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新评价 “四化”保障助成长
——太原市实验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与实践
2022-12-31孔韦忠
孔韦忠
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关系着万千学子的前途命运,承载着整个社会的殷切期望。
2022年6月23日,山西省政府印发了《山西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全省于2022年启动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到2025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格局,以及依据国家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有效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以看出,国家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视作破除“唯分数”论的重要手段,将其作为我国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并给予高度重视。
早在2017年7月,山西省教育厅召开全省高中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会,安排部署高中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太原市实验中学积极申报,先行先试,主动实践,被确定为“山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学校”。依据《山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文件精神,学校成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领导小组,实践中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保障措施等,先后制订了《太原市实验中学校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太原市实验中学校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试行)》等方案,并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四化”实践模式。
本文将从前期部署、正式推进和总结反思几个阶段,阐述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探索经验和困惑。
一、前期部署: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策略
(一)全面学习,充分认识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1.学习政策文件,领会改革意义
学校领导班子率先组织了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相关文件的学习,认识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意义:首先,综合素质评价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综合素质评价有助于扭转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再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全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契机。基于以上认识,学校主动申请承担山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任务。
2.参加研讨培训,实施课题研究
在了解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管理研讨会,并邀请综合素质评价专家对全校师生进行相关培训,增进师生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了解。
学校申报的课题“高中生综合实践评价的行动研究”,成为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普通高中生物学科山西教研基地专项课题,并成功立项。2020年,课题中期汇报交流顺利进行。
3.实地考察学习,汲取经验教训
作为山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学校,笔者与同事有幸参加了山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多场培训会、交流会、展示会以及实地考察培训,汲取了各地学校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二)全盘分工规划,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体系
1.对标先进,顶层设计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太原市实验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管理领导小组,孔韦忠校长担任组长,书记、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各部门主任为组员,并制订了《太原市实验中学校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依照工作需要成立六个小组,各小组组长由书记或主管校长担任,各自制订执行方案,各司其职。
2.部门分工,层层推进
在部门分工的基础上,提出顶层设计的“基本构想”,各部门制订“实施方案”,再到“实施细则”,为全面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做好制度准备。
二、正式推进:探索综合素质评价“四化”实践模式
在前期的精密部署下,在正式推进的过程中,学校摸索出了一套别具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四化”实践模式。
(一)操作规范化
1.规范实施细则
《山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记录手册(试行)》设有五个栏目:基本信息、综合素质发展记录、学校综合评语、诚信承诺、佐证材料,其重点是综合素质发展记录,需要记录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素养、社会实践等六大项内容。
依据记录手册内容,为了更贴近学校实际,教务、教研、团委、政教、心理各分管主任在梳理往年活动的基础上,依照手册制定《太原市实验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细则具体明确了负责部门、负责人、记录内容、完成时间以及录入要求等流程标准。使这项活动的操作规范可控,使评价内容可考察、可比较,评价更具操作性。
学校的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信息按照学期填报,数据收集期贯穿学期始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能够体现自己综合素质发展的具体事例、活动材料等,如实记录并加以整理遴选,在规定时间内向学校提交。学生申请入档的材料和其他信息经审核、公示、上报后,最终形成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2.规范操作流程
学校规范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五个程序: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导入系统、形成档案。五个程序前后连贯,环环相扣。同时对每个程序的时间、责任主体等相关要求做了明确规定。
3.规范保障制度
有效的诚信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是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发挥“参考作用”的前提条件。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公信力不足、过程不透明、监督管理不到位的公平诚信危机是中小学校普遍面临的难题。
为了解决以上难点,保证评价的规范性和公平性,学校设置了相应的制度保障:学生成长记录规章制度、诚信承诺制度、公示制度、信息审核制度、投诉举报制度、诚信责任追究制度。
(二)课程校本化
学校依据校情,开发课程资源,搭建活动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扎实的载体。
1.丰富的校本课程
结合学校资源和区域特色,学校开发了《春华秋实》《三晋历史文化》《呵护生命 防患未然》等40余种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课程载体。
2.多彩的实践活动
学校积极开拓资源,联系区域内山西农业大学、儿童公园彭真纪念馆、方舟自闭症儿童教育中心、煤炭博物馆、太原汾东文化景观区、武乡八路军纪念馆、大寨、牛坨寨等单位作为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场所和社会支持。开展了“文体活动系列”“国家国际节日系列”“校园节日系列”“学生社团系列”“主题教育系列”“社会实践系列”六大系列的实践活动。结合各个时间段的课程安排,配备了“四季有舞台 等你来绽放”的38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活动。
3.扎实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笔者所在校的传统特色项目,学校以四大保障为抓手,抓实研究性学习过程:一是规范课时安排,从时间上保障;二是编写《研究性学习手册》,为学习小组配备指导教师,从过程上保障;三是强化监督检查,从管理上保障;四是重视交流评价,从示范上保障。
社会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相得益彰,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载体,也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资源。
(三)评价多元化
学习评价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调节机制,有着诊断、反馈调节、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过程中创新评价方式,采用以能力为导向的方式,注重评价多元化。
1.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学校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发展的动态变化。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多种渠道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丰富有效评价的技术方法。除了传统的量化评价外,还采用档案袋法、表现性评价、行为观察法和研讨法等质性评价方法,客观记录学生品行的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建立日常参与、过程性记录和综合素质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这样才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学习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逼真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评价内容情境化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新产品的能力,学校的评价要为培养这种能力服务。基于此,学校更重视真实的、实践能力的情境化评价,而且有意识地模糊学习和评价的界限,使评价更有效地融入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当中。
3.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的学习理论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注重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合。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鼓励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也为了增强他们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评价。例如,学校推行活动招标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完成活动设计、准备、组织、实施的全过程,教师只起指导、协调作用。而在评价环节,也会采用学生个人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此外,针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还积极探索学生、家长、教师、社区以及社会机构等参与评价的有效做法。向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宣传课程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和育人理念,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参与度。
4.评价标准多元化
为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采用绝对评价标准、相对评价标准和个性化评价标准相结合的多元化结构。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体现“以人为本”和“多元智能”理念,学校特别重视采用个性化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特长,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课程,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四)平台信息化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确实,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关系到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整体效果和水平,而信息技术与教学、考试、招生的日渐融合也为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技术创新带来了更多可能。
随着“山西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即将运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也将实现电子化,教师指导学生对写实记录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遴选,采用电子文本形式进行记录,经公示、审核后统一导入信息管理平台。学生本人、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自权限实时查看有关内容。
三、总结反思,拓展“综合素质评价”的深度和广度
在实际操作中,师生不断积累经验,也存在一些困惑。
(一)能否实现综合素质评价与新高考“硬挂钩”,厘清模糊关系
“参考”一词意味着: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新高考录取工作是一种模糊的“软挂钩”关系。目前,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只在综合评价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等特殊类型的招生中有所运用,大部分高校在录取中不使用、不参考,导致“综合素质评价”处于一种被“虚化”的状态。那么,如何在实践层面找到方案,使高中学校精心准备的综合素质评价在统考统招中能真正被“参考”,是目前全国范围内一个需要集中解决的痛点。
(二)能否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对统一的评价细则
各地、各校的评价标准存在差异性,缺乏可以进行统一比较的标准。如果能在全省范围内制定统一的评价细则,避免出现避实就虚,精心“包装”档案,那么,各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才具有可参考的价值。
(三)综合素质评价考察过于宽泛,难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化特长
目前山西省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比较全面,如果学生要想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表现优秀,就需要均衡发展,学校特色人才特色专长展示不足。这与新高考选拔理念中尊重个性化和差异性的原则相抵触。
(四)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如何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在《山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记录手册》使用过程中,较师普遍感觉记录手册项目过多、内容过细、录入工作量大以及佐证材料不好甄别等问题。如何在保证综合素质评价效果的前提下,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高考新评价,“四化”保障助成长。太原市实验中学校全体师生一直怀着对教育的热爱,积极地行走在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