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
2022-12-31周久贺
□ 周久贺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桂林市行政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高度凝练,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广西视察,提出广西要“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2]。这为新时代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南宁召开,大会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在边疆民族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3]广西要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就必须按照党中央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尊重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努力保持经济实现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不断充实推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基础。
一、加快推进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发生深刻改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面临重大调整,世界环境资源约束日益收紧。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发展质量、效率逐渐改善,发展动力持续转换,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制度性障碍、技术进步与扩散效应减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广西作为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自治区和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的边疆省区,既需要扩大经济总量,也需要提升发展质量,既需要培育竞争优势,也需要补齐发展短板,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面临挑战。因此,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对于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广西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也从过去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变为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广西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欠发达省份,各族人民的现实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在供求关系上,集中体现在区域供给结构不能较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发展变化;在产业结构上,作为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步晚且发展不充分,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度相对较低;在增长动能上,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依然是广西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创新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显著;从城乡结构来看,城市发展相对较快、较好,乡村发展相对较慢、较差,城乡发展不平衡、广大乡村地区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依旧突出。总体来看,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现阶段广西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既是广西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体现,也是广西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具体体现。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为全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高水平的产品和服务。
(二)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广西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
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更加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发展,是更好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趋势的发展,是更好体现新时代经济发展特征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非凡成就,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是我们在实践探索中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结果。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品质化、多样化,与此相对应的是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和新的特点。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当前,广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告别了过去那种供给不足、物质匮乏的短缺经济时代,全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地区经济的综合实力成为新时代广西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与此同时,新时代广西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基本条件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广西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并迈向中高端水平,就必须遵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摈弃过去在发展中不符合、不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路径依赖,破除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期积累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转变发展方式、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努力转换增长动能,使经济增长更加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三)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广西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充分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政策优势,以区域内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为依托,大力发展各类产业,迅速融入全国制造业生产网络布局,有效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广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老少边山穷”的基本特质没有变,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困境没有变。伴随劳动力价格等要素成本的持续攀升,区内要素的低成本带来的吸引力和驱动力呈明显减弱趋势。与此同时,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要素约束日益趋紧,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之间供给收缩矛盾不断加剧,过去粗放型、高耗能、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愈发显得不可持续。当前正是爬坡过坎、提质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改变经济增长对要素投入和资源消耗的过分依赖,实现经济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是广西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把创新作为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使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由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等协同支持,逐步构建起一二三产业能够相互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突破发展要素瓶颈制约,加速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和典范,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广西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4]。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西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根基日益稳固。
(一)经济规模不断壮大,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济历经探索发展、曲折前进、高速发展、中高速发展几个不同阶段,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分配结构逐步优化,发展活力日益增强。一是经济总量实现持续增长。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为5474.79亿元,2011年为10299.94亿元,2019年为21237.14亿元[5]67,到了2021年,广西经济总量再次迈上新台阶,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24740.86亿元[6],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人均GDP实现大幅增长。从1979年的人均246元逐步增长到2021年的49206元,广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这40多年中都有明显的增长,2007年广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542元,2011年为22234元,2015年为30890元,2019年为42778元[5]67,2021年更是达到49206元[6],总体实现了从低收入阶段向中等收入阶段的历史性跨越。三是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时期,受益于技术进步、政策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全区整体经济发展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二)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逐渐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一是农业综合实力逐步增强。近年来,广西认真贯彻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广西的糖料蔗、蚕茧、木薯、茉莉花、木材等产量位居全国第一[7]。广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蔬菜基地,是全国著名的“南珠”产地,畜禽水产品也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8]。二是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工业经济成为支撑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业化进程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2021年广西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187.9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6074.49亿元[6]。糖、铝、机械、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二次创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三是服务业对经济贡献不断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服务业加快发展,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2021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537.45亿元,同比增长7.7%[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34.7%提升到2021年的50.68%,全区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2012年的29.4%逐步提升到 2021年的53.30%[6,9]。
(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活力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收入水平大幅提升,消费结构不断改善,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活力日益凸显。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随着广西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就业人数不断增多、工资水平不断提升和收入渠道逐渐多样化,广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大幅增长,储蓄存款连年增加。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2640元增加到2021年的2672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1243元增长到2021年的38530元,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6008元增长到2021年的16363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由2012年的15966.6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6879.44亿元[6,9]。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474.59亿元,到2021年该指标数值增长到8538.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由2012年的14244元、4878元增长到2021年的22555元、14165元[6-7]。消费能力快速提升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在不断改善。恩格尔系数逐步减低,家庭食品消费占比不断下降,城乡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后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逐渐增多,用于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支出比例不断增大,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件环境显著改善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保证社会生产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全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通信水平等有了总体提升,城乡一体、区域平衡、功能配套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高速公路实现市级全覆盖,国省干线高等级公路县级全部连通,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全面建成,民航运行保障和运输生产能力显著提升,铁路实现从“路网末梢”到“区域枢纽”的转变。立体化交通运输网不断完善,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目前,广西已经初步建成了防洪、供水、灌排、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体系,水利事业的服务范围逐步由农村地区扩展到城市地区,民生水利实现大范围覆盖,防洪抗灾能力显著增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力支撑了广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网络信息通信水平快速提升。广西信息通信网络设施逐步完善,邮政通信水平全面提升,电信通信业务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实现深度覆盖,网络规模、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21年,广西邮政业务总量达到162.01亿元,电信业务总量达到526.63亿元,年末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 5934万户[6]。
(五)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服务支撑日渐有力
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一是就业规模和就业质量全面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把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努力扩大社会就业人口总体规模的同时,着重解决转业军人、退役士兵、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社会就业人员稳步增长。二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广西始终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要求,逐步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明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0],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保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三是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医疗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人民群众享受的健康福祉大幅提升。随着新一轮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取得重大进展,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日益彰显。四是平安广西建设成效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牢牢把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要求,紧密围绕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大使命,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奋力推进平安广西建设,防范处理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增强了全区各族群众的安全感。
三、广西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广西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加速形成,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是客观来看,广西经济发展质量不高,部分行业发展水平虽然接近或者赶上国内先进水平,但是整体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核心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地区差距依然明显。
(一)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不足
广西产业结构正处在加速调整期,但是由于产业之间的融合性、产业链环节的协调性尚未全面系统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第一产业现代特色不明显。传统农业比重依然占比较大,新型农业占比相对较少,农业产业中传统产业结构特征明显,农业转型升级速度慢,农产品开发和管理水平不高,多数农产品仍以原材料形式出售,具有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还不太多。二是第二产业基础不牢固。广西工业产业布局比较分散,集聚发展水平不高,不同区域之间产业分工格局不够合理,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导致区内工业整体关联度不够,协作性相对较差,产业配套支撑作用不强。从内部看,产业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呈现出“重工业更重、轻工业更轻”的发展特征[11]。从动能转换看,区内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低,以低端产业和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依然明显,旧动能潜力激发不足,新动能尚在形成期。三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对比全国看,广西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低于全国水平,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低于全国水平,对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占比高,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占比低,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四是新兴产业发育不成熟。当前,广西新兴产业仍处于探索发展时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不足10%[12]。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数字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长速度较慢、总体规模较小,产生的新的增量尚不足以抵消传统产业的减量。
(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创新驱动引领作用不强
广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要素生产率还不是效率提升的主要来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不健全,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够凸显[13]。一是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广西R&D经费投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截至2020年,广西共有R&D人员82409人,占全国R&D人员总数的1.09%,在全国排名中位列第20位。R&D经费投入规模为173.2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22.01%,在全国排名中位列第21位。R&D经费投入强度为0.78%,相当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32.50%,在全国排名中位列第28位,仅仅高于海南、青海和新疆[14]3-8。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开展R&D活动的主角[15]。2020年,广西有R&D活动的企业数为968个,占全国总数比例为0.60%,在全国排名中位列第21位。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为435个,占全国总数比例为0.42%,在全国排名中位列第22位。全区企业共有R&D人员36931人,占全国总数比例为0.66%,在全国排名中位列第22位[14]26-27。在全区所有企业的研发投入中,上汽通用五菱、柳钢、玉柴、柳工等几个大型企业占据了80%以上份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够。三是科技创新基础相对较弱。广西现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人数都相对较少,高端领军人才较为缺乏。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也严重不足,对广西的创新支撑作用还不够。此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缺乏协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缺乏高效的体制机制供给。
(三)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衔接的对外开放水平总体偏低
综合来看,广西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益还不够。一是开放领域不够宽。广西的经济开放度、技术开放度、社会开放度等方面依然滞后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开放程度不足,尤其是在一些衡量区域开放水平的基础设施、口岸建设、市场体制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开放质量不够优。“引进来”方面,广西利用外资来源结构较为单一,行业领军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龙头企业在我区布局投资较少,不利于推动广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走出去”方面,产业外向度不高、商品出口结构不够优问题长期存在。三是开放层次不够高。广西对外贸易依存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2021年广西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97%[6],虽然较以往有所提升,但是与全国同期水平34.19%相比,依然落后10.22个百分点。
(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协调的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当前,广西的本土发展环境依然存在诸多短板,阻碍要素流动、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不同程度存在[16]。一是企业融资环境待优化。受制于区内中小企业自身综合实力不强、市场认可度不高等原因,区内企业融资问题依然突出。突出表现为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贵、融资渠道少、融资风险大等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二是市场准入门槛待调整。广西在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一些显性障碍或隐性壁垒,民营企业在一些领域的市场准入和融资投资上依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一些具有行政性垄断、所有制被差别对待的行业,民营经济暂时还难以进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待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有较大完善空间,现有改革在审批条件、标准、程序等设置方面还有待细化,技术性与行政性审批项目尚未实现分离,部门之间联动机制尚不健全。四是政商关系待梳理。受制于体制机制、发展程度、能力素质、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目前仍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视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凝聚社会共识,理清新型政商关系界限。
(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质量约束收紧
伴随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族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环境权益观念也随之不断增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废物排放、电磁辐射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对生态环境治理改善以及影响损害健康的生态环境诉求越来越强烈。一是改善环境质量需求增大。广西环境质量排位虽已处在全国前列,但是区内主要污染物减排压力并未完全缓解,污染物类型开始由传统污染物向传统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并举的态势转变,一些累积型、长期型、复合型的环境污染问题面临集中爆发风险,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与各族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期许还有一定差距。二是防范环境污染难度扩大。广西环境风险防控机制尚不健全,涉及环境风险防控的源头预防、过程控制、事故处理、损害赔偿等问题还没有进一步厘清,区内采矿、石化、冶金、机械等重点行业环境污染风险增大,部分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状况尚未完全掌握,环境污染隐患短时间内无法根除,区域内协作联防机制不健全,环境监管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17]。三是生态资源保护压力加大。部分地区破坏海洋、湿地、森林资源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滥捕滥猎、毁林开荒和非法占用林地和基本农田行为还时有发生,一些非法小企业隐蔽生产转移污染排放的情况尚未杜绝,森林火灾防控、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近岸海岸保护、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压力不断增大。
四、加快推进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长期战略和短期战役相统一,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建议广西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改革为引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不断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石
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涵和战略重点,要坚持做大总量与做优质量并举,稳住存量产业与催生新兴产业齐抓,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关键,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一是加快农业产业深度融合。要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加快推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农业产业规模,增强产业集聚效应。以“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为重点,以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不断推动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同时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充分挖掘农业生态、社会、文化功能,不断提高农业产业整体效益。二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目前广西的制造业仍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应积极实施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战略,以区内制糖、制铝、汽车、机械、冶金、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大力扶持各个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人员配备、土地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支持和保障,着力推动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延伸,积极鼓励区内零部件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着力推进关键零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三是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服务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聚焦信息服务、科技咨询、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等领域,努力引导服务业不断向高端化和专业化拓展。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实现转型升级,围绕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等领域,积极推动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四是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要坚持“数字+”理念,促进实体经济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一批数字经济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制定下一代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移动物联网发展等实施意见,推动广西“互联网+”“数字+”“智能+”等新业态新模式繁荣发展。
(二)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不断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推动高质量发展,广西要以创新作为驱动力,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和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尽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支撑体系和发展驱动模式。一是不断推进创新机制改革。财政方面要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创新资金使用效率,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创新。金融方面要建立以信贷和市场化风险投资等为支撑的科技金融体系,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支持力度。激励方面要加快推进科研事业单位改革,破除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编制、职称、激励壁垒,建立起能够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政策体系。二是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发展。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进一步聚焦全区重点产业和领域需求,积极推动创新平台发展,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机械、冶金等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不断加大资金、政策、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和投入,努力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军民融合示范基地、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三是积极鼓励创新机构创建。创新机构是专业化的创新主体,可以为企业提供创新智力和技术支持,弥补单个企业创新成本高、技术力量不足的缺陷,是培育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的重要孵化器。支持广西的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与企业展开产学研方面的合作,建立一些与优势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逐步搭建人才、技术、产品、管理、资本和市场等多层面合作交流平台。四是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转化。要着力破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各种障碍,真正做到把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切实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引导激励,积极设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风险投资机构、商业银行以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投入。
(三)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不断拓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合作空间
开放带动战略核心是开放,目的是带动。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要突出工作重点,扩大开放领域,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边疆开发开放新高地。一是全面对接好粤港澳大湾区。广西的区位优势在于拥有粤港澳大湾区的西南腹地与对接东盟的海陆门户的区位叠加,应重点打造以广西为支点的桂粤港——东盟交通枢纽、平台枢纽、产业枢纽、人文枢纽,形成多向集成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生产联结东盟市场的“超级节点”,将广西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建设壮美广西的发展优势[18]。二是扎实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要立足广西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陆海交汇门户和陆路干线关键节点的独特优势,与相关各方加强沟通对接,积极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贡献广西力量。制定出台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工作方案和政策举措,推动新通道在战略提升、跨区域联动、陆海联运、物流集聚、通关效能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加快形成沿边开放开发新高地。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边境加工贸易、物流、边贸、金融、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申请国家支持,对标越南北部第三代工业区,整合广西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口岸加工贸易园区,建立边境经济特区,发展保障国门安全的高技术产业,建立面向专业军人、边民与大学生的军民融合“双创”园,丰富并活跃边境市场主体,推动建立边境“飞地园区”,延伸边境产业链与价值链。四是积极推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广西自贸区)建设。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激活力,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主动与国际高水平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努力推动制度创新,以更大力度、更广视野、更强举措谋划和推进广西自贸区高水平建设,力争在中国—东盟开放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沿边开发开放等方面形成具有广西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
(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不断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
在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上,广西还需要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除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以外,不以任何形式对民营企业在投资金额、产能规模、土地供应、采购招投标等方面设置附加条件和准入门槛。同时,针对市场准入限制方面的问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专项排查清理活动,坚决消除各类歧视性条款。二是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要坚持做到“能放尽放、提高效率”的办事原则,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针对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在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合并的合并,能够减少的减少,可以下放的下放。同时,尽快建立全区统一的行政审批工作标准,理顺审批事项下放、承接机制,确保下放事项能够接得住、管得好。三是积极深入推进惠企政策。要高度重视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诉求,为企业提供从投资、生产经营到市场退出全过程“保姆式”服务。针对区内一些企业反映的诸如政策知晓率不高、透明度不够、执行时走样等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要及时对涉企政策条款进行系统梳理,全面查摆问题根源,不断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四是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服务载体建设,落实建立商(协)会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万人进万企”活动,针对民营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此外,积极开展政府失信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梳理解决政府失信相关事项,不拖延、不逃避。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屏障
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突出优势和宝贵财富,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抓好污染防治,推动生态宜居,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建设优美生态空间。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统一,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二是努力发展生态经济。要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举措,摆脱旧的路径依赖,深入推进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三是加强生态城乡建设。农村建设方面,要持续巩固美丽广西建设成果,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推进农村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推进文明乡村建设,着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城镇建设方面,要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培育特色产业,做强特色优势企业,培育形成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等融合发展的生态链,使特色小镇成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四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强化污染物排放主体责任,对各类污染物排放主体,制定最严格的节能环保标准,加大污染源在线检测推广力度,实行全区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建立完善生态损害赔偿、环境审计、环境督查等规章制度,加大市场化机制探索力度,引导鼓励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多方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