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神畅情针法治疗癔症性失语案
2022-12-31陈蒋楠浦建枫
陈蒋楠 曹 晔 浦建枫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苏 张家港 215600)
癔症性失语也称功能性失语或精神性失语症,多因受外界刺激造成情绪剧烈波动、精神过度紧张,故而出现暂时性失去语言功能,患者意识清晰,不能发音,无法言语,咳嗽、哭笑时声音正常。根据其临床表现,属癔病的一种,也属中医“郁证”范畴。癔症性失语在临床中较常见,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男性较少。西医一般以抗精神类药物、镇静类药物治疗,但起效慢。中医治疗多以疏肝解郁为法则,多采用疏肝、镇静等药物,效果显著。
本案是在门诊时遇到的1例受惊吓后出现癔症性失语的患者,初诊时患者无法进行清晰的言语表达,只能依稀听出个别字的发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遂进行针刺治疗,效果立竿见影。该方案可供临床治疗癔症性失语参考。
1 诊治过程
患者,女,24岁,初诊时间2021年7月17日。主诉:突发性癔症性失语4 d。现病史:2021年7月13日遭遇车祸后突然出现失语,车祸后并无明显外伤,1个月前刚生产。7月14日—15日就诊于当地医院,期间查颅脑核磁共振(MRI)、脑电图均无明显异常,嘱患者休养,并未开具处方。经旁人介绍,了解到无论中、西医用药皆效果不佳,针灸治疗该疾病有独特优势,效果鲜明且疗效迅速。患者于17日来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就诊。刻下症:失语,多思善疑,头晕头胀痛,面色不华,口干口苦,心慌心悸胆怯,胸闷气短,寐欠安,纳差,四肢麻木无力,自汗盗汗,心烦焦虑恐惧,小便调,大便日行1次,稍黏,舌质淡,左脉细弱,右脉细寸关弦。查体:立位右上肢测量血压:94/66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每分钟87次,言语不清,眼球活动灵活,无凝视麻痹,伸舌居中。诊断:癔症性失语(心脾两虚型)。治则:调神疏肝,理气解郁。
针刺治疗,取穴:海泉、合谷、期门。操作:选用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0.25 mm×25 mm),嘱咐患者正坐位,稍抬头,伸舌外出,将舌头卷起,选用海泉穴快速进针5~10 mm,并在舌下点刺放血,不留针;期门、合谷穴,穴位消毒后,期门穴平刺,平面角选取5°,快速进针15 mm,用强刺激手法捻转,操作1~2 min;合谷穴用直刺的方法,进针15 mm,用强刺激手法捻转,操作1~2 min后,患者便可正常进行语言交流,效果立竿见影。
二诊:患者于第2日咨询心理医生,回忆并口述车祸经过,遂又出现失语,头晕,面色不华,心慌心悸胆怯,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纳差,四肢麻木无力,自汗盗汗,小便调,大便日行1次,稍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但语言不流利,吐字不清。诊断:癔症性失语(心脾两虚型)。治则:调神疏肝,理气解郁。予以针刺配合中药治疗。
针刺治疗:先取海泉穴操作如前,不留针;嘱患者平卧位,针刺取穴有头九针:百会、印堂、上星、脑空(双)、络却(双)、安眠(双),腹六针:巨阙、中脘、太乙(双)、滑肉门(双),三经畅情:心包经—大陵(双);心经—神门(双);膀胱经—申脉(双),解郁的穴位:膻中、太冲穴(双)。选用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0.25 mm×25 mm)。穴位消毒,其中百会、印堂、上星、脑空(双)、络却(双)、安眠(双)斜刺15°,进针5~10 mm,其他穴位均取直刺,进针10~20 mm。头九针用针刺补法,选用烧山火手法提升阳气,参照《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1],速刺进针,用搓针法,或提插法,或捻转法得气,取得酸胀针感,用押手在穴旁守气。刺手拇食指紧握针柄,慢慢向下插针(徐入),插针时力度要大(紧按),用九阳之量,或拇指用力向前捻针,或用力向下刮针,或将上述捻针插针之法结合为用。在所刺入的腧穴深度范围内,可分天、人、地3层(先浅后深),或分上下2层,或不分层操作,可多次反复进行(三进三退),均可取热。腹六针用针刺泻法,选用透天凉手法泻腹中浊气,参照《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 21 部分:毫针基本手法》[1],速刺进针,直刺腧穴深部,用搓针法或提插法或捻转法得气,取得麻的针感,不用押手。刺手拇食指轻捏针柄,用轻力向上提针,但速度不宜快(徐出),力度要小,用六阴之量,或拇指轻轻向后捻针,或轻而均匀地向上刮针。在所刺入的腧穴深度范围内,可分地、人、天3层(先深后浅),或分上下2层,或不分层操作,可多次反复(三退三进)进行,均可取凉。用飞针法取凉效果更佳。三经穴位用平补平泻手法,这里的平是平和的刺激量,小剂量的补泻手法。以上穴位均以得气为度,每日1次,留针30 min,5次为1个疗程,治疗的同时嘱患者放松心情,平复情绪。
中药治疗:结合证型以理气开郁、补益心脾。处方:生地黄20 g,当归20 g,枳壳15 g,桔梗15 g,香附15 g,柴胡15 g,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珍珠母30 g,酸枣仁40 g,柏子仁15 g,远志25 g,菖蒲15 g,川芎15 g,牛膝15 g,赤芍15 g,甘草10 g。予以5剂,每日1剂,水煎服取汁300 mL,分2次早晚温服。选用生地黄、当归补血养血;柴胡、香附、桔梗、枳壳调气解郁;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镇静安神;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安神益智;川芎、牛膝理气活血;赤芍、甘草柔肝缓急。
患者共诊治2次。初诊:针刺后患者即恢复正常言语;二诊:针刺海泉穴后即可发声,但音量较小,随后平卧位针刺30 min后,患者发声已基本恢复正常,失语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服中药5 d,1个月后给患者电话随访,并无复发,可正常生活。3个月余患者自行驾车前来随访,并无复发,此时患者已经恢复正常工作。
2 讨论
癔症性失语是一类由心理因素和情绪刺激引起的暂时性发声障碍。患者发病时会立即失去正常的发音功能,一部分人仍可低声耳语,一部分人仅能发出微弱气声,但呼吸、咳嗽及苦笑等发声多正常,声带及咽喉部及与发声有关的脏器检查亦无器质性病变,是一种机能性改变,现代医学属心身性疾病,为医学心理学范畴。癔症性失语在临床中较常见,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男性较少。古代医籍对本病虽无专项记载,但于春秋战国时期便有迹可循,如《灵枢·忧恚无言》所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属中医学 “郁证”“脏躁”等范畴。
本病主要与情志内伤和脏气素弱有关。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气郁滞,而成气郁;气郁日久化火,则肝火上炎,而成火郁;思虑过度,或肝郁乘脾,使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成痰郁;情志过极损伤心神,心神失守,而成精神惑乱;病变日久,损及肝肾心脾,使心脾两虚,或肝肾不足,心失所养。总之,当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使心神失养或被扰,气机失畅,均可出现郁证。本病以情志怫郁、气机郁滞为基本病机,故治疗以调神疏肝、理气解郁为主。
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就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脏躁及梅核气2种病证,均属于郁证范畴,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六郁》强调郁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并首倡“六郁”之说,创制了越鞠丸、六郁汤等方剂。明·虞抟《医学正传·郁证》中郁证这一病证名称首先被采用。明代之后,逐渐把郁证的主要内容定为情志之郁。明·张介宾着重论述了忧郁、怒郁、思郁3种郁证的证治,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提出,情志之郁是因郁而病,五气之郁是因病而郁,二者是不同的。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云:“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交病多端”。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郁》所载的病例,均属情志之郁,治则涉及疏肝理气、清心泻火、健脾和胃、苦辛通降、平肝息风、化痰涤饮、活血通络、益气养阴等法,用药灵活多样,颇多启发,并且充分注意到精神调治对郁证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王清任进一步阐发了郁证中血行郁滞的病机特点,突出了活血化瘀法在郁证中的应用。
海泉穴位于舌下,舌为心之苗,言为心之声,心气通于舌,心肺脉气相通[2]。海泉穴又名鬼封穴,属于经外奇穴,也属于“十三鬼穴”,虽然“十三鬼穴”还存在争议,但是不管是“扁鹊十三鬼穴”“孙真人十三鬼穴”,还是“徐秋夫十三鬼穴”,均将作为惟一经外奇穴的“鬼封穴”位列鬼穴之末[3]。海泉有开窍利咽作用,为治失语要穴。《景岳全书》中曰:“凡大惊大恐者,猝然致喑者,肝胆受伤也”。故针刺期门,以平降肝胆上逆之气。“心主音,肝主语”,故选足厥阴肝经之募穴期门穴,以舒肝理气而起闭。刺合谷以开声音之门,逆气降,声门开,音自能出矣。诸穴合用,收效迅速。
王顺教授提出的“调神畅情针法”是以调神为重点,对神的调节体现人体的基本结构是“形与神俱”,即在“形”尚处于“未病”状态前,“神”是人体各种抗病能力的总称。“调神畅情针法”的直接作用点在于调节脑神,通过脑-肠神经轴的内分泌功能,调节内分泌以及肠道免疫系统功能。
在临床中运用此针法,注重对神的调节,而“神”不畅者,病理机制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形体疾病的发生,使神失所养;二是五志过极、七情内伤,形失所主,会出现精神抑郁焦虑状态,导致人体免疫功能损害。所以通过“调神”来预防和调整所出现的偏差,调动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4],从而使人体机能保持在健康状态,把“调神”作为调整和治疗的基本手段,才是中医的基本特色。
在针刺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情绪并安定患者的“神”,即保持自然放松状态,在针刺过程密切观察患者神的变化,即要守神,并根据临床症状的改善而调神。并在调神畅情的基础上,通过选穴、手法、量化、深度的选择与把控,提高临床疗效。此外,还需要特别嘱咐家人,失语为情志异常性疾病,在治疗结束后家属需多陪护患者,做好心理护理,使其心理和生理均处于和谐状态,发挥大脑的潜力,解除抑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