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化学习促小古文群文阅读*
2022-12-31马富林王亚辰
马富林 王亚辰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均选自名家名篇,题材广泛且立意深远,为学生打开了通往经典文化的汉语之门。本文以统编教材四下《囊萤夜读》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勤学苦读”人文主题的群文阅读探索,意在促使学生在项目化探究中丰富语言实践,发展高阶思维,传承传统文化。
1.以人文主题拓展群文阅读
四下第六单元从“少年儿童成长的故事”这一人文主题出发,精选了多篇经典篇目。其中,《囊萤夜读》一则小古文赞美了古代少年勤勉的求学精神。学生对这一主题并不陌生,因而,教师可以以此文为基础,选择一些同主题的小古文,引导学生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群文阅读,发展核心素养,厚植传统文化。
《囊萤夜读》用简短的33 个字展示并写活了勤奋学习的车胤。“你还知道哪些勤奋学习的人物?”教师如果以此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群文探索,那么,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借雪映书的孙康、偷光苦读的匡衡、“头悬梁”的孙敬、“锥刺股”的苏秦等人的影子,《孙康映雪》《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小古文的拓展自然是水到渠成。大量同主题小古文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将“勤学苦读”这一人文主题逐渐内化,而不仅仅是强行贴标签式的识记。
一堂课如果既要求学生掌握小古文文言知识,又要实现文化的渗透,那么,群文阅读材料的取舍与助读的先后顺序则至关重要。古人勤学的故事有很多,依据学生认知的先后和与课内文本的相似程度,教师不妨将《孙康映雪》定为课内略读,把《悬梁刺股》《凿壁借光》放在课后助读。这样有梯度的群文阅读训练有助于学生将课内与课外内容巧妙结合,突出课内基础的同时向课外内容延伸,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2.以问题驱动探寻丰厚意蕴
项目化学习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用整块项目取代细碎问题,呈现能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其深入思考的驱动性问题,促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建构新的知识结构。针对《囊萤夜读》一文,笔者提出以下三个驱动问题来实施项目化学习。
问题1:囊萤夜读、孙康映雪、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等勤学的故事有很多。“囊萤映雪”讲的就是其中的两则故事,那为什么偏偏把“囊萤夜读”和“孙康映雪”合成一个成语呢?
笔者以此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在串联文本的同时进行类比、思辨,发现故事背后的关联:孙康与车胤朝代一样,都出生于穷苦人家;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就;车胤是夏天利用萤火虫来照明,孙康是冬天利用雪来照明,二人均借用大自然的力量。传统教学的一问一答,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往自己设定的路线上走,而这样的项目化学习是引导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在项目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提升思维品质。
问题2:本文选自《晋书·车胤传》,而能用“传”记载在史书中的,都是“大人物”。车胤小时候囊萤夜读,后来确实成了学识高、官职高的大人物,你觉得他从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到举足轻重的国之重臣,依靠的是什么?
笔者启迪学生精读文本,再系统梳理群文,学生明白了车胤靠的是自己的勤奋与努力。他们在三言两语的讨论后便有了新的发现:古人推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无数苦读学子因读书成为大人物,读书更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光耀门楣的重要甚至唯一途径。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水平呈螺旋式上升。
问题3:勤学苦读是古往今来一脉相承的传统。鲁迅嚼辣椒驱寒、童第周路灯下刻苦读书、陈景润耗用几麻袋草稿纸攻破哥德巴赫猜想……你能从古今人物中各选一位,冲破时空,展开一次古今对话吗?
小古文的学习不仅仅是文言知识的掌握,还有文学常识的积累,更有优秀文化的传承。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围绕项目化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穿梭,在同主题的群文阅读中明晰人生哲理,在名人轶事中汲取成长力量,并根植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3.以学科融合丰富语言实践
演一演,人物形象外化于行。演一演,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表演,有助于学生走进故事,化身为文中人物,传达传神的细节。或寒冬里借雪投射的微光,如痴如醉读书的专注神情;或深夜中咬紧牙关,即使刺痛大腿也不移开书本的坚定眼神;或用小锤终于凿开墙壁,面对微弱亮光时的欣喜。笔者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人物,抓住表演的机会,创编台词、设计动作、融入神态……他们在不断推敲文本,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自身的言语经验,也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画一画,传统文化内化于心。读了古人勤学的励志故事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打通学科边界,绘制一个图文并茂的书签,让艺术设计和小古文学习进行融合,这就实现了学习成果的可视化。一个书签就是一份创意作业。学生在作品中,画出匡衡凿壁借来的微弱的烛光,并写下娟秀小字“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既阐述了文本内容,又传承了勤学的精神,图与文相得益彰。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古文群文阅读,既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既立足课堂又翻转课堂,有助于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体验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