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阅读的文言文教学
——《司马光》教学设计
2022-12-31吴红玲
文|吴红玲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拼音认识“司”“跌”等5 个字,能够仔细观察写好“司”“庭”等7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尝试背诵课文。
3.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完整生动地讲述这个故事。
4.通过对比,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尝试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完整生动地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释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它记载在《宋史·司马光传》里,是用古汉语写成的一篇文言文,题目叫《司马光》。“司”是生字,请大家伸出小手指,跟着老师一起写这个字。第一笔横折钩,注意竖要写直,不可向左斜,横不可太靠上,位置要靠外。第二笔短横,从第一笔横的起笔处正下方起笔,不可太靠上。第三笔短竖,从第二笔短横下方起笔,不可太靠近。第四笔横折,注意折笔处和第二笔短横的末端对齐,竖稍向左边倾斜。第五笔短横,从第三笔短竖末端起笔,连接到第四笔横折末端。
板书:司马光。(生齐读课题两遍)
2.同学们听说过司马光的故事吗?(预设:司马光砸缸救人)那时他才六岁,真了不起!猜猜司马光姓什么?(预设:司马)“司马”这个姓氏有两个字,这叫复姓。在百家姓里,复姓还有好多呢,如“上官”“东方”“诸葛”等。(出示司马光简介,指名读,了解司马光。)
过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是不是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言文。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并指导生字“司”的写法,接着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为后面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同时用一个设问来激起学生对文本学习的期待。】
二、读好文言文
过渡:同学们,你们都预习过这篇文言文了,有没有发现文言文和我们平时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预设:篇幅很小,句子很短、不好读……)是的,这篇文言文虽然只有两句话,30 个字,但想读好它却不容易。下面大家认真听老师读,注意老师在读句子时是如何停顿的,尝试运用“/”做一下标记。
1.师范读文言文,生听,尝试做标记。
同学们,听出停顿了吗?这是正确的停顿,如果和自己标记的不一样,请修改一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翁/破之,水迸,儿/得活。
2.请大家根据停顿的提示,自读文言文三遍,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通句子,对于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3.交流朗读,尝试背诵。
读了这么多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
(1)课文中有几个生字比较难读,看,它们从课文中跑出来了,你能把它们读正确吗?(出示:司、庭、登、跌、众、弃、持、皆。生开火车读生字,接着师引导生读准后鼻音的“庭”“登”“众”字和翘舌音的“持”字。)
(2)本课有7 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下面大家用自己的办法去记记这些生字,有困难的可以请同桌帮一帮。(师重点提醒:“登”的上面右半部分,是由两个短撇和一个捺组成,不要写成横撇和捺。)
(3)同桌互查朗读,互评朗读。大家读了这么多遍课文,想不想展示一下?请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同桌当小老师点评一下,如果你的同桌读得不够完美,也请你帮一帮他。
(4)指名读,全班读,师生合作读。谁在全班展示一下?(师生共同点评。)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师读“群儿”“一 儿”“足”“众”“光”“水”“儿”,剩下生来读。)
(5)尝试背诵:( )戏于庭,( )登瓮,( )跌没水中。( )皆弃去,( )持石击瓮破之,( )迸,( )得活。
同学们,在刚才所填的字词中,“群 儿”“一 儿”“众”“光”“儿”分别指的是谁呢?(师引导生交流并总结:“群儿”是指一群小孩,“一儿”是指一个孩子,“众”是指除了司马光和落水孩子之外的其他孩子,“光”是指司马光,“儿”是指落水的孩子。)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读。本环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训练学生把文言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好停顿,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感,并积累语言。形式多样的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读懂文言文
1.请大家默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边读边尝试着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个标记。
2. 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不理解的地方请教小组的小老师讲解一下。
3.请一组来展示一下。
要求:翻译时要字字落实,小组成员汇报时先逐句读文言文,再逐句翻译。(师点拨:“没”是淹没的意思,“之”是指“瓮”,“弃”是丢弃,“去”是离开的意思。师生共同点评补充。)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如何学好文言文他们不知所措。在默读文言文时,教师提出了借助注释和插图翻译课文的要求,以及翻译要字字落实的要求,这就把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委婉地告诉了学生。】
四、对比阅读,感悟人物品质
1.同学们,当同伴不小心跌落水中时,其他孩子和司马光分别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到文中找出来并读一读,此时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画面?
预设:其他孩子有的吓哭了,有的喊叫,有的吓跑了……司马光则不慌不乱,快速向瓮跑去,观察后思考了一下,拿起石头向瓮用力砸去。
(师指名交流,生感受在危机面前,只有六岁的司马光是如此沉着冷静。)
2.同学们,面对当时的情形,除了砸缸救人,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救人呢?
预设:找根树枝,让落水孩子抓住树枝,把他拉上来;找大人来解救;爬上缸,用手拉出来……
3.引导学生比较:是你们想的办法好,还是司马光的办法好呢?说说理由。(在比较中感受司马光的聪明机智)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首先对比在危机面前其他孩子的表现和司马光的表现。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如果你在现场会用什么办法来搭救落水的孩子?让学生把自己的办法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办法进行对比和辨析,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和聪明机智。】
五、展开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
1.这篇文言文只有两句话,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讲得具体和生动呢?老师教你们一个妙招,那就是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从哪些地方展开想象呢?请大家看下面的温馨提示:看看小朋友们在庭院里玩了哪些游戏,面对危机时,其他孩子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他们当时的表情又是怎样的,司马光说了什么,是怎么做的,落水孩子得救后,他和在场的人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2.生根据上面的提示,同桌练习讲故事。
3.推荐同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能够读懂这篇短小的文言文了,教师可以抓住文章的一些空白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同时借助同伴的智慧来助学,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得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在讲述故事中得到发展。】
六、拓展阅读,丰富人物形象
1.师出示: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宋史·司马光传》
2.师范读,并解释大意给生听,让生谈谈这段文字让我们认识了怎样的司马光。
预设:勤奋好学,爱读书……
3.师总结:司马光从小就博览群书,勤奋好学,难怪他面对危机如此沉着冷静,聪明机智,原来是书教会了他,启发了他。
【设计意图:为了丰富学生对于司马光更加全面的认知,教师拓展了司马光的另外一个故事,让学生在学习司马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等美好品质的同时,也感知了这种美好品质的内在来源,从而在深度阅读中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文精神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