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说”与“传记”

2017-05-03车大敬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说月光曲传记

这是我做小学语文教师时遇到的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问题的提出是当时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篇课文叫《月光曲》。課文开宗明义地写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课文感情真挚,联想丰富,意境深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著名音乐家丰子恺说:“正因为《月光曲》有动人的传说,因此成为一般人所爱听的最普遍流行的乐曲。”

由于对《月光曲》的喜爱,我备课时特别认真,写的《月光曲》教案,发表在《江苏教育》杂志上。可是有些同志看到了《月光曲》课文产生了不同看法,提出了诘问。《光明日报》和《美育》先后刊登了周诚葆《关于〈月光曲〉的传说》和张方瑞《关于〈月光曲〉的对话》。他们认为,《月光曲》作为语文教材不合适。教材在介绍著名人物时,还是选有根据的材料为好。学生在小学读了《月光曲》后,会以为贝多芬就是《月光曲》中的贝多芬了。既然是真名实姓地介绍一个人,总要去了解这个人的真实事迹,否则,不如去读一篇寓言或童话了。“故事真有其事吗?”乐曲是贝多芬的第十八钢琴曲(作曲27号之2),又称升C小调奏鸣曲,写于1801年。《月光曲》是法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听了该曲之后,联想到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而取名的。真正引起作者创作动机的并不是月光、微云、大海、巨浪等自然景象,而是他与第一个恋爱对象——朱丽叶·琪察尔迪的不幸遭遇。如果按照“月光曲”的原意另写一文,说不定能获得更为真实感人的艺术效果。两位作者共同的观点是《月光曲》这篇课文所述之事不符合贝多芬创作的原意,怕以讹传讹。

对于上述二位作者的看法,我未敢苟同。他们忽略了课文开头《月光曲》是传说这句话。于是,我撰写了《关于〈月光曲〉的传说与教材》一文,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上。文中着重解读了“传说”与“传记”的区别。我认为,“传说”与“传记”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传记”要以史实为根据,多用形象化的方法叙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传说”则不然,它是历史真实和艺术的结合体,以特定历史事实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而故事情节常常有很大的虚构成分,几乎没有什么史实根据,有的纯属幻想的历史,民间故事多有记载。我国老少皆知、千古传诵的“铁杵磨成针”的传说就是一例。李白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故事是传说化了的,不是真实的。再如“张良拾履”获黄石公赠《太公兵法》,张良是西汉刘邦谋臣,是实有的人物,为黄石公拾鞋也是传说化了的。《月光曲》传说中的贝多芬是实有的人物,《月光曲》是实有的奏鸣曲,故事地点写的是法国的贝多芬出生地莱茵河畔,弹奏者是贝多芬本人,这些大的方面都具有相当的真实性。至于贝多芬是否在皮鞋匠兄妹茅屋里创作出《月光曲》,至今没有见到记载,可见它是虚构的。这样虚构没有损害贝多芬的形象,而是把人们热爱贝多芬和他的作品的感情炽烈地反映出来了。《月光曲》传说不胫而走,已在全世界流传,为什么不能让小学生知道呢?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传说”与“传记”的概念告诉学生,他们是会正确理解的。

(车大敬,资深语文教育工作者,曾在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力学小学任教,原江苏省广播电台主任编辑)

猜你喜欢

传说月光曲传记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月光曲
月光曲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月光曲》中的景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