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海市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的对策

2022-12-31朱春旭

桂海论丛 2022年4期
关键词:向海北海市北海

□ 朱春旭

[中共北海市委党校(北海市行政学院、北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北海考察时指出:“要建设好北部湾港口,打造好向海经济。”[1]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2]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建设北海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3]的重要部署,赋予北海市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担起广西海洋强区建设先锋队的新使命。近年来,北海市始终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为主题主线,坚持以向海经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征程,北海市将始终牢记领袖嘱托,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集群培育,强化对外开放引领,全力打造成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实现向海图强,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一、北海市发展向海经济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北海市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自身优势,多措并举,谋定后动,为打造向海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强化顶层设计,落实向海经济发展总体布局

面对新发展新机遇,北海市抢抓向海经济发展黄金期,落实向海经济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总要求,强化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一是制定向海经济总体规划。北海市积极谋划和推进向海经济发展,编制《北海市向海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打造向海经济行动方案》,明确向海经济发展目标,提出向海经济新区主要空间布局和重点建构的产业领域。二是落实向海经济发展配套政策方案。立足于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定位,出台《关于“舞起海洋经济发展的龙头”的工作方案》《关于“舞起北部湾经济区扩大开放合作龙头”的工作方案》《北海市开展“产业树”编制工作方案》等配套方案,进一步明确北海市发展向海经济的具体实施路径及目标。

(二)壮大产业集群,推动向海经济迅速发展

五年来,北海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7%,近五年海洋生产总值均位居广西第一[4]。一是加快六大产业集群。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招商上项目、促产业,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了以绿色化工、电子信息、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新材料及高端设备制造、高端造纸、能源为主导的六大工业产业集群基本框架,工业总量从广西第五跃居第三;工业投资增速年均增长30%以上,百亿级项目数广西第一,13个百亿重大工业项目陆续开工、竣工投产[5]。二是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京东云、新浪天下秀等头部企业落户北海市,引进高端服务业企业近500家。北海市产业品质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向海经济迅速发展。三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通过绘制“产业树”,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动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北海市共有百亿级项目40个,列入广西“双百”项目30个[6],为北海市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三)加强文化建设,向海发展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文化建设是写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走好向海之路的内在基础。五年来,北海市坚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大力推动“文化北海”建设,增强向海发展软实力。一是健全传统文化保护机制。通过制定《加强北海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行动方案》,颁布实施《北海市合浦汉墓群保护条例》等法规,统筹做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二是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优质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一批重大文旅项目落地建设,海丝首港、北部湾国际邮轮母港、银滩景区改造提升等项目顺利完工,文旅产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三是提升文化对外交流水平。圆满举办了第六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向海经济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果展示交流会等系列活动,“一带一路·北海遇见北海”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先后在俄罗斯、日本、英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举办,扩大了文化交流,展示了北海市对外开放合作新形象,提升了“文化北海”品牌影响力。

(四)深化改革开放,向海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北海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融入“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开放格局,向海开放合作水平明显提升。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了涉及民主法制、社会体制、经济体制、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改革任务。“放管服”改革,并联审批、园区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广西前列,激发了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显著。二是向海开放合作平台不断拓宽。依托海洋产业园区作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的载体,发挥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在海洋科技方面优势,积极打造海洋创新联盟平台。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升格为综合保税区,一批外贸进出口和加工贸易进出口双双突破百亿元。三是向海枢纽通道持续畅通。北海市紧紧围绕推进合湛高铁、北部湾国际机场、铁山港30万吨进港航道及码头“三大交通战略工程”,初步形成以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为主要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积极打造铁山港东、西港区码头集群,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北海港口岸获批扩大开放,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稳步提升,枢纽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

(五)坚持生态立市,陆海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北海市在打造向海经济过程中,坚持生态立市,始终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一是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组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修复岸线47.65公里;大力加强红树林片区保护,共新增红树林74.78公顷、修复红树林267.57公顷[7]。海洋生态景观及功能进一步改善,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二是实施流域海域综合治理。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整治南流江污染和近岸水质污染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设区市中率先开展生态保护地方立法,完成涉及沙滩、红树林、海岛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三是开展生态环境“春雷”专项执法行为,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

二、北海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向海经济发展既需要向海产业的空间集聚,也需要海洋资源、资本、人才、科技等配置资源的集聚。北海市在发展向海经济中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海洋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等方面仍存在瓶颈。

(一)交通基础设施总量及支撑力有待加强

向海通道的畅通和港口功能的完善是实现陆海通道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北海虽然在综合立体的向海交通体系建设中有明显突破,但在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上及支撑力上还有待加强。一是港口功能和辐射能力有待提升。港口基础设施整体上还不够完善,仍缺乏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和高等级深水出海航道,港口生产作业能力仍受到限制。北海市作为国家连接陆海物流通道的重要门户,水转水、水陆换装的优势尚未完全发挥。二是交通建设还未完全形成网络。虽然北海市综合立体的交通网络已经初步成型,但交通设施总量仍有不足。高速铁路尚未完全延伸到周边城市,北部湾城市互联互通陆路运输网络建设还未形成,与粤港澳以及大西南地区交通联系亟需加强;快速通达周边省的陆路通道和航空路线有待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

(二)海洋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是推动北海向海而兴的关键。虽然广西现有一半以上涉海科研机构集中在北海市,但是海洋领域科研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北海海洋食品具有较大市场份额,但海洋食品相关的领域并不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录中,企业难以获得相关支持且无法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优势难以发挥,导致北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涉海企业数量比较少。二是海洋领域科技创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所缺乏。由于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平台的缺乏,导致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存在困难,在涉海企业、单位中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三是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率较低。目前北海市涉海科研机构的主要研究成果仍在实验阶段,尚未完全形成科研人才集聚、科研成果产出、成果展示交易等科技研发与服务体系,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

(三)向海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构建现代化、具有特色的向海产业集群是北海实现向海发展的根本途径。北海市已初步形成六大工业产业集群,但产业的高端化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不是很高。一是产业总体规模仍不够大。相较于其他工业城市,工业总体数量仍较少;海洋新兴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传统海洋产业包括传统渔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布局分散,集聚效应不高。二是工业发展要素支撑稍显不足。受临港工业大进大出、生产和加工量大的特点,用地、能耗等指标不足依然是北海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三是产业配套不够完善。产业方面,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业发展方向较为分散,产业链延伸不足。园区建设方面,部分园区在交通、供电、供水等生活生产配套设施上还有待加强,制约了产业发展及产业人才集聚。

三、北海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的对策

北海市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优化沿海组团式向海发展格局,积极打造现代向海产业体系、向海创新体系、向海开放体系,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内外联动、陆海统筹、双向开放的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

(一)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推动构建现代化向海产业体系

建设向海经济示范城市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优化向海产业布局、夯实向海产业基础,培育具备区域特色、品牌突出优势的向海产业基地,构建现代化向海产业体系。

1.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组团功能定位和县区、园区的产业特征,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是铁山港要重点发展临港大工业。发挥铁山港临港大工业优良条件,加快完善铁山港东港和西港基础设施,增强承载能力,重点发展石化产业园、绿色玻璃产业园、临港新材料产业园、林纸产业园等专业园区,打造中国沿海重要临港工业基地。二是北海市区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发挥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等海洋经济平台作用,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培育创建国家级海洋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创新型海洋科技产业集群。三是合浦县要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合浦工业园、“月饼小镇”等特色载体,以木材加工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为核心,大力培育特色加工优势产业。

2.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聚焦制造业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依托当前拥有的七大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全力做大做强六大工业产业集群。一是要结合特色和优势产业,在项目招引上延链补链强链,补强优势产业、补足缺失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二是以园区为载体加快北海市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集聚,创新“共建、共管、共营”的园区管理模式,采取委托管理、行政代管、园区共建等方式,实现产业跨区域整合和协作配套。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根据北海市地方特点,制定地方性精准优惠政策,为企业量身制定优惠政策。

3.培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

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引领,大力培育行业龙头主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建一体化的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一是大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强化中石化、惠科、信义、太阳纸业、玖龙纸业、北部湾新材料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积极打造全球智能电视、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高端造纸三大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到销售的闭环,带动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商入驻北海市。二是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聚焦重点支柱产业链,采取“一链一策”方式,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本地配套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节能环保投入,推动产业从原材料生产和加工组装向产业链高端方向升级。强化关键零部件和关键原材料供应保障,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二)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向海集聚

坚持科技创新在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推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释放“海”的潜力,推动海洋资源综合利用。

1.加速向海创新要素集聚

向海创新要素的集聚有助于建立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结合海洋资源的保护与渔业工作实际,在海洋综合管控、水产种苗繁育、现代渔业发展等方面加大科技攻关和技术支撑力度,进一步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不断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大力引进创新资源。依托北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等重点园区,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承接区,打造国内先进技术转移北海集聚区。三是积极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继续实施“珠城聚才”行动,大力引进国际国内海洋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及高水平工作团队。完善引才奖励政策,为留住人才建设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尊才爱才的优质“软环境”。

2.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以重点产业集群的需求为落脚点,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向海科技成果开发。一是提升创新平台功能。依托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联合广西区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二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运用。依托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平台,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面向临港新材料、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和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科技、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推进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三定向”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同时,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孵化平台,加快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对标国内一流创新城市,构建国内领先水平的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和创新环境。

3.激发向海科技创新活力

向海科技创新活力的激发有助于在北海市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氛围,助力向海经济示范城市建设。一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依托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平台载体,培育一批创新型海洋科技企业和人才团队。二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做好科技企业培育工作,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通过建设科教中心、创业谷等创新环境体系,引导科研机构同企业联合研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运用水平。通过政策扶持,支持中小海洋企业采取联合出资方式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采取技术转让、成果入股等形式,加快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通过举办创业文化节、创业创新大赛、创业集市、项目推介会等活动,营造北海市“双创”氛围。

(三)深化开放合作,加快构建向海全方位开放格局

向海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合作共赢是向海发展的主要路径和目的。北海市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要开放区域间合作,加快国际间合作,加强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国家间合作共建。

1.打造特色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积极发挥北海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完善区域交通通道,紧紧围绕北海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三大交通战略工程”建设总要求,打造特色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成区域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城市交通上,打造交旅融合的城市公共出行服务系统,提升“交通+旅游”服务能力,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公路建设和交通智慧化建设。铁路交通建设上,积极推动合湛高铁开工建设,加快谋划和推进贺州—梧州—玉林—北海城际铁路,推进合浦至铁山港,加快建设铁山港各铁路支专线铁路网建设,提高铁山港陆海联运能力。提升港产城一体化枢纽能力,积极推进北海第二机场、铁山港30万吨级进港航道项目,把铁山港打造为服务桂东南内陆地区的港口。推动与桂东南内陆地区共同开发铁山港港口资源,进一步完善物流枢纽港功能,助推玉林、贵港等广西内陆城市“借道出海”。

2.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高水平融入“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格局。一是深化北钦防合作发展。抓住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加强与通道沿线城市的区域合作,统筹推动北钦防沿海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北海港与钦州港、防城港的错位发展与分工合作。加强与钦州、防城港产业协作,共同打造高质量的现代临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一体化开放合作格局,提升做实开放合作平台,着力推动泛北部湾城市群协同发展。二是加快实现北海港口与内陆区域通关一体化。加快推动与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开展“无水港”建设合作,鼓励西南中南城市通过多种形式与北海合作共建产业园区,进一步拓展北海市经济腹地。三是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同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海南自贸港建设政策辐射北海,全面加强区域间合作,不断推动交通、经济、旅游、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紧抓RCEP带来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开放合作,构建向海全面开放新格局。一是要加强海洋科研教育国际合作,将北海市打造为中国—东盟海洋科技战略合作示范城市。引进国内外知名教育机构,打造高水平的教育基地、学术交流平台及留学基地。二是要加强经贸往来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扩大资源型产品和先进设备进口。组织企业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国际会展活动,争取承办各类经贸交流活动。三是积极打造北海国际品牌。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鼓励扶持南珠产业、远洋捕捞、海水产品加工等海洋产业“走出去”,利用东盟和西非国家丰富的海洋资源、渔业资源,做大做强北海南珠品牌。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发挥国际滨海旅游的特色和优势,打造国际旅游品牌,提升北海市旅游业的国内国际地位。

(四)坚持生态优先,实现向海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北海市打造向海经济的主要优势,更是发展向海经济的基本前提。因此,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绿色低碳的向海经济。

1.强化陆海生态保护与修复

北海市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要持续维护好陆海生态体系,保护好生物多样性。一是加强海域保护与修复。建设沿海蓝色生态屏障,坚决守住距海岸沙滩300米范围内严禁新建居住、工业仓储建筑的底线,严禁填海、圈占沙滩和红树林。加快推进海岸生态示范带建设,以廉州湾和铁山港为重点,构筑滨海岸线、周围海域、海岛一体的沿海生态屏障,恢复近岸海域的生态自净能力。继续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严格保护红树林生态环境。二是强化陆域保护与修复。健全陆域生态保护体系,以南流江、冯家江等主要江河水系和中部山地丘陵为主体,构建岸线、绿道、河流水系、湿地和农田林网为主要框架的网络化生态廊道。加强林草生态系统保护,强化“河长+”机制,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监督管理,提升河湖管护水平。

2.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我一直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8]向海经济要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强化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逐步实现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贯彻执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一方面,推动传统制造业实施能效提升,有效控制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降碳;另一方面,优化能源结构,有序开展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以高耗能行业为重点,严格控制石油加工等六大行业能源消费。同时,制定严格的污染防治制度,严格执行企业持证按证排污制度,持续推进“一证式”管理。全面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培育环保产业,推动环保产业链上下游整合。

3.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既要做到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更要引导全面参与到绿色发展中来,强化主人翁意识,在北海市内营造绿色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提高新建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达标率,推动北海市老旧小区既有建筑的节能宜居和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交通,倡导绿色出行,构建城市绿色出行体系,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和慢行系统建设。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引导绿色消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的生活方式,倡导“光盘行动”,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逐步推行家庭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猜你喜欢

向海北海市北海
港口——向海,向未来
逆水行舟,向海问路——读《造舟记》
北海北、南海南
为什么椰子都向海的方向生长?
北海市西村港跨海大桥主桥总体设计
北海市冯家江水质监测与评价
北海 美丽的地方
向海而生
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
南方的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