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情感教育
2022-12-31韩学金李延洲
韩学金 李延洲
当下,有不少儿童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自己被留在农村接受教育而成为留守儿童。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认知外部世界、塑造内心世界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尚未建立坚固的内心防御机制,且留守在家,没有足够的陪伴与倾诉对象,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时,他们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因此,留守儿童更加迫切地需要接受相应的情感教育,在师长的安慰、关心和引导下消除负面情绪,从而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1.充分了解儿童情感现状
为落实好对留守儿童渗透情感教育的计划,教师必须在教学之前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情感现状。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档案、和学生一对一交流、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情感状态。以家访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再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如询问家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等,再结合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教师便可以对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立体的认识。家访结束之后,教师应及时做好准确、简洁且全面的记录。每个儿童的内心状况都有一定的独特性,对于同样的情境,他们可能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所以,教师应针对其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方案。总之,教师不能仅仅通过别人的只言片语或者一两节课的观察就妄自给儿童下定义,而是要脚踏实地去真实接触、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与情感现状。此外,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情感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对儿童的情感状态应随时观察、对其情感教育也应随时调整。
2.在教学中适时渗透情感教育
渗透情感教育的首要前提是通过真情实感打开儿童心扉,否则讲授再多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如何与儿童建立心与心的联结呢?一是要创设开放式的集体教育情境。在集体氛围中,个体情感容易受到他人情感的影响,学生也更愿意主动打开心扉。其中,朗读是一种营造集体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重要方式。如教学四下《短诗三首》中的《繁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回想自己感受到的母爱,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样的引导下,儿童便易于打开心扉,通过回忆将自己置身于爱的包围中。
二是要关联儿童的情感缺失点。例如,由于长期被留在农村老家,很多儿童或多或少会因为对父母的思念及对生活条件的不满而产生对现有生活的厌倦感。为了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负面情绪,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念,教学四下《白鹅》时,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领略作者笔下鲜活、生动的大白鹅形象,然后询问学生家里养了什么动物,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拉近课堂与学生日常生活距离的同时,鼓励学生多多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美好,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仔细观察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之情。
3.借助单元习作寄托儿童情感
与框架固定的“模板式”习作不同,儿童正处于活泼好动、心思细腻的时期,他们往往能够观察到很多成年人不会留意的有趣现象。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心中大多藏着一些心事,可能是对远方父母的思念,可能是对伙伴的牵挂,可能是对城市灯火的向往……教师可以借助习作课,鼓励学生用笔写下心中所思所想,用文字寄托自己的真实情感。以四下第一单元习作《我的乐园》为例,教师可以重新定义习作范围,引导学生描写自己最喜欢去的小沙堆、小池塘,描写自己没有经历过、但很渴望去的一个地方或过上某种生活。由此,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学生也找到了情感宣泄的窗口,更真实地表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