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荣昌行动
2022-12-31罗文秀叶伟虹黄书光赖文菠谢安容
罗文秀 叶伟虹 黄书光 程 亮 赖文菠 谢 辉 谢安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加以促进和保障。根据教育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荣昌区政府和区教委的总体部署下,以充分的调研论证为基础,开启了以“探索西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荣昌路径”为主题“四大行动”之一的“素质教育发展”行动项目,区内8所街镇小学和3所中学为首批基地实验学校,致力于探索一条素质教育再出发的新路径。
一、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本项目以11所学校为素质教育发展基地校,聚焦课程创新、课堂变革和评价改革的一体化实施,2018年以来持续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办学理念不断明确,学校规划稳步实施
在华东师大基教所专家的指导下,荣昌区各基地校均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办学特色,拟定了着力于素养发展本位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例如,盘龙镇第二中心小学主张以“立德、启智、健体”为办学理念;安富中心小学校提出了“学生有品节,老师有品位,学校有品质”的“三品”发展愿景;峰高中心小学逐步形成“以结果作为导向,形成一份规划、一项精品课程、一份优秀课例集、一份评价表、一种引领辐射”的总体办学思路;广顺小学确立了“五育并举,以广致顺”的办学理念;荣隆中心小学提出以“大爱至美成就美好人生”为办学理念,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校园生态;仁义镇中心小学则结合农村实际,以“让每棵幼苗茁壮成长”为办学理念;双河中心小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确立“以竹雅行、以竹育人”的办学理念;吴家镇中心小学则制定了“以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的教育理念;仁义镇初级中学致力于“办受人尊敬的学校,做眼中有人的教育”理念,做“闪光教育”,创“魅力镇中”。总之,各基地校都在明确的办学理念指引下,确立了总体发展目标和路径,为课程的系统构建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特色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课程特色有力彰显,校本开发不断破局
在“三为课堂”与自身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各基地校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借助项目合作平台与本土“非遗”特色文化资源,确立了本校整体课程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校本课程开发不断破局,课程特色得到有力彰显。如安富中心小学以“安陶”为载体,形成学区独有的陶文化特色并融入学校课程建设。荣隆镇中心小学构建了“多元+个性”的大美课程体系。双河中心小学则制定了“雅竹六质”课程体系。峰高中心小学打造特色的“扇韵”课程。盘龙镇第二中心小学依据当地深厚的移民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客家方言文化资源,塑造了特色的“客家”课程。此外,各校在彰显特色课程的同时,贯穿“五育融合”理念,校本课程开发如火如荼。如盘龙镇二小确定了“立德、启智、健体”为学校办学理念,将五育有机融合,编写出独具特色的“客家祖训礼仪、客家人寻根读本、客家童谣、客家小故事”等地方校本课程文本,确立了“客家文化”特色学校群建设方面的课题。安富中学则致力于陶艺特色课程建设,形成了陶艺文化传承教育体系。在本项目推动下,各基地校研发和实施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高质量特色校本课程。
(三)教学改革持续创新,教师素养日益提升
在实施“素质教育发展”行动项目中,在“三为课堂”的总体规划下,各基地以“为学而建、为学而教、为学而评”理念为引领,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教师的课程教学观念大为改观,专业素养获得整体提升。安富中心小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5+5课堂”教学模式。围绕“三为课堂”建设,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教研工作。盘龙镇第二中心小学提出“启智”的教学新模式。荣隆镇中心小学通过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初步形成“四·三·三”育美课堂教学范式。双河中心小学则开展“5+35”农村幸福课堂教学研究。吴家镇中心小学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三为课堂”教学模式下的“143三段五学”阳光课堂教学法。荣昌初级中学则以“立足学,教与学并重”为理念,构建了“点化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和课堂实施的主力军,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校的发展潜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均有着重要影响。在学校教学改革和特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明显的提升,如安富中心小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团队力量,坚持集体备课,组建由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三名”培养对象组成的“土专家”团队,有针对性地和青年教师结对师徒,对徒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四)辐射机制逐步形成,城乡学校共享发展
荣昌区将学区制作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抓手,建立了“四环联动”的辐射机制。各学校按照“一元化标准、全域化规划、标准化建设、倾斜化配置、一体化管理、特色化发展”策略推进建设,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发展的教育机制。各基地学校在提升自身及办学水平的同时,也积极承担辅导其他薄弱学校发展的职责,努力成为所在学区教育一体化的“辐射源”,使得共享教育有效落地。
其一,教学共研,资源共享。如仁义镇中心小学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共研”“培训共享”“领雁项目”“评价同步”等方式引领仁义镇下属村小共同发展;峰高中心小学积极承担区域辐射使命,组织片区内学校集体教研,形成了一批优秀共享课例资源;吴家镇中心小学则牵头举办吴家学区教育教学共研活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其二,形成结对帮扶机制。如双河中心小学与重庆怡丰小学、珊瑚小学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有效助力学校高品质发展;盘龙镇第二中心小学则带动石田村、脚盆村、江津村三所村小的教育教学工作,建立辐射机制平台。
其三,基地校主动送教。如安富中心小学抓住“城乡教育一体化”契机,组织教师50余人次先后到牵手学校参与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峰高中心小学通过送课、共研课题等方式,促进村小共同发展。
二、项目实施过程的反思
本项目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典型的示范经验。但反思项目推进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面临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其一,配套制度有待继续完善。本项目推进以来,虽然学区与学校层面做了较大努力,但区域层面相应的配套制度较为薄弱,需要统筹协调。其二,教育经费尚需持续投入。硬件上配套设施仍有不足;软件方面,在支持教师培训交流等方面力度稍显不足;其三,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各校形成了依托地域资源的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但还存在碎片化的取向,体系化尚待加强。其四,教师培训渠道仍需拓宽。在特色课程建设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明显的提升,但校际之间教师素养仍参差不齐,且教师发展路径单一,有待丰富与完善。
三、未来改进与优化的展望
为了完善“素质教育发展”的荣昌路径,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仍需继续不断拓展和深化,探寻西部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新策略、新路径。
首先,本项目中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改革举措及相关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在义务教育新课程新课标的引领下,加强课程实施的学段衔接,注重学科实践,以跨学科、主题式、项目化等课程创新来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
其次,要聚焦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补齐村小、教学点尤其是小规模学校发展短板,尝试复式教学、不分级制、混龄编班等创新举措。针对其体音美学科专任教师短缺现象,尝试“学区大课表”统一排课、体音美教师巡回授课来加以改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事实表明,素质教育基地校与城乡教育一体化行动是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的,在今后可以将这两大行动整合起来协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