激昂语言之外,教师还要利用多媒体,引领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这样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如学生对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中提到的强渡大渡河等事件了解不多,很难感受到诗词所表现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把影视资料中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等影片播放给学生看,把学生带入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红军长征途中,进而被红军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所震撼,对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受得更加深刻。又如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开国大典》的影视片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观看,通过观看视频中开国大典的盛况,尤其是阅兵的场面,学生会由衷产生一种自豪感,促进了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与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内容特点,为学生呈现相应的影视内容,可以唤醒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识,使学生亲近课文,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采用读观结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读一读,观一观,可以还原历史,引发学生真切的体验感受,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身文化内涵。
四、读演结合
教材中有一部分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的主人公比较贴近学生,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教师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可以还原文本描写的场景,促进学生对人物优秀品质特点的理解与感悟。
如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一文最精彩的是第四部分中雨来与鬼子斗智斗勇的场面。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鬼子军官与雨来,结合影视剧中鬼子军官说话的腔调与雨来进行对话。为了让学生的表演更加真切,把学生代入到那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练好对话部分,比如“小孩,问你话,不许撒谎!”这句话,让学生想象鬼子军官说话时的表情神态等。尤其是鬼子温和地对雨来说“不要害怕!小孩,皇军是爱护的!”这句话,要让学生读出鬼子假惺惺想诱骗雨来上当的味道。鬼子利诱不成,便原形毕露:“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教师让学生演一演这些语言动作,可以让学生对鬼子狡猾阴险的嘴脸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雨来的话,如“捡来的”“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等,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雨来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并把雨来面对鬼子从容不迫、机智应答的特点表演出来。表演,还原了历史,再现了当时情形,学生对雨来机智勇敢的品质感受得更加深刻。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适当的表演可以再现历史情形,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与动力。
课堂表演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有效方式。在《小英雄雨来(节选)》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中最能凸显雨来小英雄形象的部分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使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
五、读比结合
比较阅读是引领学生就两篇或者两篇以上相似或者相关的作品对比阅读。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分辨出两篇文章的相似或者异同点,提升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蕴含的情感。
如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与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五年级下册《清贫》一文主要表现了方志敏同志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两篇课文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重点让学生画出文章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感受他们的革命精神。再如六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一文主要赞扬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比较阅读的手法,让学生把这篇课文与前面“阅读链接”中学过的课文《丰碑》一文进行对比阅读,再引领学生对军需处长与老班长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说说二者具有哪些共同的品质特点,这样可以深化阅读效果。教师依据课文内容特点,鼓励学生比较阅读,可以使学生对革命者为了革命胜利宁愿牺牲自己或者付出自己一切的精神有更为深切的感受。这样教学,可以坚定学生的革命信仰,传承革命精神。
教材选编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有许多,教师教学时不能只是局限于“这一篇”,而要注重相似或者相关作品的整合,引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对革命事件或者革命时代的人物形象了解得更加全面深刻,由一篇学会一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综上所述,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采取读画结合、读思结合、读观结合、读演结合、读比结合的教学形式,符合小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让学生真正亲近文本内容,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革命精神更好地得到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