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年级上册“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思考

2022-12-31洪建华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8期
关键词:目的地自然段课文

文|洪建华

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独立的阅读策略单元。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有目的地阅读”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旨在教会学生进行阅读。“有目的地阅读”就是根据阅读目的、任务或其他需求指向,而选取合适的阅读内容,并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最后获得指向性信息的一种阅读。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共设有三篇课文,《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和《故宫博物院》。前两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根据承担教学任务的不同,呈现出层递性的特点,安排在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阅读策略,落实“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语文要素,从而实现“有目的地阅读”的教学目标。

一、示范指导“有目的地阅读”

“有目的地阅读”是学生的首次尝试,教师的示范指导是必要的。引导学生体会“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是第一篇精读课文《竹节人》主要的编排目的,要求学生能根据阅读的目的对材料进行合理选择,根据阅读提示,尝试带着不同的阅读任务完成阅读,与课后练习题结合对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同伴交流感受。本课的课前导语对“有目的地阅读”进行了解释:“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并有不同的阅读任务列出。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按照教材提示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策略选择的尝试,还要根据阅读任务,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仔细分析,对阅读方法进行具体的指导。如阅读任务一需要学生“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结合课后提示,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写作前,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指南”的正确写作方式和必要的写作要素,如“所需材料、制作步骤、注意事项”等,要求表述简洁,清晰明了,务必将事情写清楚,写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表格或思维导图都是较为常用的方式,让学生对指南的写作方法有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师根据课后的提示,为学生设定5 分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先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找到与写作主题相关的内容,再进行仔细阅读,提炼写作的素材。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提炼出的素材进行梳理,通过归纳分析总结等多种方法,将零散的素材变成真正可用的写作材料,应用到写作中来。由此,完成这一任务时的“提炼信息、梳理内容”这一阅读方法总结出来了。“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本文的阅读任务二,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细读的基础之上,扣紧语言文字,通过批注、词句品读、场景想象等方法,感悟和体会文中写的玩竹节人的乐趣,当然,也可以进行“有趣传统玩具推介”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文中语言做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的有趣玩具。阅读任务三是“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指导学生读第20 自然段到结尾,也就是课文的第三部分,对故事的起因圈点并进行重点梳理,起因(上课玩、被没收)、经过(下课找、未扔出)、结果(趴窗偷看、玩得入迷)等,玩竹节人的“乐趣”酣畅淋漓,老师童心未泯,“我们”的可爱,竹节人的魅力都被衬托了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二、学练结合“有目的地阅读”

引导学生对不同阅读目的选用适合的阅读方法是本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宇宙生命之谜》编排的主要目的。通过旁批呈现“怎样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阅读文章的思维过程”,并在课后练习题中展开交流,说说自己是如何根据阅读目的展开阅读的,在阅读中运用了哪些阅读方法。除此之外,也有新的问题提出,根据不同的目的再一次阅读课文,进一步增强学生“有目的地阅读”的意识。根据问题指引学生进行寻读、细读和资料查找是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有目的地阅读”的意识,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分成三步进行。第一步依托视频教学,明确阅读任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有关“宇宙和生命”知识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关注和讨论宇宙生命问题,带着对“地球之外宇宙中还有没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思考,进入到本课的阅读中来。第二步,借助课文旁批,快速提取信息。旁批是本文的主要特色,起着指引阅读的作用。比如,第1 自然段旁批中提到“浏览了这一段后,发现它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也就是告诉学生在阅读这段文字时可以大致浏览,不必过分关注。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知道了在阅读时,可以根据阅读目的对相关内容细读,对不相关的内容略读,从而节约时间,有效提高阅读效率。第2 自然段旁批则告诉学生在阅读时画出关键句,可以快速了解段落的大概意思,掌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学生根据旁批,很快便找出了第2 自然段的关键句,掌握了寻找关键句的阅读方法,在阅读其他段落时,也会自觉地把阅读方法运用其中,体会到了“有目的地阅读”的阅读方法带来的便捷。第3 自然段旁批则展示了圈点勾画关键词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圈点勾画出重要的词句,帮助学生快速厘清文章脉络,掌握关键内容。学生在进行第3 自然段的学习时,教师让其思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并在文中勾画出关键词语。学生在阅读时,很快便圈出“温度”“水分”“大气”“光和热”这些关键词,找到答案的同时也理解了文章大意,掌握了圈画关键词的阅读方法。第三步,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思辨性阅读。在文中的阅读任务完成后,以“宇宙生命之谜”为阅读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去图书馆、上网等形式对新阅读材料进行检索查找。随着阅读资源的拓展,阅读材料的不断补充,阅读主题的延伸,学生掌握了“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

三、迁移运用“有目的地阅读”

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对方法策略进行迁移运用,搭建平台让学生实践是本单元第三篇略读课文《故宫博物院》编排的主要目的。这是一篇由四篇阅读材料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有着奇特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语言材料。第一步,方法回顾,话题链接,在任务驱动下阅读。首先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回顾整理诸如“浏览筛读法”“寻找关键句”“圈画关键词”“思辨性阅读”等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然后以话题导入,让学生回忆一家人假期出游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旅游攻略对全家出游的帮助。“旅游攻略要怎么做才能让游玩更尽兴?”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进入到对课文的阅读中来。讨论结束后,教师给学生出示阅读任务一,让学生为家人的故宫一日游画一张参观路线图,以学以致用为导向,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步,小组合作,情境模拟,运用有目的的阅读策略。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在进行《故宫博物院》的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实践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各种模拟情境中熟悉、锻炼、提高,完成阅读任务。在阅读中,首先,学生用了浏览筛读法,确定相应的文本材料。即重点阅读材料一的第一、第四部分内容,粗略阅读材料三、四的内容,把握“不逆行”“不到未开放区域参观”等信息,用于参观路线的规划。接着学生又运用了圈画关键词句的方法,来提取主要信息。在阅读材料时,学生圈画出了浏览顺序词、方向方位词、宫殿位置词等,借助关键词的提示,完成了参观路线图的绘制。最后,各小组将自己完成的参观路线图进行展示,向大家讲述自己的理解和设计的理由,并根据旅游攻略,模拟实际参观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各小组的表演,发现其中不合理的地方,通过讨论提出建议并改进,圆满完成第一个任务。在完成任务二“游故宫时为家人作讲解”时,学生发散思维,最大程度迁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促进了“有目的地阅读”实践和拓展。在编写讲解词时,有的学生按照方位顺序对景点进行介绍;有的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使介绍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翔实;还有的学生将某个景点的多种材料进行整合,编写成景点讲解词,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为家人展示故宫的美,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教学本课时,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实践锻炼的空间,引导学生依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在实践中迁移运用,最终实现“有目的地阅读”。

总之,“有目的地阅读”是教材推出的一种全新的阅读策略。在“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及结构有整体把握,引导学生了解策略内涵,在实践中主动选择和运用阅读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目的地自然段课文
恋爱中的城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迷宫弯弯绕
背课文的小偷
秋天
动物可笑堂
背课文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