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实践基础与逻辑
2022-12-31□刘刚
□刘 刚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创造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这一重大论断,揭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处的历史方位及伟大成就。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出场,遵循着一定的实践逻辑,并以中国共产党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复杂性斗争、开展的创新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重要实践基础。为此,本文主要从和平与发展主旨下的复杂性斗争、历史主动精神引领的创新性变革、治理基础上的全方位历史性成就等三个方面,对这一实践基础与逻辑进行探讨,以揭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在实践上何以成为可能及如何推进,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规律的认识,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推进提供有益借鉴。
一、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复杂性斗争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人们对和平与发展的向往和努力始终没有变。随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力量的日益增长,人类正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的消失。实际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相互交织。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外部环境变化带来许多新的风险挑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1]5,党治国理政面临严峻考验。对此,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复杂性斗争,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不仅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为新时代党的伟大成就的取得提供了必要保障,也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良好的实践环境。纵观此一过程,和平与发展主旨下的复杂性斗争构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场境。
一是国际矛盾风险挑战的防范应对。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之间的博弈愈发激烈,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加剧了“大变局”的演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霸权主义甚嚣尘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2],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进入新时代,面对严峻复杂的世界形势,以及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通过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有效防范化解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各种矛盾风险挑战,实现了“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1]7。
二是国内矛盾风险挑战的化解防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需要面对国内各种积累性矛盾,以及深层次问题,而且还需要“破解和回答实践所提出的新问题”[3],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成的新矛盾与新挑战。进入新时代,又涌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与诉求,诸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对生态、正义、民主、安全等的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四个伟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有效应对化解了这些矛盾、风险及挑战,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党内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解决。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存在认识上有待提升、行动上有待加强、落实上有待到位等问题;在依规治党上,存在党内法规制度及其学理解释体系尚不健全完善、党内法规的执行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在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上,“四风”问题亟需纠治,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识、党章意识等有待强化,反腐倡廉的制度化建设仍需着力推进,同时在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等方面需要给予进一步加强;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上,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有待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亟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推动自我革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条例,在夯实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加强和巩固了党的领导,并将中国共产党打造成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领导力量。
二、历史主动精神引领的创新性变革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不仅体现在面对各种重大矛盾风险挑战进行的复杂性斗争,而且还体现在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行的创新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动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当然,这些创新性变革是一种由历史主动精神引领的深层次的改革。实际上,迈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高度的历史自觉,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强烈的历史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两个大局”,奋发有为;以伟大的历史创造,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勤于探索、善于创新;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不畏艰险、攻坚克难,通过创新性变革,使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
一是根本性的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动开展了一系列促进风气、观念、生态等发生根本变化的改革,破解了诸多长期以来没有解决,或未能较好解决的难题。例如在全面从严治党上,通过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刹住了长期存在的歪风邪气,纠治了一些长期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焕然一新;通过开展系列学习教育与反腐败斗争,实现了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转变,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在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上,通过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使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坚持绿色、循环及低碳发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使生态保护发生历史性转变。这种根本性的改革发生在党和国家事业的诸多领域、诸多方面,不仅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性跃升提供了强力保障,而且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二是整体性的重塑。新时代,党中央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在多个领域进行了整体性重塑。这里所言的整体性重塑,是指一种对整个体系或系统进行重构的变革。如果说扭转性的改革针对的是具体的难题或矛盾,侧重于对机制、机构,乃至某些具体方面的改革,那么整体性重塑则针对于整个系统,侧重于对系统的全部,包括制度、结构、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彻底性、革命性的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并且在许多领域实现了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例如新时代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了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提出改革强军战略,不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重构了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军事政策制度、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对人民军队进行了整体性、革命性重塑。显然,以上两个方面的变革具有根本性和深刻性的特征,也是一种困难重重、阻力巨大、任务格外艰巨的改革。当然,也正是这种整体性的重塑,谱写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实践篇章。
三是开创性的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针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开展了一系列前人未曾做过或没有来得及做的探索性实践。这些探索性实践,具有开创性的特点,适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满足了新时代美好生活创造的需要。诸如新时代党中央针对一些地区长期贫穷落后的难题,开展了精准扶贫的探索实践,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4];针对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冲突、矛盾、斗争,以及各种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创性探索;为了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打造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平台,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进行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探索,“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5]。显然,这些开创性探索,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三、善治基础上的全方位历史性成就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飞跃,关键标志是在实践上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决议》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13个方面(以下简称“13个方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进行了总结,揭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上取得的重大成效。这“13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和开创性的,涉及党和国家事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是建立在治理基础上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并贯穿落实到党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而且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全方位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必要的基础。
一是治理体系得到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6]。法治的实现离不开制度供给,并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保证。对此,党中央从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等的建立健全入手,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诸如使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得到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得到健全,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得到优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得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一步得到健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立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补偿制度、退役军人管理保障体制;建立了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健全了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既有对原有制度的进一步优化,例如完善了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也有对原有制度的调整或重构,如调整优化生育政策、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和军事政策制度,还有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的制度创新。这些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提升了制度自信,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推进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二是治理能力得到提升。这里所言的治理能力,主要指国家治理能力,是一种运用制度管理国家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7]。新时代,党中央在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与成就,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提升: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得到增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得到提升;在经济建设上,自主创新能力、协调发展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等显著提升;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提升了攻坚克难、系统性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等的能力;在政治建设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在全面依法治国上,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在文化建设上,提升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得到增强;在社会建设上,脱贫攻坚、抗击疫情、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平安中国等的能力得到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能力显著提升;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能力得到增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战略能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能力等得到提高;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应对各种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等的能力得到增强;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依法反对和遏制分裂行径等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在外交工作上,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跃升。以上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适应了新时代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需要,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效能的发挥,保证了国家制度的实施,同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必要的能力保证。
三是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破除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瓶颈难题,不仅扭转了局势,促进了局面的根本性好转,而且“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1],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高质量发展,并在“13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13个方面”的显著成就有着多样化的展呈,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变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精神力量和政治保障。从总体性上看,这“13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取得的显著成就,最终推动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并促进了整个民族的巨变——促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重大历史性突破,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最为重要的实践成果。它不仅从实践维度阐明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而且还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一个更高水平的历史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事业“13个方面”的显著成就,以及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实现,最终推动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上的历史性跃升。
综上所述,复杂性斗争、创新性变革、历史性成就,绝非是一种彼此孤立的存在,而是紧密联系,贯穿并统一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之中,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重要实践基础逻辑,勾勒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线索并最终使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在实践上成为一种可能。当下,我们需要从总体性上加深对这一实践逻辑的认识,从而促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规律的进一步揭示,“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8],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