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年级课堂练笔教学例谈

2022-12-31文|孙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8期
关键词:想象读书文本

文|孙 琳

教材特别重视学生练笔,许多课后练习中都提出了让学生随文练笔的要求。在中高年级课堂练笔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中要求学生进行训练的内容,还要对这些训练点的目标价值或者表达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对编者意图或者练笔重点有一定了解,然后再引领学生进行训练,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

一、关注“仿写点”

教材中不少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提出了仿写某段或者某几个自然段的练笔要求。让学生进行仿写练笔首先需要找到这些段落中的仿写点,然后帮助学生搭建仿写内容与范例内容之间的支架,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仿写能力的提升。

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的课后练习:“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仿写的窍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2 自然段,并说说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经过研读,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组成形式是:它把颜色给了( ),( )的叶子像( )( )。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语言形式以后,在进行仿写时就会更加轻松。又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中,让学生仿照着课文第2 自然段的形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自己喜欢的植物很容易确定,怎样才能把自己喜欢的植物的样子描写得生动形象呢?就需要从文本中的例子来发现表达技巧。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 自然段,让学生说说白荷花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为了把白荷花的特点形象地描写出来,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在品味赏析中,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运用了排比与比喻的修辞手法,才把白荷花的特点描写得形象生动。于是,教师鼓励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排比与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喜欢的植物写一写,让学生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仿写是整个小学阶段需要学生运用最多的一种练笔形式。在仿写之前,教师帮助学生感悟文本的表达特点后,再让学生进行仿写,可以降低学生的仿写难度,切实提升学生的仿写能力。

二、聚焦“逻辑点”

一篇文章通常由字词句段组成,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词语与词语之间都是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的,这些逻辑关系就是一个个逻辑表达点。教师聚焦文本逻辑点,帮助学生解析段落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深化学生对句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

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文的课后小练笔指出:“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从这次练笔要求来看,一是要让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写清楚,二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理由写清楚,也就是说,为什么读书与读书理由之间是存在逻辑关系的。教学时,教师对问题进行分解,并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写作支架:“为什么而读书?产生这个读书想法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实现读书目标自己会怎样做?”有了支架的支撑,学生在写话时就不再盲目,能够把自己读书的缘由写清楚,避免了学生胡乱拼凑等现象的产生。教师搭建的支架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个方向,一个轮廓,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只要没有逻辑顺序问题就可以。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逻辑关系严密的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解析段落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对学生学习支架的搭建,以使学生的练笔内容更有条理,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引燃“情感点”

教材中编排了不少可以激发学生情感或者让学生产生共情方面的练笔。课堂教学中,教师找到文本中可以激发情感或者引起共鸣之处,让学生进行练笔,可以升华文本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课后小练笔:“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这种练笔就属于情感型练笔,旨在让学生通过练笔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感到鼻子一酸?作者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段话,说说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这样的训练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叙事写作奠定基础。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中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进行练笔,但教师照样可以挖掘情感练笔点让学生进行训练。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桥》一课时,当读到一位老妇人来祭奠她的丈夫与儿子时,许多学生的眼眶湿润了,被老汉的精神所感动。在学生情感感受最深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说:“假如你是村民中的一员,看到这种情形,你会对老妇人或者老汉说些什么?”有学生说:“老支书,你安息吧,我们会照顾好你的家人的,一路走好!”有学生以获救村民的身份对老妇人说:“从今往后,我们都是你的亲人,家里有什么事,我们来帮你,就把我当作你的儿子吧!”这样的练笔,升华了文本内容,让课堂教学进入了高潮。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就文本中令人感受深刻的地方进行练笔,可以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解析“迁移点”

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可供学生迁移写话的练笔内容。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要先帮助学生梳理迁移点,教会学生迁移写法的经验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在举一反三的迁移运用中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如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中的小练笔指出:“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让学生想一想由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会想到哪些人,试着写上一段话。《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从课后练笔要求来看,教材中为学生提供的四种事物都具有和花生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本次练笔的要点就是让学生对“借物喻人”描写方法进行迁移运用。教师要把握好课后练笔的迁移点,启发学生思考:“这几种事物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这些事物中你想到了哪些人?为什么?写上一段话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精神的赞美。”教师从读写迁移点引导学生进行训练,把握了练笔的重点,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有些写话要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就文本迁移点进行梳理,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写法感受更为具体,为学生的迁移运用奠定了基础。

五、寻找“想象点”

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想象训练,许多课文中都提出了让学生大胆想象的要求。教师找到文本中可以激发学生想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如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课的练习让学生“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这种要求就属于想象类训练。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遵循文本逻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孩子们在巨人花园里玩耍的情景写下来。在学生进行想象写话之前,教师可提醒学生想象:花园里会有什么好玩的呢?(蜜蜂、蝴蝶……)孩子们在花园里会玩些什么呢?(捉迷藏、捉蝴蝶、追蜻蜓……)他们玩得开心吗?对于本次写话训练来说,学生需要考虑童话的文体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遵循文本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这样才能真正把编者的教学意图落到实处。

在教材中,可供学生进行想象训练的点有很多,教师应从文本内容出发,找到适合激发学生想象的地方,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补白或者续编,可以丰富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让阅读教学更加精彩。

在中高年级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随文练笔内容,依据文本内容特点,挖掘适宜的练笔点,引导学生进行练笔写话,以丰富文本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从而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猜你喜欢

想象读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的想象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