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育现代化探索路上凝练荣昌经验
——重庆市荣昌区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及反思

2022-12-31李劲渝杨小微余晓堰王媛媛叶伟虹赖安秀袁志琼罗文秀鲜恩赋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2期
关键词:荣昌学区共生

李劲渝 杨小微 余晓堰 王媛媛 叶伟虹 赖安秀 袁志琼 叶 玲 罗文秀 李 刚 鲜恩赋

五年前,在荣昌区政府的果断决策下,区教委邀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学术团队,在数次深度调研和反复磋商研讨的基础上,开启了为期三年的合作研究之旅,由于疫情防控等原因,这场合作探索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

一、重庆市荣昌区探寻西部教育现代化路径行动的背景与初衷

党的十九大召开,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两个伟大任务;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更是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纲领;“十三五”已经过半,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所设定的目标进入冲刺阶段,重庆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向纵深推进,这些构成了荣昌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背景。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则更进一步昭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感。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逐渐推开,核心素养的提出,学区化集团化措施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的“国家标准”的推行,乡村振兴行动和乡村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以及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深入推进等,都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制订规划,形成一地一案、分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动局面。

为了推动重庆市荣昌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落实十三五规划,促进荣昌区的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域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自身的优势与短板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从而形成了行动计划,意在引导荣昌区深化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实践。

在明确本区城市升格提速、文化资源丰富、区域经济强劲、生态环境宜居、特色产业明显、创新驱动给力、公共服务到位等优势的同时,项目组也意识到,荣昌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如何回应城市定位的挑战,如何满足老百姓日益高涨的教育需求,是荣昌区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从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快速提升的视角,分析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四个落差:一是发展目标高远与资源投入不足之间的落差,二是改革发展热情高与基础能力相对较弱之间的落差,三是教育教学改革高期待与专业发展低支持之间的落差,四是品牌创新要求紧迫与基础性规范建设支撑不足之间的落差。

根据对未来发展与当下实力的对比分析,项目组预测,就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一层面来说,将会遇到系统化规范建设、专业发展支持、规划设计与落实机制、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区域品牌提炼和放大、学区化治理推进、领军人物培养、教育信息化程度及利用效率等八个方面的挑战。

面对“四个落差”和“八大挑战”,荣昌区以“缩小落差,迎接挑战,突破瓶颈,化解问题”为发展原则,聚焦城乡一体化、素质教育发展、“三名”培养工程和高初中质量提升这四大行动展开谋划,形成相应的思路和策略。在三年行动过程中,又得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简称“双圈”)这一重大契机的助力。

二、五年来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四大行动

荣昌区的西部教育现代化探索,主要由如下四个方面的行动构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发展行动

以11所基地校建设为抓手,将荣昌打造成华东师范大学科研项目合作区和科研课题实践基地。统筹区域课程、教学及评价改革,为各学区打造具有“共同发展、各展所长、百花齐放、蓬勃共生”特征的区域特色学校群奠定坚实的基础。基地校建设的重心在义务教育阶段,需分类别进行课程改革规划与建设,优化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探索“为学而教”“为深度学习而教”“为未来学习而教”的课堂教学改革策略,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倡导“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重心”的新型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探索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并实施有一定影响力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改革。

聚焦的重点是:以“为学而建”为理念,促进区域学校校本课程再开发,适度引入品质课程;以“为学而教”为理念,推动区域学校实施课堂教学变革;以“为学而评”为理念,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回应发展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学生养成教育体系建设为抓手(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的培养,游学、中学生生涯规划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学而建”“为学而教”“为学而评”这三个“为”,后来被“浓缩”于课堂教学改革,称之为“三为课堂”。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行动

制订《以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荣昌区乡村教育振兴的行动方案》,以特色学校群及乡村特色学区化建设、城市中心校联盟以及城乡互动合作机制建设为抓手,对区域乡村教育发展进行全面科学规划,探寻乡村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有效策略和可行路径,实现区域乡村教育振兴蓝图。

聚焦点:形成以“四环”为基本结构的学区化建设基本框架,即以基地校为“一环”,责任人为基地校校长;以围绕基地校的学校群为“二环”,责任人为学区长和督学长;以与市区校的结对、牵手等辐射活动为“三环”,责任人为学区长和督学长;以与大中小学联盟校的交流、辐射为“四环”,责任人为区教师进修学校相关负责人。同时辅以连续性系列论坛为抓手,搭建各类互动交流及研讨平台,促进学区化建设高效、健康、平衡而充分的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行动除有效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之外,还将从区域治理、教师流动、资源共享、督导评估等方面探索提炼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有效运行机制。

(三)高初中学业质量提升行动

实施荣昌区高初中学业质量提升工程。具体包括指导高中学校探索选课走班、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策略,满足学生多元成才和发展需要。加强高考学科培训,从备考策略、精准指导、重点解析、难点答疑等方面进行指导,使教师了解最新高考动态,熟悉命题策略,掌握解题思路及方法,提升高考备考效率,从而提升高考综合成绩。

聚焦的重点是:以一树(知识树)、一图(思维导图)、一表(双向细目表)、一标(课标)、一纲(考纲)、一本(课本)为系列化的建设抓手,通过研制学业质量改进的思路与策略(计划),发挥专家—进修校—学校的联动作用,注重区域层面的资源库和质量反馈机制建设,明确教研员的职责、权责,创建区域学业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能够支撑区域教育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和区域两个层面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三名”(校长、教研员、教师)培养行动

制订《荣昌区名校长、名师、名教研员培养加速计划》,实施名校长、名师、名教研员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引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教育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带出一批优秀校长和一批优秀教育培训骨干,培育一批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促成区域教育研培机构全面升级。参与“三名”培养工程的人员达128人。

聚焦的重点是:以校长领导力、教研员的研究力、教师(班主任)的生长力为核心能力建设,推动区域三名培养工程的“三力”建设。

三、荣昌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成效、反思与前瞻

(一)主要成效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与素质教育基地校两大行动的共同努力之下,涌现出如下成果。

1.五大机制

为化解“城镇挤、农村弱”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荣昌区坚持城乡教育机制创新,精准发力,破解城乡教育二元难题,探索出如下五大机制。

(1)区校三级多维联动机制。将荣昌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分为8大学区,围绕区内自设的“学区制”,构建了高位统整的“行政维”、中位引领的“教育教学维”、低位落实的“督导维”这三个维;同时,形成“学区”“督导责任区”和“学校”的三位一体,实现“城区基地校”“学区基地校”“学区内其它学校”之间的三级联动。以“三位一体”“三维统整”和“三级联动”,构成以城带乡、以区带校、强乡促城的三级多维联动机制,理顺了体制改革带来的多维多层互动的复杂关系。

(2)区内教师柔性流动机制。相较于人事关系迁转的“刚性流动”,荣昌区采取了不转关系并有时限的“区内柔性流动”机制,具体方式是强校支持弱校、城市流向农村,弱校强师流向强校、农村流向城市,前者是增强助力之策,后者有培育提升之意。区内根据实际情况和学校需求进行走教、支教,深入推进村小教学点音体美教师走教工作,2016年以来累计选派1100名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走教,其中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占60%,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赋予学区师资调配权,同一学区内学校间干部教师交流,由学区根据学校建议统一制订交流方案。2016年以来共交流干部教师2600余人次,其中干部交流比例达20%,教师交流比例达12%。“双圈”范围的干部教师交流34人次。

(3)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在多方努力之下,8大学区建构了由成渝双圈牵手学校、重庆市区牵手学校、荣昌城区牵手学校、学区中心校这几类学校构成的城乡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定期开展跨区域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城乡资源共享平台,全面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教育城域网、校园网、班班通、教育资源平台全覆盖。此外,还建立了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和荣昌区中小学课程资源库。

(4)特色学校示范辐射机制。在全区的四大行动中,“素质教育发展行动”的核心任务是聚焦课程、教学和评价,推进义务教育示范校建设。具体在每个学区的文化理念统领下,以八大学区的基地校为核心,构建特色课程群;以“为学而教、为学而建、为学而评”课堂基本理念,聚焦课堂“建、教、评”课堂教学范式,打造区域特色“三为”课堂,形成特色学校群。搭建由“基地校——基地校学校群——市区校——大中小学联盟校”构成的同心圆式的“四环”学区化交流与辐射基本框架,定期进行学校之间成果和经验的公开展示与相互学习。

(5)协商式发展性督导评估机制。深化学区管理体制改革,设置8个学区和督导责任区,实行两块牌子、两套班子、两个办公场所,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纳入督导评估内容,通过公开答辩、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等举措,推动学校持续完善发展规划。以共同体为评估单位,以通过协商产生的写进规划的发展目标为评估依据,以意在达成规划目标的学校改革与发展项目为评估内容,通过专家论证加以完善。在中期检测后再次协商调整目标或项目;在规划周期结束前,开展终结式评估及其反思重建。建立五级督导机制,加强督政工作力度,组织29个部门和21个镇街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形成“学月工作主题督导”特色活动。

2.“五共策略”

各学区在实施五大策略过程中,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典型课程教学案例、资源建设故事、学习共同体建设资源包等丰硕成果,这些又反过来加深了对五大策略内涵的认识,这些举措也带动了区域内学校共同发展。

(1)教学共研策略。“教学共研”策略主要用于各学区及其所属学校因地制宜开展的“三为课堂”范式。华东师大团队每次赴荣昌调研和指导,都在各学区各基地校进行“三为课堂”的开放式研讨,逐渐丰富了这一策略的内涵,也逐渐成型了“三为课堂”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三为课堂”教学设计基本模板,教学展示活动的品质也不断提升。荣昌初中的“点化教学”、广顺小学的“五有”体验课堂、安富小学的“5+5课堂”等成果的涌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教学共研策略的实施。

(2)制度共建策略。在学区和学校层面的制度共建,宏观意义上的制度是学区、学校发展规划,以及与之配套的年度实施计划,中微观意义上的制度主要是教学教研制度、家校沟通与合作制度等。学区制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但其运行机制以及在机制运行中对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的约束或协调作用的制度,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的。

(3)资源共享策略。是指学区内或学区之间可用以共享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条件、装备、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及教师这一人力资源。条件、装备、技术资源主要指操场、乡村少年宫、多功能室和多媒体等基础设施;教师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作为知识载体的共享性,具体包括教师的教研活动、教学成果等;课程教学资源则包括教材、课例、信息平台等为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提供服务的资源。对此,各学区及其所属学校在利用“非遗”文化资源方面也提出了较为丰硕的创新性成果。

(4)团队共进策略。团队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行动中是多维度多层面的,除了传统的中层管理团队、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之外,还有基地校分片活动中涌现的校内跨学科、校际跨校、跨学区的各种合作团队,这些团队中有的还有专家参与。2018年启动的省区学校牵手,2019年开始的荣昌区内城乡学校牵手,渐渐出现一些新形态的合作团队。

(5)文化共生策略。文化共生是一种互利互惠、相互依存、同生共长的良好状态。从不同层面看,有区域文化共生、学校文化共生、课程文化共生、教学文化共生、教师研修文化共生、班级文化共生等各种共生形态。自推进四大行动以来,尤其是从陶艺、夏布、折扇、“移民”等非遗资源引入校本课程以来,又增添了新形态的文化共生,如学校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共生、学校文化与家庭和社区文化的共生、大学文化与中小学文化的共生、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共生、东部文化与西部文化的共生等。

3.课程创新、课堂变革与评价改革

(1)课程与教学的同步变革。三年来在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方面最明显的成效,是充分挖掘本土特有的“非遗”文化资源,显著推进了课程与教学的同步变革。11个素质教育发展基地校,都探索出自己的特色课程及相关课堂品牌。例如,荣隆中心小学的“大美课程”与“育美课堂”;安富中心小学的“陶韵课程”与“5+5课堂”(即“导、学、教、练、总”五个教学环节加“平实、真实、扎实、夯实、丰实”五点基本要求);广顺小学的“生活课程”与“五有体验课堂”(“五有”是指“有认知、有体验、有合作、有思维、有情感”);峰高中心小学的“扇韵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吴家镇中心小学的“阳光课程”与“五育并举”;盘龙镇第二中心小学的客家文化与“启智课堂”;仁义镇中心小学的“育苗课程”与“两点三要素课堂”;双河中心小学的“雅竹”课程与幸福课堂;安富中学的“宏毅课程”与教学质量改进;荣昌初级中学“因材启智”与“顺性养正”;仁义镇初中的“闪光课程”“铸魂工程”与质量改进。

(2)课堂教学评价改革。评价改革主要体现在与课堂教学变革配套的课堂教学评价方面,除教师进修学校探索形成了体现“三为”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之外,一些学校还形成了本校独特的评价指标或课例评价量表,例如,荣昌初级中学和峰高中心小学的“三为课堂”评价指标,盘龙镇第二中心小学“启智”课例评价量表等。

“三名”培养行动和高初中质量提升行动,本专题另有专文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反思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方面,区校三级联动的各维各层之间的具体联系与互动关系,还需要有更细致的制度或规则来调整和规范;近三年的教师柔性流动尽管成效明显,但仍存在制度短板,影响着流动的畅通;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方面,将在今后加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创新力度,让“共享”成为有“共创”的“共享”,吸引越来越多的教师“共创未来,共享成长”;文化共生方面,尚需进一步挖掘素材、提炼主题、凝练成果和经验。

(三)前瞻

党的20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使项目组倍加振奋也深感任重道远,除了巩固完善三年行动取得的成果,还需在下一步的探索中,更加注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并为乡村教育发展创建劳动教育基地、五育融合资源中心,创造和凝练更多更好的教育现代化荣昌经验。

猜你喜欢

荣昌学区共生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重庆荣昌: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研发中心8月建成
冰山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中国(重庆)眼镜产业园推介会在荣昌顺利举行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