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新型“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对策研究
2016-11-24宫海欣
宫海欣
摘要:本文围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为主题,分析吉林省的新型“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探析,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相关部门的对策实施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型“四化”;发展水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9.21;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坚持走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相协调,最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就是新型“四化”的基本内涵。四化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追求的目标,而新型“四化”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它的真正内涵和发展方向,所谓的新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发展目标从目的转向路径,之前一味追求四化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却忽视了发展路径和过程,后果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结果偏离预期,可见过程同样重要。其次,发展理念由物转向人,之前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部分地区的城镇化速度甚至惊人,建筑规模大幅度增加,城市公共设施大面积增加,但城镇户籍却没有随着增加,可见,只是形式上的物的增加并不能从实质上产生惠民效应,不能给老百姓带去真正的实惠。最后,新四化强调的是四化相互融合,相辅相成,而不是独立发展。因此,本文以上述为背景,对吉林省新型“四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吉林省新型“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研究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度融合,要让先进的信息技术成为推动工业化发展的内驱动力。可见,信息化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虽然目前吉林省的信息化在工业生产中已经得到了较高的关注,但是两化的融合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一些传统产业,对信息技术不但没有引进和重视,反而呈现出排斥的态度,其原因主要是传统产业的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若是引进新技术,需要对其进行培训,这部分成本并不低,而且设备的更新也需要大块成本,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考虑到规模效益,即使是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在短期内的利润并不可观,这就成为了中小传统企业产业信息化的绊脚石。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的振兴将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而信息化又是振兴工业的驱动力。但相比其他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吉林省信息化的融合还远远不够,传统行业的改变与创新的切口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投入,尤其是信息化。因此,我省一定要加大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对接和融合,推动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新四化的必然要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可能独立发展存在的,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做到真正的惠民利民。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使资源配置达到优化,从而就会解放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因此,在提高吉林省城镇承载力的同时,要使农民工在城市能够安居乐业,要真正做到城镇化由物转向人,城镇化追求不仅是速度,更重要的是质量。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要素条件,相反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吉林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处在全国的前列,但是质量并不高,指标也呈现出虚高的现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较缓慢,而二者的融合和对接也表现出脱离。由此可见,吉林省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十八大报告指出,工业化和城镇化要良性互动。吉林省的工业化程度较高,是全省的支柱产业,是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相反,城镇化也是工业化的载体。吉林省的城镇化进程较快,但工业化始终没有很大的突破,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并不理想,而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互动不够,工业化对城镇化的贡献率远远不够。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吉林省应该注重二者的相互促进和关系。
二、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的新型“四化”协调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想要真正实现“四化”的协调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我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促进吉林省新型“四化”协调发展。首先,要明确我省工业发展的瓶颈,促进先进技术的引入,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和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使信息化成为产业转型的内在动力,尽快渡过瓶颈期,使信息化良好融入工业化。其次,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不要让城市的“空城”越来越多,要将重心转移到人的发展上,且与农业现代化良好衔接,相互促进发展。最后,要让工业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有效动力,发挥其重要的动力作用,两者相互协调发展。综上所述,实现吉林省新型“四化”协调发展就要敢于改革和创新,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模式,将四化充分融合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推动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裕瑞.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
[2]李二超.四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理、战略途径与制度创新[J].改革,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