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一点闲暇 多一些思维
——例谈核心素养观照下的“语文好玩”教学实践

2022-12-31李吉银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2期
关键词:月光曲贝多芬生字

李吉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进一步明晰,让广大小学语文(以下简称“小语”)教师牢固树立了“为素养而教”的理念,掀开了语文教学的崭新一页。审视当下小语教学,蓬勃发展的大好态势下并非毫无隐忧。就课文讲课文,教学机械枯燥,深入而不浅出或者浅入浅出等问题并未根本杜绝。高质量的小语教学要从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同时建构。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科内含的情趣性、教化性、审美性,让语言文字散溢芬芳,让语文教学兴味盎然,使语文“好玩”起来,或许可以重塑语文教学的美好未来。这里的“语文好玩”,不只是语文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情趣盎然,更指对标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到亲近,愿意主动靠近,能帮助学生形成“带得走”的语文能力。

一、教学不妨多一点无功利的闲暇

课堂教学习惯了争分夺秒,“向40分钟要质量”成为小学教师的共识,因此,课堂上不能有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否则就是在浪费学生的宝贵生命——这是教育人自己折腾出来的金科玉律,笔者以为,这恰恰成为制约教师教学创新的桎梏。所以,笔者一直提倡语文教学不妨散漫一点,“一本不正经”地教语文,未尝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正如杜威所言,课堂教学要舍得浪费时间。此中深意,教育人都心知肚明。

课堂教学时间短暂而宝贵,闲暇从哪里来?当然是“减”出来的。以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课生字词教学为例,统编版小语教材每篇精读课文的最后,都会列出本课要写的生字,如小语教材六(上)有18篇精讲课文,共180个要写的生字,正好平均每课10个。就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在学生眼里这些生字中只有部分是真正的生字,因为语文阅读的广泛开展,学生平时语文学习习惯的良好养成,以及学生生活中“语文”学习的无处不在,学生无时不在主动或被动地识字,不少生字早就是学生的“老相识”。因此,语文识字教学,就不能平均用力,否则很可能只是在炒冷饭,会让学生觉得寡然无味,语文无趣。一旦没有兴趣的吸引,不但会让学生不爱学习语文,也会助长学生在学习中不投入情感的不良习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曾说过他有“三不教”,大体指的是,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自己努力就能学会的不教、即使教了学生暂时也不可能会的不教。可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适度精减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更利于素养的形成。

《月光曲》一课有八个要写的生字,还有三个只识不写的生字。教学中,笔者出示了11个含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检查了学生认读的情况,学生预习充分,没有一个读错音。但笔者也知道,“开火车”展现出来的完美,未必就是全班整体的现实。所以又请学生做小老师,把自己预习中读错,或者认为同学有可能读错的生字词,作特别提醒。笔者所在地区学生的拼读易错音,主要集中在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六年级学生区分的难度已经不大。笔者只相机重点提醒了“券”字的读音。因为字形与“卷”相近,粗心的学生或许会“白字先生认半边”,把“券”读成“卷”音。正音后询问学生,有没有听爸爸妈妈或者身边的其他人把“入场券”读成“入场‘卷’”过。有学生说,妈妈教他读书的时候就读错了。于是笔者希望全班学生回家考考自己的家人,如果发现谁读错,就做小老师教教这个犯错的“学生”。学生似乎为自己能够教育家长而特别开心。

减出来的时间用在何处?考虑的维度,可以是儿童的身心成长需要,可以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的需要,也可以是“这一个”文本教学特色彰显的需要。教学《月光曲》的生字词,在个别词语的理解上,笔者故意花费了些许时间。

(一)莱茵河的“自豪”

莱茵河是欧洲西部的第一大河,但与学生的认知几无关联,学生并不熟悉。但只要知道它是一条河,音乐家贝多芬在河边散步,也不会影响读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教学不该面面俱到,应该聚焦重难点,集中火力攻坚克难。但“慢慢走”,欣赏一下看似无足轻重的陌生处,也可能让教学绽放精彩。笔者介绍莱茵河时,刻意告诉学生全长1320公里,这个数字很有意思,它是0123四个数字打乱顺序后的重新排列。数字0移位到最后,1移位到最前,2移位向后,3移位向前,四个数字“后、前移位”、交叉出现,所以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全长1320公里。看来,只要有心做一件事,哪怕记一个难以记忆的数字,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不是语文教学必须讲的东西,但却给语文课堂增添了好玩的色彩。笔者还告诉学生我国的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全长大约是莱茵河的近五倍。学生们不仅饶有兴致地计算出长江大概长6500公里,更是感叹于我国的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爱国之情、自豪之感油然而生。笔者思考这不就是“学科育人”吗?或许也培塑了文化自信吧。

(二)入场券的“实例”

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语文教学之所以为部分学生所不喜爱,也因为语文学习的“繁”“难”易给学生造成畏惧感。正如叶圣陶先生谈作文教学时说的那样,写作只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如果真的如此教作文,小学生写作文还会那么难、那么怕吗?叶圣陶先生还说:“儿童既有说话的练习,进于写作,实是自然联络的事,并不烦难。”[2]可见,语文教学原本并不是“天下难事”,多是我们教师有意高要求、复杂化了。在引导学生读出“入场券”的正确读音后,笔者问学生什么是“入场券”,能不能举例子说一说。学生说看电影要买电影票,电影票就是入场券,大家都立刻明白了意思。其实,理解“入场券”,也可以采用“组词解意法”,即把构成词语的字都分解开,用每个字组成一个词,再连接起来,理解原来词语的意思。按照这样的方法,入场券可以理解为“进入”“场所”的“证券”。意思的理解完全正确,但却不如电影票这个“实例”来得更直观明了。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更多一些这样的“简单”,让更多学生感受到“我能行”,语文学习就会更有意思,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三)盲姑娘的“为人”

“盲姑娘”的意思学生都理解,但笔者还是把它提了出来。一是因为“盲”字的构造。笔者告诉学生汉字非常“好玩”,很多汉字一看构造就能明白意思。学生马上就说,“盲”字上面是亡下面是目,眼睛死亡了,说明眼睛瞎了,盲姑娘就是女瞎子。我说,如果你是盲目姑娘,你愿意别人叫你女瞎子吗?所以我又说,汉字的伟大,不仅表现在能准确地表达意思,还能表现人们内心的情感。例如,我们称这位眼睛瞎了的姑娘为盲姑娘,就让人感觉没有什么情感上的伤害,让人感觉舒服,易于接受。可见,我们不仅要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更要做一个会说话的人,做一个能为别人着想的人。理解“盲姑娘”的意思,并不是我的初衷,目的本就是为了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因为类似“盲姑娘”的角色并不会随时出现在我们的课本里,抓住契机,施以教化,正是落实“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1]的语文课标要求。

语文教学,其实不只是语文教学,都应该给学生留点闲暇,留点不求功利的课堂“留白”,在悄然逝去的时间里,或许正生长智慧、彰显情趣,在好玩的语文课堂里,让核心素养散发芬芳。

二、思维的全程相伴是最宝贵的学习

小学课堂有一个普遍的现象,越是到高年级,课堂上发言的学生越少。我们都认为这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羞耻观念被强化,感受力也得以加强,因此越来越害怕发言错误而被同学嘲笑、被老师批评。有调查表明,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大多数学生都举手、学生自感对问题有十足的把握、问题富有情趣和挑战,在这四种情况下,学生更愿意举手发言。这个调查有一定的说服力,但笔者觉得还有一个深层的背后原因被忽视了,那就是语文教学没有用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致使学生不善于思考,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而就没有表达的底气,自然不愿发言,也不会发言了。

语文学习的全程都应该有思维相伴,这才是高质量的学习。因为只有思维的深度参与,学生才能体验到学有所获的幸福感,促进学习的进一步发生。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认为:“任何教学,其目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而思维是智能的核心。……要把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作为发展智能的突破口。”[3]新课标中对核心素养“思维能力”的表述有这样一句话,“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1]。《月光曲》的教学,笔者试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深度思维的习惯与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好玩、学习的快乐。

(一)无疑处生疑,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课文中看似没有直指内容重点的文字,往往不是教学关注的重点,“忽略”是常态。但若是有心抓住并加以合理利用,未必没有价值。比如《月光曲》第一自然段中写到“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学生通过预习都知道,贝多芬是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那么,为什么只是在“乐曲”前面加了“著名”,而“音乐家”前面没有写上“著名”呢?学生似乎很容易找到答案,这是汉语表达的特点使然,那就是语意尽量不要重复,语言运用要服从经济节约的原则。“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足以说明音乐家的著名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写“著名的音乐家”。

其实,我抓住这个不起眼的细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埋伏:既然前面写了“著名的乐曲”,那为什么又写“著名的钢琴曲”?原本并不起眼的一个词,不得不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答案或许并不难寻,有学生说,是因为在那些著名的乐曲中,《月光曲》这首钢琴曲尤其著名,这是为了突出它的“著名”;又有学生说,课文写作的主要对象就是《月光曲》,加了“著名”,正好突出主要内容。“著名”一词引发的思考,直指文章的表达,可谓“有心插柳柳成阴”。

(二)冲突处起疑,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材中很多文字,如果细致思考,会发现与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并不吻合,甚至出现冲突。这个时候引导学生去关注、品味和思考,往往能够让学生体会文字内含的真情实意,使思维更加深刻。《月光曲》第三自然段是兄妹俩的第一次对话,哥哥说贝多芬“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贝多芬这样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旅行演出的音乐会并不是“免费的午餐”,入场券一票难求。人生中意外的邂逅、茅屋中的琴声和对话(情节冲突),却让他走进茅屋,对这位皮鞋匠哥哥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显然,这与学生当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不同,正是学生认知的冲突处:大音乐家贝多芬为什么会主动走进茅屋,为一位盲姑娘弹曲子呢?从妹妹说的第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妹妹对音乐的钟情与热爱,对听贝多芬音乐会的渴望与神往,对愿望无法达成的遗憾与无奈。哥哥说的话,体现了对妹妹的无限关爱,他也希望妹妹亲耳听到贝多芬的演奏,但现实的贫穷让他备感无力。妹妹回答哥哥的话,让妹妹的体贴和懂事跃然纸上,兄妹情深一览无余。

听到兄妹俩的谈话,贝多芬被感动了。再联系前文他听到自己的曲子从一所茅屋里断断续续地传出来引起的激动与好奇,都促使贝多芬走进了茅屋。茅屋里一支发着微弱光芒的蜡烛、一个生活底层的皮鞋匠、一架旧钢琴、一位盲姑娘,尽显生活的贫苦、家境的窘迫。笔者适时引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学生诵读着贝多芬的名言,想象着茅屋里温馨的画面,思维立刻变得敞亮起来,因为认知冲突而生起的疑问,也瞬间豁然开朗。

(三)关键处激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主问题教学法”,所谓“主问题”,就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是可以统领全篇教学的问题。余映潮老师不仅给我们以教学方法的启示,更是指导我们教学要抓住关键,“提领而顿”。

《月光曲》教学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正因为“又弹一曲”,才即兴创作出了《月光曲》。在请学生概括课文《月光曲》的主要内容时,也有学生说课文主要写贝多芬给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又弹了一首曲子。话虽简单,大意不错。——其实,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也正是思维独创性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可以宽容学生的不完美的话,或许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独创性的激发与培养。

大音乐家贝多芬主动给盲姑娘弹一首曲子已经很了不起了,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是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深度挖掘,也是对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背景的深度体认。如果说突然传来的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让他激动又好奇,兄妹俩的对话让他感动又温暖,这促使他弹了第一首曲子。而“盲姑娘听得入了神”,充分表现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盲姑娘听完曲子激动地说出的话,更表现出她对贝多芬真诚的赞美、对贝多芬音乐的无比喜爱,以及她的聪明智慧——她从弹奏的纯熟与真情,即刻联想到这就是贝多芬本人。贝多芬邂逅知音,怎能不心潮澎湃、有感而发,更何况还有照进窗子的清幽月光——贝多芬对贫苦百姓的关心、对知音的感谢与回馈,以及美好月景的催发,都让贝多芬情不能自已,即兴创作《月光曲》似乎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要为素养而教,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之一,理所当然是教学的着力点。教师只有始终牢固树立让思维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的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主动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落实,既有所侧重又相互融合。而“语文好玩”的教学追求,正是基于语文教学的情趣,走向语文教学的实用与艺术,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

猜你喜欢

月光曲贝多芬生字
读儿歌识生字
亦远亦近贝多芬
生字辨识大闯关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月光曲
月光曲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大笨狗酷比多
——贝多芬和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