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成为探究的主人
——以“我的蜗牛朋友”活动生发课程实践为例
2022-12-31黄焘
黄 焘
一、遇见蜗牛,探索性活动的生发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吴中区天成幼儿园师生们洒下的小种子都经历了发芽、开叶、散枝、结果,一如幼儿们的成长。室外游戏活动中,韩芯逸小朋友突然像发现了宝贝一样喊道:“菜叶上有一个壳,里面还藏着东西呢!”伙伴们都被吸引了过去,围在一起细细地观察。有的说这是螺蛳,有的说这是蜗牛,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时候,韩芯逸拉着笔者的手问:“老师,这到底是什么呀?”看着他们好奇的的眼神,笔者告诉他们:“这就是小蜗牛,我们一起来研究它”。
围观的幼儿越来越多,于是笔者说“我们一块儿来找找蜗牛吧,看看蜗牛的家在哪里?”片刻,幼儿们的身影就散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菜地里、墙角边、轮胎下,他们嬉笑着、琢磨着、寻找着,讨论着:“背着这么重的壳,蜗牛是怎么走路的呀?”“蜗牛是最喜欢吃菜吧”……幼儿们对蜗牛这么感兴趣,那教师该如何支持、引导他们,让儿童的学习更深入呢?幼儿一日活动皆课程,于是笔者和他们将找到的小蜗牛带回活动室。不知不觉,师生合作开启了有趣的课程实践活动。
我们开始了简单而又轻松的聊天:“你们的小蜗牛都是在哪里找到的呀?”幼儿纷纷回想:“我在菜叶上找到的”“我在小树丛中看到的”……为了使他们的认知不停留在表面,笔者追问:“为什么在这些地方会有蜗牛出没呢,蜗牛喜欢待在什么样的地方呢?”他们很快又小声讨论起来:“肯定是蜗牛喜欢吃菜叶”“蜗牛好像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他们还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蜗牛爬得那么慢呢?”“为什么蜗牛身上黏黏的?”……很多很多的问题,笔者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幼儿们不断交流,疑问也越来越多。
二、认识蜗牛,从观察中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于是师生把蜗牛放到自然角中,让幼儿自主地探究,每天简短的、有针对性的谈话启发他们有目的地观察,等幼儿熟悉蜗牛后,再进行循序渐进的探索活动。教师设计了一张《寻找蜗牛大行动调查表》,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带着问题参与其中,并通过各种形式、途径了解蜗牛,也让家长知道师幼近期的这一主要任务。
幼儿对蜗牛有了初步了解,笔者引导他们深入实践活动:“经过这么多天的观察,你们发现了蜗牛的哪些秘密呢?”他们乐于分享:“蜗牛的身体软软的”“它的头上有角”……。笔者再将探究引向进阶:“蜗牛是靠什么行走的呢?仔细观察蜗牛行走过的地方,看看有什么发现。”在探讨的过程中他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黏液对于蜗牛的行走有什么用处?”“蜗牛的眼睛在哪里?”“蜗牛喜欢吃什么?它是害虫还是益虫?”“蜗牛可以吃吗?”……
幼儿都有自己的不同发现,笔者将他们发现的秘密记录下来,并及时搭建适切的探究支架,例如,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让幼儿知道黏液具有保护蜗牛腹足的作用,避免在爬行时腹足与地面直接摩擦而受伤。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认知和探索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三、饲养蜗牛,在问题中探究
科学探索活动的展开,幼儿对蜗牛的兴趣依旧不减,因为他们了解得愈多,同时想知道的也就更多了,在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助推下,幼儿陷入了更深的知识旋涡。有一天一名幼儿早上来得比较早,他拿起一个蜗牛的盒子观察了很久,然后激动地跑过来问笔者:“老师,你看这个黑黑的是什么?难道就是蜗牛的大便吗?”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和他一起讨论起来:“这个到底是什么”“蜗牛的便便就是黑色的吗”。参与讨论的幼儿越来越多,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幼儿张可缇说:我在书上看到过,上面说蜗牛的便便颜色不同,它吃什么颜色的东西就会拉什么颜色的便便。张心桐接着说:对啊对啊,我在“巧虎书”里面也看到过的。其他小朋友对此都很惊讶,这是真的吗?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养蜗牛,好吗?”于是我们就开始了饲养蜗牛活动。自然角里面,教师协助幼儿将捕捉到的蜗牛进行分组编号,然后由幼儿自愿领养。关于怎么养,他们进行了自主讨论。最后共分成六个组,第一组选择给蜗牛喂白菜……第六组喂香蕉。他们自己商量好了轮流带相应的食物,并细心照料蜗牛。幼儿在蜗牛的观察记录本上签上自己名字的那一刻,开启了饲养蜗牛的发现之旅。轮到自己照顾蜗牛时,幼儿总是早早地来到幼儿园,仔细观察蜗牛是否吃了他们喂的食物,蜗牛的便便颜色是不是发生了变化……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周的观察幼儿都陆续发现了蜗牛便便的变化,其中胡萝卜组蜗牛便便的颜色最为明显。
四、小小画笔,创意想象
幼儿把蜗牛养在自然角里,每天时不时地三五成群地轮流过去看看蜗牛,看到他们满怀好奇又欢笑着的样子,笔者知道他们十分投入。为了考察幼儿对蜗牛外形的熟悉度,专门开展了一节关于蜗牛造型的美术创作活动。笔者引导:“你们看到的蜗牛是什么样子的?”,追问:“壳上的花纹是怎样的?像什么?”顺着幼儿的回答,笔者和他们一起画下蜗牛的头、身体、壳、触角,接着让他们自己试试画完整,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在画纸上创作,一只只灵动活泼、稚拙可爱的各有特色的小蜗牛便显现在眼前,教师通过画来了解幼儿对蜗牛外形的观察程度。
外形构图已经完成了,笔者给予幼儿们以肯定并继续引导:“那接下来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材料为你的蜗牛穿上漂亮的衣服啦!”他们兴致勃勃地继续为画添上色彩。有的选择油画棒为蜗牛穿上了棒棒糖模样的彩色衣服,有的选择用勾线笔给蜗牛穿上黑白的衣服,有的选择用卡纸剪贴成蜗牛的各种造型的衣服,有的选择用毛线给蜗牛穿新衣,还有的为蜗牛戴上了皇冠,把蜗牛打扮成了可爱优雅的小公主呢……
笔者将幼儿画的蜗牛作品张贴展示在主题环境展板上,一只只灵动活泼、阳光可爱的小蜗牛仿佛正向我们爬来。幼儿看到环境中贴满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自己探索而得的成果,心里满是激动,更是洋溢着自豪!在区域游戏玩耍时,他们不由自主地做起小蜗牛,他们用橡皮泥搓成长条,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成属于自己的小蜗牛,创意多多,彼此时不时发出惊叹声。当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小蜗牛展示在大家面前时,幼儿们欢呼雀跃,满满的成就感。
五、回归语言,续编故事《蜗牛日记》
教师在阅读区投放了一些关于蜗牛的童话、科普的绘本和书籍,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进行翻阅。于是我们回归语言积累,读绘本,让他们在阅读中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梳理。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幼儿兴趣盎然,更深层地了解了蜗牛的特征和习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绘本的创编,以第一人称编写蜗牛日记。他们个个认真努力热情高,想象力丰富。每个幼儿都续编出了独一无二的《蜗牛日记》,还继续进行延伸创作“童心童画”,教师从画作中发现儿童的闪光点,更深入地读懂了儿童的语言。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实践活动,幼儿既获得了蜗牛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发展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