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培养策略

2022-12-31韩淑雨

读写算(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内驱力笔者老师

韩淑雨

小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培养策略

韩淑雨

(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江苏苏州215000)

内驱力的培养是使学生从被动输入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关键方法。本文从教学实际案例出发,阐述了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三种内驱力的概念,分析了内驱力对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笔者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分析了三种内驱力的异同,给出了基于不同内驱力特点的针对性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指出老师应根据学生年龄、性格、家庭背景的差异性对教学策略进行灵活调整,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内驱力;学习动机;教学策略;自主学习

谈起小学数学教学,社会各界的印象还停留在依靠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听取知识的教学模式。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老师对学生应是一种帮助、引导、合作的关系,而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这种全新的教学要求下,习总书记教导“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里“引路人”指的就是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因此,老师不仅应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更应成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发者、教育创新与改革的推进者。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被动输入的消极状态转变为自主接受的主动状态。本文笔者从教学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出发,意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着力点。

一、案例窥探:小学生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日常观察

(一)被动学习:害羞的“隐形人”

笔者班上的第一名学生小陈是个温和安逸的男孩,走路慢吞吞,喜欢在走廊上晒太阳。他的爸爸妈妈总是忙于事业没空陪他,所以他从小跟着爷爷成长。他在学校里总喜欢当个隐形人,上数学课时别的小朋友都喜欢抢着回答问题,只有他喜欢藏在同学中间低下头,不会被老师和同学注意到。他对任何事好像都不上心,对写作业抱着一种随缘的态度,面对批评也只是难为情地笑一笑。因此,他完成学习任务总比别的孩子慢一步。笔者曾问起他平时最喜欢做什么?长大以后想做什么职业?他说平时只喜欢回到家下楼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长大后什么都不想做,想做一份可以吃饱饭、有时间玩的工作。

(二)主动学习:开朗的“小帮手”

笔者班上的班长小马,大方果断,雷厉风行。他是老师的得力帮手,是同学的崇拜对象。他和他的父亲都以对方为骄傲。课上老师提出问题时,他思考迅速,举手作答。由于他出色的表达能力,他的回答总能得到笔者的夸奖。有一次笔者想测试同学们的畏难情况是否严重,给学生出了一份需要小技巧的长题目练习。在同学们唉声叹气时,笔者听到小马说了一句:“这道题挺有意思的,大家不要怕,慢慢来,一定能解决的。”作为班长,他的管理能力也很出众,虽然只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但他总能通过观察的方式吸收老师管理班级的方式方法,笔者曾多次在门外偷偷观察到他善用表扬、宽严相济把整个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

结合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是指使行为个体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主动维持现有的学习活动,并能够驱动个体树立特定学习目标,为之不断奋斗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根据个体学习动机的不同,奥苏贝尔将其分为三类——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上述案例中,这两个男孩之所以学习自主性差异明显,是由于两个人的学习内驱力具有显著区别。

二、案例剖析:内驱力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机制详解

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长辈称赞而认真做事与学习的一种需要。因此,附属内驱力不因学习任务本身而产生,而由间接学习需要(长辈给予的称许和接纳)导致,是一种外部动机。案例中小马一直是老师夸奖的对象,在家里也是父亲的骄傲,处在儿童时期的他附属内驱力被充分激发。为保持其在家长和老师心中的良好形象是促使他努力学习的原因之一。而小陈父母长期在外,爷爷对鼓励孩子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小陈的附属内驱力并不显著。

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本身为了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求知欲,是因为自发性需求而产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情况下,认知内驱力的产生源于好奇,但学生的好奇倾向形成后尚处于朦胧状态,其内容和方向缺乏指向性。学生经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后即可获取明确的目标与方向。认知内驱力在有意义学习中是最重要而且稳定的动机。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直接指向了学习任务本身。案例中小马思维敏捷迅速,求知欲强,面对难题好奇心足,不怕困难,可见已经形成了较稳固的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为赢取在同龄人中的优势地位与声望而诞生的心理诉求。此内驱力的形成可促使学生将自我目标指向特定理想或学习成就,而使其维持长时间的努力奋斗。在求学期间,自我提高内驱力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追求优秀的学习成绩。自我提高内驱力虽为外部因素诱导产生的,但其作用时间通常为所有内驱力中最长久的一种。案例中小马通过努力成了班长,赢得了尊重和地位,在同学中很有威望,自我提高内驱力促使他不断继续努力,维持自己的良好形象。

三种内驱力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的学生作用效果也不相同。有些学生好奇心强,认知内驱力与生俱来,有些学生从小习惯了长辈的肯定与夸奖,在学习上也希望得到父母与老师的肯定,部分学生性格要强,希望在同学中“占上风”,还有些学生贪图安逸,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因此,如何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并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三、策略引导: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针对性方案

(一)让好奇心插上翅膀(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

教学中,老师以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为先导,从生活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展开思考,认识数学教学的实际意义,获得对数学学科的情感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用好奇的情绪在数学的天空中翱翔。

1.巧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指一种在学生接收新知识时发挥组织作用、概括抽象化程度较高的材料,将新、旧知识点有机关联与融合,使学生在已有知识体系上对新知融入产生好奇。此整合方式往往不会引起学生排斥心理。如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笔者以上学期所授的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后乘数末尾有0的案例作为引入,让学生在回顾旧知后自主探索新知,学生自然会好奇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否也是将末尾的0先隔开,算完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的0?待他们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后,将其整合到“末尾有0的乘法”这一知识体系中。巧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还可以帮助他们巩固旧知,更好地建立知识框架。

2.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时,笔者先用多媒体放了一段妈妈给两个小朋友分零食的视频,调节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之后分一个月饼时,学生表示每人分半个。笔者在此情境下提问:“半个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吗?那半个该用什么数表示呢?”该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习过二分之一后,笔者又借助多媒体投放了多美滋广告“小朋友分蛋糕”,让学生继续摸索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借助多媒体有助于学生“沉浸式”体验课堂,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3.层层设问引起思考。设问在语文中是指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层次分明,突出某些内容,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设问在数学课上作用相同。问题应精而不繁、层层递进,从而推进课堂进程。例如教学《间隔排列》这节课时,在学生找到小兔、蘑菇、小兔;木桩、篱笆、木桩;夹子、手帕、夹子这种间隔排列规律后,兴趣本已衰退,笔者通过提问:“蘑菇、小兔、蘑菇算不算间隔排列?”再次激发学生好奇。问题解决后,笔者再提问:“蘑菇、小兔、蘑菇、小兔算不算间隔排列?”通过层层设问的方式,课堂一次次被推向高潮。

(二)个性化目标定制与价值实现(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

当学习的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此部分内容没有好奇心时,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很小,学习动机不足。此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培养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将学习目标指向远大的理想,就会成为鞭策学生努力学习、持续奋斗的长久力量。因此,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个性化目标,帮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进而实现自我价值更具长效性。

1.翻转课堂,每位学生都是“小老师”。翻转课堂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老师转移给学生,使学生在校时有意义地学习。例如《面积单位》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各类面积单位的学具,接着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需要通过统一单位测量面积。接着由学生摸索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有多大,即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笔者让学生汇报交流,比赛谁找到的教室里的1平方厘米最多,每当有不同的答案时,请其他同学为其鼓掌。有了1平方厘米为例,由学生自己组织研究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有多大。环节、过程均由学生自行组织,争当课堂的小主人、同伴的小老师。在组织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体验到同学的赞同与尊重,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

2.小组合作,每位学生有分工。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老师需赋予他们不同的分工,设置适合他们的任务,实现每位学生价值。个人分工组内协商,老师只需提前分组。如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一课,老师可将学生设置成10~15人小组,学生分小组收集、整理数据,合理分工,有人负责收集记有出生月份的纸片,有人负责计数,有人负责核对,有人负责求和计算,有人负责记录。各小组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老师引导学生对小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让学生初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再派出代表进行汇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汇总活动之中。在分工合作中缺少哪位同学都不能完成任务,充分展现了每个人的社会需要,发挥了自我价值,满足了学生的自我提升感。

3.适当竞争,每位学生争先锋。学生处于争强好胜的年龄阶段,喜欢表现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采取适当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结合上述小组合作的方式,组内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开火车比赛”等各种竞赛性游戏的练习,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引入竞争机制,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通过个性化目标的设置,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集体荣誉感。使每位学生获得同伴的认同,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体现了孩子的社会属性。所以,想要激发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首先要从为他们定制个性化目标开始。

(三)发挥赞美与鼓励的力量(激发学生附属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追求的是同伴的崇拜、一定的地位,然而附属的内驱力追求的是老师或家长的认可。附属内驱力以满足或达到老师或家长的要求为中介,以得到长者表扬和赞许为满足。在低年级学生身上,附属内驱力是学习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追求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是主要表现形式。

1.善用表扬与赞美。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老师的一个眼神、家长的一句赞赏,都会激发学生的附属内驱力。但表扬与赞美不是简单的一句“你真棒”,而是有效评价,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评价,将表扬与赞美落实到“你预习得真到位”“你的回答真清晰”“这位女生的笔记记得非常认真”“这位男生写作业又快又好”等具体评价上。在每位同学擅长的领域上具体赞美,既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又为其他学生提供了自我提升的空间。

2.善用鼓励。学生在执行某一任务时对自己胜任能力的判断和自信程度,即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鼓励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特别是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具有突出的效能。在学生经历失败后,及时鼓励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找回自信,重燃对学习的热情。老师可以私下对学生进行鼓励,适当分析他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只要再加强某些方面一定会更优秀,充分利用长辈身份表示相信他的能力,并期待他的进步。在后进生经历成功后,可公开鼓励,使其保持积极性。

3.善用奖励。奖励在小学阶段是老师的常用手段,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奖励需讲究方式方法,让奖励在小学教育中得到有效运用。老师在学期初建立本学期的奖励规则,应充分体现公平性与具体性,避免混乱的奖励方式,适得其反。老师应善抓时机,有选择地进行奖励。老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奖励,使学生最大限度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斗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具有教学机智,不能一成不变地分配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而要因材施教,使几类驱动力随学生性格、认知程度和家庭背景等因素而变化。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努力提升学习成绩主要为了获取长辈的称赞与奖励。附属内驱力是最显著的因素。进入中高年级后,附属内驱力将不再为主导内驱力,而来自身边同学与伙伴的称许和认可作用则逐渐提升,成为最重要的动机因素之一。随着学生认知程度的进一步提升,认知内驱力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及时调整策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真正做好学生们积极进取、求知创新、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1] [美]DaleScottRidley,BillWalther,沈湘秦.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 刘文焕.中学生学习内驱力形成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06):54-55.

[3] 姜田红.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内驱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4):183.

G622

A

1002-7661(2022)28-0090-03

猜你喜欢

内驱力笔者老师
唤醒内驱力,让孩子拥有“自推”的力量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