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型电针仪临床研究进展*
2022-12-31徐沛韬方雅玲钟盈盈
徐沛韬 方雅玲 钟盈盈
(1.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3.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针灸在我国有悠久发展史,早于2010年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电针仪,作为一线针灸临床医生和国内外神经系统方向专家学者常使用的研究仪器,即能输出脉冲电流且能达到针灸治疗要求的电子设备,其使用和研究有利于推动电针疗法的发展,使针灸的发展跨向了更高的新台阶。其是在电针疗法获取患者“气”的基础上,将适当的电流连接到穿刺穴位的针上,以刺激穴位并预防疾病。电针仪作为毫针结合现代化技术的产物,不仅减少医者行针的工作量,还能提高毫针的治疗效果,扩大毫针的治疗范围[1]。随着临床中电针仪使用需求的不断增加,电针仪使用过程出现诸如输出频率模糊、触电现象等问题,故本文基于临床进行微机型电针仪的研究探讨。
1 临床中电针仪器设备的发展概况
电针仪器是针灸学和电子物理学发展的结果,具有电刺激和穴位刺激的双重特征,克服了人工针刺时间长,人工操作时间长的缺点,节约人力成本,提高临床疗效,为针灸临床治疗提供方便,现已成为针灸治疗的常规手段之一,也可同时为一些实验研究的刺激量化提供方便[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医师和工程师不断开发各种电针治疗设备,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使得我国电针仪器设备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不断推陈出新。
1.1 电针治疗初期 唐世丞等人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电针研究》有我国最早的电针疗法记录[3]。早期被普遍使用,在使用时发现颇多问题,不久就被淘汰。1950年后的电针基本为2种,蜂鸣式电针仪、交流式电针仪。由于性能不稳定,声音太过嘈杂,不方便医者使用,这2种类型的电针仪器很快就被淘汰了。
1.2 脉冲式电针仪 20世纪60年代,我国研发出现半导体脉冲式。由于脉冲电满足人体生理对刺激的要求,主要输出参数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具有效果明显、体积小、操作简单安全、省电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
脉冲式的电针仪作为临床常用的电针仪器,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但也存在以下缺点:输出频率缺乏数字显示功能,电阻电容产生的频率主要是双谐振子,大容量的电容器主要是电解质材料,很容易导致内部电解液泄漏,使用一段时间后泄漏和干燥导致电容急剧减少[4]。
医师将面板上的刻度除数作为估计值,实际使用频率往往较低。产品大多只能输出简单的和不变的电脉冲信号,这种信号容易被人体所适应,产生耐受现象[5]。故有进一步改良的空间。
1.3 微机型电针仪 随着微处理器芯片运用于治疗仪器中,电针仪也嵌入ARM处理器实现智能化、数字化应用。微机型电针仪结合应用程序开发框架(QT)技术,使操作更加便捷,且设置音乐治疗的功能,增强患者针灸治疗的舒适性和临床疗效,故其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6]。
2 脉冲式电针仪的不足
现阶段临床电针仪的不足主要有输出频率模糊、易出现触电现象和研发人员的局限性。
2.1 输出频率模糊 目前临床电针器械产品大多由简易但较为旧式的电子电路组成,只能输出单一的、难以改变的电脉冲信号,患者容易产生耐受现象,这也是针灸临床的常见问题之一,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的前景[7]。
2.2 易出现触电现象 在调节电流强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触电现象,且输出电流强度不稳定,故电针仪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改进。
2.3 研发人员的局限性 电针设备是医学与工业融合的产物。它需要由工程研究人员和医学研究人员共同开发。但是,工程学研究人员可能对中医理论没有全面而系统的理解,而医学研究人员可能在理解工程学理论方面存在不足且电针仪的开发与实际临床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故在开发过程中无法将中医理论与工学、电子信息理论较好地融合在一起[8]。
3 微机型电针仪的改良设想
微机型电针仪作为目前临床上的主要电针仪器,其搭载的Linux系统能满足实时性、多任务、稳定性的要求,具有精确输出频率、电流输出稳定等优势,后期还能根据临床和实验需求拓展功能[6]。但因其目前功能较为单一,因而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良设想。
3.1 针方智能化 避免耐受现象、提高针刺疗效成了电针仪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上避免针刺耐受的常规方法是改变穴位,在治疗中保证效果常采用“循经取穴”的方法,所以应该经常更换穴位,甚至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强化穴位组合的应用。比如面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发病急。现代很多青中年人的学习和工作压力大,劳作过度,还有正气多虚的老年人,常在受到外感风寒、风热邪气后出现面瘫。在治疗方面,西医治面瘫效果不及中医针灸。从“经络气滞、经络筋经功能失调”的病机入手,本病位于面部,其病机与少阳、阳明经络筋经有关。因此,治疗以“通风通络,疏通调筋”为主,辅以局部穴位和手足阳明经络。治疗主穴有阳白、颧髎、地仓、翳风、合谷,风寒证辅以风池、列缺,风热证辅以外关、曲池,气血两虚证辅以足三里、神阙等[9]。在使用电针器械时,可以对主要穴位和其他穴位进行排列组合。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及情况采取措施,比如人中沟歪斜可配水沟,鼻唇沟变浅则可配迎香,目合困难即可考虑配攒竹等等[10]。微机型电针仪可在Linux系统上设置不同针方,从而方便针灸医师使用。
3.2 变幅精准化 电针器具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治疗中强度、频率、时间等因素的变化可以很好地避免或延缓针刺耐受,提高临床效果。研究[11]证明不同的参数对电针临床运用的疗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6]。目前针灸刺激参数的相关研究仍然较为空乏,参数的研究对临床疗效的提高和针灸量化、标准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强度、时间改变是2大突破口。让强度更加精确化,避免恒定强度刺激腧穴形成耐受现象。进一步精确化时间,使得各次电针治疗时间形成差异来避免穴位耐受。在电针仪的使用中,对于电流的调控也是不可轻视的。过去电针仪强度的输出显示不清、不精,导致医生不能更加精确地治疗,因此将微机型电针仪变幅进一步精准化,时间、频率、强度可更精确,时间精确至秒,频率、强度精确至0.01,避免微机型电针仪调节幅度过大,因人而异,更适合治疗。
3.3 治疗数据可存储 治疗数据可存储对于个性化治疗和科研实验分析有着重要意义。住院患者常长时间接受电针治疗,分析其既往治疗数据能确定该患者适应的强度、频率、波频,从而有针对性地设定治疗方案,避免出现耐受现象。大量住院患者的治疗数据亦可供临床医师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究电针仪于各疾病的运用情况。临床试验和基础实验有赖于微机型电针仪的精确输出和数据存储,而现阶段主流使用的脉冲式电针仪难以满足科研实验的要求,故治疗数据可存储是微机型电针仪急需拓展的功能。
4 小结
综上所述,电针仪器通过多年创新和改进,微机型电针仪是其中前景最为广阔的仪器。立足微机型电针仪,使其针方智能化、变幅精准化和治疗数据可存储,有助于针灸医师和科研工作者安全、便捷使用电针仪。硬件设备与软件应用相结合的研究与开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故医学研究人员和工学研究人员还需共同探讨研发,从而带来更大的应用价值和科研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